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的超強問題解決術》核心摘要
這本漫畫版以輕鬆的方式介紹麥肯錫顧問常用的問題拆解與決策方法,目標是讓一般讀者也能快速掌握世界級顧問的思考模式。
全書核心理念可以濃縮成三大項:
1. 先定義問題:80% 的人輸在「題目沒看懂」
麥肯錫強調:「問題沒定義清楚,後面全部都是白做。」書中教你用三步抓住真正問題:
- 把模糊的抱怨 → 具體化問題
- 找出利害關係人真正想要什麼
- 把「症狀」和「本質問題」分開
這是所有顧問的第一步。
---
2. 用結構化思維拆解問題(像樂高一樣)
漫畫裡會介紹常見的麥肯錫工具:
- 金字塔原則(先結論再理由)
- 邏輯樹(issue tree)
- MECE 概念(不重不漏)
- 3C、4P、SWOT 等框架
補充:麥肯錫的 3C 框架是從 **Customer(顧客)、Competitor(競爭者)、Company(公司)**這三個英文單字的縮寫而來,是一個用於分析市場戰略的經典模型。它由大前研一提出,強調必須同時從顧客、競爭者和自身公司的角度來分析,以制定出能差異化、有競爭優勢的戰略。
3C 框架的構成要素--
- 顧客(Customer):分析目標市場,了解顧客的真實需求、消費行為和市場變化趨勢。
- 競爭者(Competitor):研究競爭對手的優勢與劣勢,以及他們如何應對市場需求。
- 公司(Company):評估自身的資源、核心能力和優勢,以及這些能力如何能支持戰略的實施。
3C 策略制定的核心理念--
- 協調與平衡:成功的戰略需要協調公司、顧客和競爭者這三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個「戰略三角」。
- 差異化優勢:戰略的目標是讓公司能夠運用自身實力,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同時與競爭對手做出顯著差異。
- 持續性:將公司能力與市場需求結合,並確保這種結合比競爭對手更強,才能建立持續穩定的競爭優勢。
- 假說驅動(假設問題先有答案)
補充:麥肯錫的「假說驅動」框架是一個以「假設」為起點、透過結構化思考來解決問題的流程。它結合了「假說」(先提出一個可能的答案)和「邏輯分析」(透過「分解」、「排序」、「計畫」、「分析」、「統合」等步驟來驗證假說)的思考模式。核心概念是為了避免從浩瀚的資訊中盲目尋找答案,而是先建立一個具有方向性的假說,再利用「邏輯樹」和「MECE」原則進行驗證。
假說驅動框架步驟
- 定義問題與提出假說:
(1) 先精準定義問題,並基於初步觀察和邏輯推理,提出一個或多個初步的解答或方向,也就是假說。
(2) 例子:若問題是「為什麼銷售下滑」,假說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是新產品功能不吸引人」。 - 分解問題(利用MECE原則):
(1) 將假說分解成更小、可管理的組成部分。
(2) 使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則,確保每個組成部分是相互獨立且不重疊,同時又完整地涵蓋了所有可能性,避免遺漏。
(3) 例子:將「新產品功能不吸引人」分解為:客戶對功能A不滿、功能B不吸引人、功能C易用性差等,並確保這些分類是互斥且全面的。 - 排序(確立優先順序):
(1) 根據重要性和可能性,對分解後的項目進行優先級排序。
(2) 先處理最關鍵、最有價值的假說和項目。 - 計畫(驗證與分析):
(1) 為每個優先級項目制定具體的工作計畫和時間表。
(2) 收集資料、進行數據分析等,以驗證或反駁最初的假說。
(3) 例子:為了驗證「功能A不吸引人」,計畫可以是進行客戶訪談、發送滿意度問卷等。 - 統合與溝通:
(1) 整合分析結果,從大量的數據中提煉出結論,凸顯核心論點。
(2) 以清晰、有說服力的方式,將解決方案和結論向團隊或決策者進行溝通。
透過這個框架,問題分析得以聚焦,避免漫無目的地蒐集資訊,而能更有效率地找到並驗證解決方案。
以上的結構化思維的目的只有一個:
「把複雜的問題變成能處理的小塊。」
---
3. 用數據驗證、快速試錯,而不是憑感覺
當你有假說後,要做的是:
- 用最小成本驗證可能方向
- 找資料支持或推翻假設
- 不做無效調查
- 快速測試 → 修正 → 再前進
麥肯錫的精神不是追求完美,而是:
快速找到「可行解」並改善。
---
🔥 精選金句(符合本書精神+漫畫語氣優化)
1.「問題解決不是天生,是一套人人都能學的流程。」
2.「看錯問題,再努力都是南轅北轍。」
3.「把複雜拆成小塊,就沒有解不了的問題。」
4.「先有假設,再去找證據,而不是反過來。」
5.「好框架讓你少走 80% 的冤枉路。」
6.「答案沒有完美,只有持續修正版。」
7.「真正的高手,不是知道更多,而是整理得更好。」
8.「資料永遠比感覺可靠。」
9.「解決問題,從問對問題開始。」
10.「方向對了,速度才有意義。」
---
💡 五大啟發
1. 「問題定義」比「解法」更重要
很多人在處理問題前就急著找答案,但麥肯錫的思維是:
看懂問題本質比解決問題更關鍵。
生活與職場都一樣。
不論是專案失敗、人際衝突、營收下滑,通常問題出在「定義錯」。
---
2. 結構化不是僵化,而是把思考變清楚
框架、邏輯樹、金字塔原則不是老掉牙的工具,而是:
讓腦袋變「有秩序」的武器。
你能清楚拆解,就能影響他人、帶隊伍、做決策。
---
3. 用假說前進,比盲目分析更快
「先有暫定結論」→「再找資料測試」
這比開一堆 Excel、搜一堆資料更有效率。
啟發:
先猜,再證明,比沒方向亂找快十倍。
---
4. 任何問題都能拆成可以處理的部分
漫畫常用生活例子示範:
- 搬家
- 學習
- 購物
- 專案
- 會議卡關
你會發現:
問題其實是「看起來」很複雜,拆開都能處理。
---
5. 思考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是「對話 × 檢驗 × 迭代」
麥肯錫式的問題解決,其實是高度溝通的過程:
- 對齊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 多人一起拆解
- 不斷驗證假說
- 不斷調整方向
啟發:
高手是靠反覆校準,而不是一次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