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6/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寵溺有罪

和好友在家慶祝生日,買了一個蛋糕。女兒食物敏感,但她挑了個蛋糕面有巧克力的款式:「我可以吃糕面的巧克力。」
吃完晚飯切蛋糕,我順手把那大片巧克力分放兩小碟中。女兒投訴她那碟較少,我着她和朋友商量,因這兒只得兩個小女孩。她老是守着自己的巧克力片盯着人家的,冷不防旁邊我妹子一手拿起一片:「我也要吃!要分享嘛。」她少有發怒,和妹子搶着那快溶在手中的巧克力。
過了一晚,吃早餐時主動和她聊這事。她道:「那不公平嘛,我那份比人家的那份小。」解釋給她聽根本沒有絕對公平,她自己因為食物敏感未能吃下整個蛋糕,要挑巧克力片吃也不能忘記要分享的道理,她悻悻然認為我妹不讓她。忽然我醒覺,問她:「你為甚麼認為人家一定要讓你?」「因為我只能吃這個嘛。」饞嘴的她已眼泛淚光,我歎口氣,慢慢解釋給她聽:「你見昨天媽媽好友還在呢喃怎好分那蛋糕嗎?就是她在想怎把蛋糕平均分配好讓在場每人都可享用。你其實都有當中一份,只是因為你有食物敏感未能開懷大嚼而己。這非不公平,而是每人條件不同。那巧克力的分配就是不公平了。」「對!媽媽你把大片分給別人!」她仍然不忿氣。「不,我說我做錯了。我不應該把飾面的大片巧克力只分給兩位女孩,我應該把巧克力都平均分給每一人,就像我朋友分享蛋糕一樣。」「吓?為甚麼?我就只能吃這個你還分給更多人……」在眼眶的淚水終於大顆大顆掉下來。「媽媽明白你覺得委屈,但這不是你委屈,而是媽媽一向做錯了,才令你有委屈的錯覺。對不起,但我也希望你明白你這錯覺快快糾正,別是非不分。」
解釋給女兒聽我家切蛋糕時一向把女兒能吃的部分(比如巧克力、水果)先分給她,眾人再吃餘下的。積習多年,人人覺得這是應份的行為,可惜這疼愛變成寵溺,讓女兒誤會了她可把能吃的都霸着,不和人家分享,當別人要嚐一口時還得怪人家不對。孩子的野蠻不就是我寵溺出來嗎?時刻提醒自己別縱容孩子,但生活小習慣往往令人盲目。我這不智行為幸得好友妹子出手相助才令我茅塞頓開,忙不迭要和女兒弄個明白好讓她別把家人的寵愛理解為常態。「俾你就人情唔俾係道理。」女兒哭了一會兒,冷靜下來說些別的,看來我還得觀察一陣子,看看她能否明白寵溺有罪,我也得整理一下自己的日常,在給女兒點點「特權」時加以提醒,讓她明白家人之間的常規並非事事和社會秩序一樣。
家人的寵溺可以造成多大的笑話?看看香港前特首的「行李門」事件推到輸司法覆核貽笑大方便知。可惜的是那父母的心眼一早盲掉,還劍指守法的對家「把事情推到政治層面」。以史為鑑尚不如,反面教材歷歷在目,為母豈能不警剔?我未必有才能持家有道為老公成就千秋萬業,但時刻別要讓外子丟臉懷疑自己娶錯女人也應是為妻最低標準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