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塔·馮·蘇特納和平理念的跨學科分析:一條通往「人間淨土」的制度與心靈藍圖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

第一部分:和平心念的緣起——蘇特納的時代、覺醒與文學革命

raw-image


引言

欲深入理解貝爾塔·馮·蘇特納撼動世界的和平理念,我們必須回到其思想的源頭。本章旨在剖析她的個人經歷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因為正是這兩者的交織,才使其和平理念得以從一次深刻的個人覺醒,昇華為一場改變歐洲集體心識的偉大革命。這不僅是理解一位歷史人物的起點,更是洞察思想如何轉化為力量的關鍵第一步。




「局內人—局外人」的雙重身份

歷史學社會心理學的視角觀之,蘇特納的動機根植於她獨特的雙重身份。她生於奧地利顯赫的貴族軍人世家,父親是帝國陸軍元帥,這賦予了她不可估量的「社會資本」。她的貴族血統,使她能流利使用多種語言,並擁有直接接觸權力核心的管道,這讓她日後得以遊說奧皇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影響沙皇尼古拉二世,並與時代巨擘如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及安德魯·卡內基建立深厚的個人聯繫。這是她作為「局內人」的優勢。

然而,由於母親出身較低,加上家庭財務窘迫,她在宮廷生活中備受排擠,甚至被迫以家庭教師的身份謀生。這種作為「局外人」的經歷,使她無法被現有體制的既得利益所完全同化,反而激發了她挑戰現狀的強烈動力,培養了她對社會不公的深刻敏感性。正是這種既能洞察權力核心,又懷有批判精神的獨特位置,塑造了她日後推動和平事業的決心與能力。

覺醒的催化劑:戰爭的親證

蘇特納人生的決定性轉捩點,是她與丈夫亞瑟·馮·蘇特納私奔至高加索地區的歲月。在那裡,她親眼目睹了 1877-1878 年「俄土戰爭」的殘酷現實。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一經歷引發了劇烈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她從小繼承的「戰爭 = 貴族榮耀」的認知框架,與她親眼所見的「戰爭 = 血腥、毀滅、徒勞」的殘酷現實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

面對這巨大的心理矛盾,她無法再合理化舊有信念,於是選擇了「覺醒」。這次親證的體驗,成為她動機上的一次根本性轉變,使其從一個軍事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蛻變為一名堅定不移的「激進和平主義者」。

《放下武器!》:一場精心設計的文學與認知革命

返回歐洲後,蘇特納將這份覺醒轉化為她最強大的武器——文學。她於 1889 年出版的小說《放下武器!》(Die Waffen nieder!)在當時的歐洲「像炸彈一樣」撼動了社會

  • 文學上的「敘事轉向」: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看,這部小說的革命性在於其徹底的「敘事轉向」。她拋棄了當時流行的、宏大的男性化英雄史觀,轉而採用女性主角瑪莎·阿爾特豪斯(Martha Althaus)的第一人稱視角,以「一種個人的、痛苦的方式」來重構戰爭的文化形象。她不描寫戰爭的「榮耀」,而是透過觸發讀者的「移情」(empathy),細緻入微地描繪戰爭如何「撕裂家庭、擾亂社會關係、並對繁榮產生負面影響」。
  • 認知層面的「基模重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部小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認知基模重構」工程。19 世紀歐洲大眾關於戰爭的認知基模,被牢牢地與「愛國」、「榮耀」等概念綁定。蘇特納透過瑪莎一生經歷四場戰爭的具體苦難,強行在讀者大腦中植入了「戰爭 = 創傷、徒勞、苦難」的新連結:在義大利戰爭中,她失去了第一任丈夫;在奧普戰爭中,戰爭引發的霍亂奪走了她的姊妹與兄弟;她的父親因悲傷過度而逝;在普法戰爭中,她的第二任丈夫也慘遭殺害。這種具體而無情的損失,將戰爭從抽象的榮耀還原為具體的、 relentless 的痛苦。
  • 心理層面的「行為指令」:書名《放下武器!》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行為心理學指令。它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是一個清晰、不容妥協的行為號召,旨在打破整個社會對軍國主義的自動服從與盲目崇拜。

