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領導者或管理者,常常面臨這種感覺。
明明開了一整天的會,解決了無數突發狀況。但當你深夜終於闔上筆電時,內心卻湧上一股莫名的恐慌: 「我今天好像什麼都沒做。」 「我好像還不夠快。」
如果你有這種感覺,請停下來聽我說:這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陷入了一種現代職場的普遍現象——專家們稱之為**「生產力畸形」(Productivity Dysmorphia)**。這是一種認知上的落差。就像有人明明很瘦卻覺得自己胖一樣;你有這種感覺,代表你明明產出巨大,卻主觀地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焦慮?
過去,我們跟同行比。現在,我們還要跟 AI 比。 我們看到 AI 不用睡覺、沒有情緒、一秒產出千字。於是,我們開始覺得人類「需要休息」、「有情緒波動」是一種弱點。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當你試圖用「血肉之軀」去追趕「演算法」的速度時,你的神經系統會長期卡在「戰或逃」的生存模式。
一個處於生存模式的領導者,無法創造未來,只能應付現在。
面對 2026 年,最頂尖的領導力不再是「逼出績效」,而是「管理能量」。以下是三個你該思考的轉型:
1. 停止計算「工時」,開始計算「影響力」
在 AI 時代,任何可以被量化的「執行力」,價值都在貶值。 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於你加了多少班,而在於你是否解決了「AI 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
給領導者的行動: 不要再獎勵「秒回訊息」的員工。去獎勵那些「敢於花時間深度思考」、提出洞見的人——即使他準時下班。
2. 「界線」不是特權,是你的責任
很多領導者不敢休息,怕團隊覺得自己懶。 錯了。領導者不懂休息,團隊就不敢呼吸。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大腦只有在「離線」休息時,才能進行整合與創意發想。
給領導者的行動: 請帶頭示範「下班後不回訊息」。這不是偷懶,這是你在保護公司的「大腦資產」。
3. AI 能提供「完美」,只有你能提供「安全感」
AI 可以寫出完美的策略報告,但它無法察覺你的部屬今天眼神裡的無助;它無法在團隊失敗時,給予一個讓人感到「心理安全」的眼神。
「連結」、「同理心」、「信任」。
這些看似「沒有生產力」的情緒勞動,才是凝聚團隊的唯一解方。
在這個講求速度的時代,願意慢下來,讓自己從「生存模式」切換回「創造模式」——這才是最高級的領導力。
除了以上3點,還有有補充的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用,歡迎贊助一杯奶荼,溫暖我的創作之路。
❤️或是點個愛心,也是滿滿的鼓勵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