介紹:為何我們越是追尋,越感匱乏?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生活在一個鼓勵追求的時代,努力工作、累積財富、尋找幸福,彷彿只要再多一點點,就能抵達那個名為「圓滿」的終點。然而,許多時候,我們越是奮力追尋,內心深處那份難以言喻的「匱乏感」卻越是清晰。就好像在追逐自己的影子,無論跑得多快,始終無法真正擁抱它。
會不會,我們從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
最近,我靜下心來,再次細讀楊定一博士的《豐盛》一書。這本書,溫柔地為我揭示了這個困惑的答案。它提供的不是另一種「成功法則」或吸引財富的技巧,而是一條截然不同、回歸內在的道路。它像一位慈悲的智者,輕聲提醒我們,真正的豐盛,從來不在身外。而更重要的是,楊博士坦言,這本書是特別為那些經歷了深深失落、受了很重創傷的朋友而寫的。它是一條通往究竟療癒的道路。
今天,我想懷著最深的感恩之心,與你分享書中最觸動我、也最能帶來深刻療癒的五個核心洞見與練習。願這些溫暖的智慧,也能陪伴你,找到那份本自具足的寧靜與圓滿。
練習一:停止「想要」豐盛,而是宣告「我就是」豐盛
我們常常在心中默念或大聲祈禱:「我『想要』變得更豐盛」、「我『想要』好運降臨」。這聽起來充滿正向的期盼,但楊定一博士卻溫柔地指出,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設限的陷阱。當我們不斷地說「我想要」,其實是在向宇宙、也向自己的潛意識發送一個訊號:「我現在沒有」、「我正處於匱乏之中」。這份「想要」強化了豐盛在我們身外的錯覺,讓我們陷入永無止境的追逐,帶來了深深的焦慮。
真正的轉化,來自於一場深刻的認知重構。練習將那份向外追尋的渴望,轉為一份向內肯定的宣告:「我就是豐盛」、「我就是好運」。這並非只是文字遊戲,而是在內心深處,練習「接受『結果已經發生』」。這是在練習中,讓我們從一個「追尋者」的身份,直接安住於「豐盛本身」的實相。我們不再是那個需要從外部獲取什麼的人,而是憶起自己從未缺少過什麼。當我們從根本上相信並安住在「我就是」的狀態,我們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選擇,都會自然而然地與這個「已然成真」的結果校準。
「世人常說的『我『想要』豐盛』或『我『期待』好運』,在認知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匱乏的宣告』。」

練習二:放下對「更多」的執著,安住於「剛剛好」的圓滿
我們的社會,常常將「豐盛」與「擁有更多」劃上等號——更多的金錢、更高的地位、更完美的關係。我們被這種「加法」的思維模式所綑綁,認為只有不斷地往生命中添加些什麼,才能填補內心的空洞。
然而,楊定一博士用最慈悲的話語告訴我們,真正的豐盛,是一種「不增不減」的本然狀態。它不是來自外在的追加,而是來自於對我們真實樣貌的體悟與接納。你我的本質,從來就不曾缺少過什麼,也無法再多添上什麼。這份圓滿,早已存在,只是靜靜地等待我們回頭看見它。練習安住於這份「剛剛好」的圓滿之中,你會發現,生命中最深的寧靜,恰恰來自於放下對「更多」的執著。
「真實的你,是一點也追加不了,也減少不了。最後,一切是剛剛好。你也是剛剛好。」
練習三:真正的成功不是贏過別人,而是「讓別人成功」
在匱乏的心態下,我們很容易將世界看成一場「有你無我」的零和遊戲。我們相信資源是有限的,別人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機會減少了。這種競爭心態,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計較與隔閡。
楊定一博士引導我們看見一個更寬廣的實相——在「全部生命」或「一體」(Oneness)的究竟實相中,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傷害他人,在本質上就是在傷害自己;而真心誠意地幫助他人成功,才是讓自己真正豐盛的唯一途徑,因為在「一體」中,你我之間並無真正的分隔。這並不是一種偉大的道德犧牲,而是對宇宙實相最深刻的體認。當我們由衷地為他人的成就感到喜悅,並伸出援手時,我們便打破了小我的疆界,與整個生命的豐盛之流合而為一。
「在富足心態下,你獲得的越多,你身邊的人也會跟著得到更多。」

練習四:在走投無路時,最強大的力量是「臣服」
《豐盛》這本書,是楊定一博士特別為那些經歷了「深深失落、受很重創傷」的朋友而寫的。當我們面對生命中那些看似無法解決的重大創傷或困境時,我們習慣用「小我」的意志去對抗、去掙扎,試圖掌控一切。然而,持續的對抗,往往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與耗竭。我們的「小我」,也就是我們的思維,習慣了掌控與解決問題。然而,在生命的巨大創傷面前,僅僅依靠思維反覆掙扎,反而會讓我們陷入絕境。
在這種時刻,書中提出了一個充滿智慧的轉化之道——「臣服」。臣服,並非消極的放棄或認輸。它是一種深刻的智慧,是溫柔地放下「小我」徒勞的掌控,不再與生命的巨浪抗爭。正是在這份放手之中,我們為一個「新的你」的誕生,創造了空間。當舊有的、充滿掙扎的自我模式漸漸消融,一個更廣闊、更寧靜、更具力量的生命版本,即將在臣服中甦醒。
「臣服,是舊有的你會慢慢地死去,新的你即將誕生。」

練習五:療癒的終點,是將創傷本身也視為「恩典」
臣服的智慧,還可以被帶到一個更深、更具療癒力的層次。楊定一博士引導我們的療癒路徑,不是去「對抗」或「遺忘」創傷,而是學習徹底地「接納」它,甚至,將它視為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這聽起來或許很難,但請溫柔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思考這種可能性:生命中所有曾經讓我們痛苦的經歷、所有的挫折與失落,會不會,它們本身就是一份經過偽裝的「恩典」(Grace) 與「祝福」?它們的出現,或許正是為了粉碎我們堅固的小我,引導我們走向更深的內在,與那份永恆的、不變的生命源頭重新連結。這份恩典不是我們努力「爭取」來的,而是在我們徹底臣服、放下對抗時,自然湧現的祝福。它來自於一個比我們小我更宏大的生命源頭。當我們能夠用這樣的眼光回看創傷,我們便不再是命運的受害者,而是轉化了生命中最深的黑暗,回歸了內在無盡的力量與和平。
「與『源頭』接軌,祂會不斷給予『恩典』,『為你打氣,給你加持』,這本身即是『最高的豐盛』。」
結語:從「腦的動機」到「心的啟發」,你的選擇是什麼?
讀完《豐盛》,我深深地體悟到,這本書的核心,是在引導我們完成一場生命中最深刻的轉變——從「腦的動機」(那份基於匱乏與競爭的追逐),走向「心的啟發」(那份源於本自具足與慈悲創造的安然)。
如果,豐盛從來不是一個需要追尋的目標,而是一個等待我們憶起的狀態,你願意從今天起,練習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呢?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