小結與過渡

貝爾塔·馮·蘇特納以其深刻的個人覺醒為起點,巧妙地運用文學作為撬動社會心靈的槓桿,成功發起了一場旨在改變歐洲集體心識的革命。她將抽象的政治辯論,轉化為每一個讀者都能感同身受的生命悲劇。然而,她的偉大之處在於,她並未滿足於思想的傳播。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她如何將這股強大的思想力量,轉化為建設世界和平的、堅實而具體的制度框架。

raw-image

--------------------------------------------------------------------------------

第二部分:和平的制度設計——從理念到國際法治的建設

引言

蘇特納之所以不朽,不僅在於她喚醒了良知,更在於她親身投入制度設計的偉大實踐。她深刻地理解,脆弱的和平理想若無堅實的法律與組織框架作為支撐,終將淪為空談。本章將深入剖析她如何致力於為世界和平搭建具體的制度支柱,這也是其理念最具現實影響力的層面。

卓越的政治組織才能與前瞻性

蘇特納不僅是作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組織者與行動家。她被譽為「和平運動的總司令」,這一稱號生動地體現了她在管理學上的非凡實踐。1891 年,她創立了「奧地利和平協會」,並在當時由男性主導的國際和平大會上,以其「自由而有力的領導者」形象脫穎而出,成功地將分散的和平主義者凝聚成一股有效的政治力量。

政治學角度看,她的洞察力極具前瞻性。她的小說精準預言了歐洲軍備競賽的巨大危險,並公開譴責日益高漲的反猶主義,指出這種基於仇恨的意識形態正將歐洲推向毀滅。最令人震撼的是,她在《放下武器!》的結尾警告說,若歐洲不放棄軍國主義,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性戰爭」將會爆發——這正是對幾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預言。

深刻的國際經濟學洞見

在她的諾貝爾演講中,蘇特納敏銳地觀察到,世界其實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國際化和統一的過程」。她指出,推動這一過程的關鍵因素是技術、通訊和日益增長的「經濟互賴」(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國際經濟學洞見。她意識到,日益增長的全球貿易和金融流動正在國家之間創造一個「利益共同體」。在這種互賴的結構下,戰爭的經濟成本——即摧毀自己的貿易夥伴和市場——已遠遠高於其可能帶來的政治收益。透過彰顯這種經濟互賴性,她成功地將和平從一種純粹的道德呼籲,提升為一種經濟上的必然。

國際法治的奠基性貢獻

蘇特納對「人間淨土」最為不朽的貢獻,在於她對現代國際法制度的奠基性工作。她不僅是和平的倡導者,更是和平制度的建築師。

1. 制度創建 (Institutional Creation)

她對現代國際法治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催生海牙和平會議:她的小說《放下武器!》深刻啟發了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成為他決定於 1899 年召開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的關鍵靈感來源之一。
  • 倡導國際法院:早在 1897 年,她就向奧皇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提交請願書,敦促建立一個「國際法院」,是這場運動的先驅。
  • 建造和平宮:在海牙會議之後,她成功遊說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捐贈巨款,建造了雄偉的海牙「和平宮」,這座建築至今仍是聯合國國際法院和常設仲裁法院的所在地。
  • 催生諾貝爾和平獎:她與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保持了終生的友誼與通信,不斷敦促他為和平事業貢獻力量。諾貝爾曾對她說:「告知我,說服我,然後我將為和平運動做一些偉大的事情。」(Inform me, convince me, and then I will do something great for the movement.)蘇特納的說服,正是諾貝爾在其遺囑中設立和平獎的關鍵催化劑。

2. 理論創新 (Theoretical Innovation)

蘇特納倡導的「國際仲裁」,是法律經濟學在國際關係中一次卓越的早期應用。運用該學科的「交易成本」理論進行分析,傳統的爭端解決機制——戰爭——其成本極其高昂(動員軍隊、摧毀人力與物質資本、瓦解供應鏈),是一種資源配置極其低效的解決方案。而蘇特納倡導的「國際仲裁」實質上是提供了一種遠比戰爭更高效的「替代性爭端解決機制」,其成本極低(司法薪資、法律研究、外交溝通)。它將國際衝突從一場雙方皆輸的「負和博弈」,轉向成本更低、更可預測的法律解決方案。

