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宜萍/圖:光原社會企業
本月份的YK專欄將帶您一起看光原社會企業如何在過去十年走遍阿里山的原住民鄉鎮,並透過有機耕種、公平交易的概念,達成社區支持部落農業的具體實踐。
問:光原的營運模式為何?如何連結生產端和消費端?
答:光原的做法是透過與原住民農友合作,教導他們將廚餘轉作有機肥料,讓土地復原肥力,並進一步推廣有機農作知識與技術,藉由品質與產量的提升,為原住民農友增加在地就業的機會。主要生產基地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及南投縣信義鄉,驗證農地面積超過四十公頃。
在生產端部分,光原幫助原住民農友們,迅速掌握有機農作的耕種技術與市場脈動,建立起一個公平的產銷合作平台。目前與光原社會企業合作的農民有四十位,合作方式採「保價收購」, 前兩年不論作物品質及季節,皆以均一價格向合作農民購買,第三年起會依品質而有價格上的差異。由瑪納提供的教育訓練雖然免費,但農民作物產出後,要捐出5%的收入給產銷班,負擔部分請老師訓練的費用。對農友來說,光原給予他們的是優於市場的穩定價格,也減少中間商剝削,讓他們能安心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在消費端部分,光原讓阿里山農友種出的有機蔬果,能快速送達購買者手中。
問:產品競爭優勢為何?
答:一開始選擇阿里山部落,為我們奠定很好的基礎。人對了,品牌(阿里山農產品)也對了。光原的農產品以有機蔬果、茶葉、咖啡和筍類為主。在高海拔的阿里山所栽種出的高冷蔬菜較鮮美,卻也需要長途運輸,因而產品交通成本較高,定價自然比一般市售蔬菜高。近幾年來氣候狀況不穩定,也很難說有海拔上的優勢。但由於山上的土壤狀況豐腴,加上我們的品質管理嚴謹、產品通過慈心與成大有機驗證,相當受到好評。我們原則上不做零售、不強調倫理和公益消費,希望能以品質受到市場的肯定,畢竟這才是長久生存之道。此外,光原社會企業除了銷售有機農產品外,也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協助部落周邊產業的發展,包含有機餐飲、生態旅遊、企業志工等等,協助部落的產業鏈發展。
問:行銷上如何建立品牌?目前的銷售各通路比例為何?
答:我們在生意開發上比較像是土法煉鋼,會一家一家去拜訪,尋找認同此理念的客戶。我們協助農民生產有機蔬菜,再提供給通路商或更接近消費者端的零售商。光原的有機蔬菜和筍類,目前九成通路為實體B2B(企業對企業),合作對象包含里仁等通路及部分餐廳與食品工廠等;茶葉和咖啡多為光原本身自行販售。剩餘一成通路是光原的會員和團購,例如我們會宅配給輔大的老師。海外市場在逐漸開發中,如販售阿里山茶葉至香港和大陸。
問:經營管理上遇到的挑戰和困難,以及組織三人如何分工?
答:光原成立後第三年就達到損益兩平,但公司曾經歷蔬果品質不穩定被客戶退貨、農產品供過於求而將滿車蔬菜擺攤販賣、以及組織成長時面臨中階主管缺乏和專業訓練不足等問題。部落發展約需要十年才能評估成敗,也使光原不似傳統公司容易建立關鍵績效指標。然而,身為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光原一路走來備受外界期待,如何不安逸於現狀、持續擴展影響力是我們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三人分工方面,鵬超是執行總監、志強負責對外發言、雅楨則提供策略。我們都有共識:願景要清楚、參與度要成熟、利基市場要站穩,認清做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如果說傳統的社會企業著重於產品的銷售營收,那麼光原社會企業的成立則著重在「人」。我們希望能成立一家以原住民為主體,所有價值都以原住民價值為依歸的社會企業,因為對光原社會企業而言,只有原住民的成功,才是我們的成功。
問:未來規劃和成長?
答:未來我們希望能在生產面積、合作農民人數和產品品項都持續擴增。今年有一個新案子,將從輔仁大學的學校餐廳合作出發。屆時餐廳將成為提供社會價值的場所,不但能提供原住民創業培訓,也讓學生多了一個健康又價格公道的飲食新選擇。此計畫預計找更多投資人,目的除了希望讓生產端與消費端做連結,也希望在校園內推廣社會企業的概念,讓更多人知道社會企業的理念。
為了更進一步協助部落建立經濟圈,光原持續提撥基金為支持原住民創業做準備,未來更規畫讓原住民朋友投資社會企業,一起繼續投入在地參與、在地生產、在地市場的工作。我們期待透過發展部落的在地經濟來增加就業機會,讓原住民青年願意返鄉,部落的文化才得以傳承,完成永續部落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