人權學上的範式轉移

更具革命性的是,蘇特納在人權學領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範式轉移。傳統的國際法關注的是「國家」發動戰爭的權利。蘇特納則將視角徹底顛倒,將和平重新定義為一項基於深刻同理心的基本人權。她在諾貝爾演講中莊嚴宣稱:「永恆的真理之一是,幸福是在和平中創造和發展的;而永恆的權利之一是『個人的生存權』。最強大的本能,即自我保護,是對這項權利的維護,並被古老的誡命所肯定:『汝不可殺人』。」

透過將「和平權」確立為一項植根於人類本能與古老道德、不可剝奪的基本人權,她將「和平」從「國家間的政治狀態」轉變為「每一個體與生俱來的權利」。這一思想,為當代國際人道法的發展奠定了至關重要的思想基礎。

小結與過渡

貝爾塔·馮·蘇特納透過其卓越的政治遠見、法律創見與管理實踐,為脆弱的世界和平搭建了具體的制度框架。由此可見,海牙和平宮的大理石廳堂,不僅是以卡內基的鋼鐵 cementing,更是以對每一個因外交失敗而破碎的家庭的深切慈悲所澆築而成。然而,支撐這些宏偉制度的,是更深層次的哲學與倫理思想。下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其和平理念背後的智慧根基。

raw-image


--------------------------------------------------------------------------------

第三部分:和平的哲理根基——跨越東西方的智慧共鳴

引言

蘇特納的和平理念之所以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並非孤立的西方產物,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普世的智慧傳統之中。本章旨在深入挖掘其思想背後的哲學與倫理根基,論證她的理念如何與東西方各大智慧傳統的核心教義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從而具有了跨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西方哲學的辯證:康德的理想 vs. 黑格爾的迷思

在西方哲學的殿堂中,蘇特納的行動成為了兩大哲學巨人——康德與黑格爾——之間一場關鍵辯論的「實踐性判決」。

  • 康德的「永久和平」理想:伊曼努爾·康德在其名作《論永久和平》中,以嚴謹的理性論證,提出永久和平是人類理性的必然歸宿,可以透過建立共和制國家聯盟與國際法來實現。蘇特納深受康德等思想家啟發,她創立「和平協會」、推動國際法院的行動,正是康德哲學的「行動版」。
  • 黑格爾的「戰爭倫理」神話:與之相反,黑格爾則認為戰爭具有防止內部腐敗的「淨化」作用,是國家維護其倫理生命的「積極時刻」。在他看來,個體為抽象的國家而在戰爭中犧牲是崇高的。
  • 蘇特納的實踐性判決: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蘇特納以其小說中描繪的、基於深刻同理心的具體生命苦難——失去丈夫、兄弟、父親的痛苦——有力地駁斥了黑格爾抽象的「戰爭倫理」神話。她用瑪莎血淋淋的「事」,戳破了黑格爾「光榮犧牲」的「理」的虛妄。在實踐中,她清晰地選擇並以畢生精力推進了康德的人道主義理性道路。

與東方智慧的深刻契合

蘇特納的理念,令人驚嘆地與東亞及印度哲學的核心價值觀遙相呼應,彷彿是這些古老智慧在現代西方社會的莊嚴體現。

raw-image

「演化和平主義」: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巧妙轉化

在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許多人將戰爭視為「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蘇特納巧妙地扭轉了這一論述,提出了一種更高維度的「演化和平主義」。她並非否定演化論,而是提出,人類的演化方向正在從野蠻的物理競爭,走向更高級的合作與法治。

因此,她斷言,和平是人類社會演化的 更高 階段與「自然狀態」,而戰爭和軍國主義並非「自然」,而是「人類的畸變」。這一思想,為和平主義提供了來自科學與理性的堅實論證。

小結與過渡

貝爾塔·馮·蘇特納的和平理念,其根基遠比人們想像的更為深厚。它植根於人類普世的哲學與倫理智慧之中,並預示了人類文明演化的必然方向。在確立了和平的崇高價值之後,下一部分將轉向其反面,具體分析她如何系統性地揭示了戰爭對人類文明造成的毀滅性成本。

--------------------------------------------------------------------------------

第四部分:戰爭的代價——對人類文明的經濟與心理成本剖析

引言

蘇特納之所以能如此有力地撼動人心,不僅在於她描繪了和平的美好,更在於她以非凡的洞察力,系統性地揭示了戰爭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常被「榮耀」所掩蓋的毀滅性經濟與心理成本。本章將深入剖析她如何徹底剝去戰爭的虛假光環,將其還原為一場經濟與心理的雙重災難。

戰爭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在《放下武器!》的序言中,歐洲被描繪為生活在嚴峻的「『劍的冷影下』」,它對「他們勞動積累的財富和他們更寶貴的財富——他們的孩子……不斷提出貪婪的要求」。這是一幅精確的政治經濟學圖景。

  • 總體經濟學的災難:資源的極端錯置:從總體經濟學角度看,戰爭及軍備競賽是對社會資源的「極端錯置」。社會的資本與勞動力被從農業、工業、教育等生產性部門強行抽離,投入到純粹破壞性的軍隊部門,導致總體經濟的加速萎縮。
  • 微觀經濟學的悲劇:人力資本的摧毀:從微觀經濟學角度看,戰爭「撕裂家庭」,摧毀了最基本的經濟生產單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消滅了最寶貴的「人力資本」——那些受過教育、正值壯年的勞動力。
  • 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對照:蘇特納作為一位古典自由主義者,認為戰爭源於錯誤思想與制度缺陷,其解決方案是改良。與此形成對話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提供了結構性診斷,認為戰爭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爭奪市場與資源的必然結果。蘇特納的制度主義方法解決了戰爭的機制問題,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則迫使我們思考其更深層的結構性驅動力。一個真正穩固的和平架構,必須同時應對蘇特ナー所指出的制度失靈,以及馬克思所強調的系統性經濟壓力。

戰爭的公共衛生危機

蘇特納最具前瞻性的洞見之一,在於她將戰爭定義為一場公共衛生災難。在小說《放下武器!》的關鍵情節中,主角瑪莎的數名家人並非死於砲火,而是死於戰爭引發的「霍亂」。蘇特納明確指出,這場瘟疫是「戰爭的直接後果」。

公共衛生學流行病學的角度看,戰爭透過破壞城市供水系統、製造衛生條件崩潰的難民潮、摧毀醫療設施等方式,為霍亂等傳染病創造了完美的「疾病媒介」。蘇特納革命性地將戰爭定義為「健康的主要社會決定因素」,相當於將「預防戰爭」視為最大規模的「預防醫學」,這一創見遠遠超越了她的時代。

戰爭的深層心理創傷

在 1915 年的電影改編版中,主角瑪莎在丈夫應徵入伍後,陷入了「抑鬱並住院治療」。這不僅是情節劇,更是一份來自 19 世紀、關於戰爭心理創傷的精確臨床觀察。

  • PTSD 的早期文學記錄:從臨床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的角度看,蘇特ナー對瑪莎心理崩潰的描寫,是對戰爭引發的平民繼發性創傷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早期文學記錄。她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敏銳地捕捉到戰爭對非戰鬥人員造成的長期精神傷害。
  • 扼殺人類潛能:運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戰爭的深層破壞。戰爭是一種極端高壓環境,它迫使整個社會退回至最低層次的生存與安全需求。在這種狀態下,所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藝術與科學發展,即人類「自我實現」的可能,都被無情地扼殺。

小結與過渡

透過系統性地揭示戰爭在經濟、公共衛生和心理層面的巨大隱性成本,貝爾塔·馮·蘇特納徹底剝去了其虛假的光環,將其還原為一場對人類文明的全面摧毀。她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恐怖,更讓我們理解了其徹頭徹尾的徒勞。這份深刻的揭示,是她以慈悲之心為人類進行的一次痛苦但必要的診斷。接下來,我們將在最後一章探討,她為人類留下了何種用以超越這場悲劇的永恆遺產。

--------------------------------------------------------------------------------

第五部分:結論——從「徒勞」到不朽:蘇特納留給世界的和平藍圖

引言

貝爾塔·馮·蘇特納於 1914 年 6 月 21 日逝世,僅僅七天之後,1914 年 6 月 28 日,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在當時看來,她畢生奮鬥的和平事業似乎是「徒勞和無意義的」。然而,本章旨在從更長遠的歷史視角進行深度評估,論證這份表面的「徒勞」,恰恰是其最偉大且不朽的成功。

歷史遺產的重新評估

蘇特納的一生,結束於一個巨大的歷史諷刺之中,但歷史的演進最終證明了她的遠見。

  • 災難的證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非但沒有否定蘇特納,反而以近千萬士兵死亡的慘痛代價,向全世界 證實 了她所有警告的絕對正確性——軍備競賽必然導致毀滅,而戰爭的本質就是徒勞。她的預言,不幸地成為了人類的集體記憶。
  • 重建的藍圖:更重要的是,當人類在 1918 年和 1945 年的廢墟上,試圖重建這個破碎的世界時,他們回過頭來尋找的制度藍圖,正是蘇特納一生所倡導和奠基的理念: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從國際法院到以人權為基礎的國際法。她彷彿是那位建造了穿越災難洪水後,用以「重建文明的方舟」的先知。

跨學科的綜合勇氣:制度化同理心的勇氣

1905 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她和平獎的理由是「為她反對戰爭恐怖的勇氣」。這份「勇氣」,不僅是道德上的無畏,更是將「同理心」在多個學科領域制度化的綜合勇氣。

  • 文學與認知的勇氣:以感性敘事重構人類對戰爭的理性認知,挑戰根深蒂固的軍國主義文化,這是將同理心植入集體意識的勇氣。
  • 法律與經濟的勇氣:以效率原則為基礎,設計創新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挑戰絕對的國家主權,這是將同理心轉化為制度規則的勇氣。
  • 心理與人文的勇氣:將個人的幸福與潛能的實現,置於抽象的國家榮耀之上,確立和平的終極目標,這是以同理心定義文明高度的勇氣。
  • 科學與哲學的勇氣:以演化的宏大視野,堅信合作與法治是文明的必然歸宿,駁斥了戰爭是「自然法則」的迷思,這是對同理心終將勝利的理性信念的勇氣

結語

懷著最深的謙卑與敬意,我們回望貝爾塔·馮·蘇特納的一生。她留給世界的,遠非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那是一套融合了文學、法律、經濟、心理學與哲學等多領域智慧的、用以建立「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的行動指南與制度藍圖。她向我們證明,和平並非僅僅是沒有戰爭,而是一種需要被精心設計、勇敢捍衛、並以深刻的同理心去維護的狀態。在今天這個依然紛擾的世界,我們不僅是她遺產的繼承者,更是她未竟事業的責任人。她的思想,至今仍指引著我們,懷著慈悲之心,繼續前行。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861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13
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感恩的眼光,重新看待您的團隊、您的夥伴,以及您所處的環境。然後,用感恩的行動,去經營您的事業。 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抱這種基於感恩的商業文明時,我們所共同成就的,將不僅僅是商業上的成功,更是一個可持續、共繁榮的美好世界。
Thumbnail
2025/11/13
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感恩的眼光,重新看待您的團隊、您的夥伴,以及您所處的環境。然後,用感恩的行動,去經營您的事業。 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抱這種基於感恩的商業文明時,我們所共同成就的,將不僅僅是商業上的成功,更是一個可持續、共繁榮的美好世界。
Thumbnail
2025/11/13
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一同追憶一位非凡的女性——貝爾塔·馮·蘇特納。她是一位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軍事貴族家庭的女伯爵,本應在衣香鬢影中安度一生,卻選擇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荊棘之路,最終成為世界和平運動的象徵,並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Thumbnail
2025/11/13
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一同追憶一位非凡的女性——貝爾塔·馮·蘇特納。她是一位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軍事貴族家庭的女伯爵,本應在衣香鬢影中安度一生,卻選擇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荊棘之路,最終成為世界和平運動的象徵,並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Thumbnail
2025/11/13
蘇特納女士為戰後的世界重建提供了思想的藍圖與制度的基石,後來的國際聯盟、聯合國與國際法院,都深深地烙印著她的精神遺產。她不是阻止災難的防火牆,而是那艘穿越災難洪水後,用於重建文明的方舟。 1905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她和平獎時,理由是:「為她反對戰爭恐怖的大無畏精神」
Thumbnail
2025/11/13
蘇特納女士為戰後的世界重建提供了思想的藍圖與制度的基石,後來的國際聯盟、聯合國與國際法院,都深深地烙印著她的精神遺產。她不是阻止災難的防火牆,而是那艘穿越災難洪水後,用於重建文明的方舟。 1905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她和平獎時,理由是:「為她反對戰爭恐怖的大無畏精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