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我與夥伴 K 和 M 在自由廣場完成了十堂戶外健身課。這一週一次的基礎身體訓練,一開始有一點玩票性質。當時的我方迷上衝浪與滑板,加上去年有一陣子熱愛攀爬台北各種手腳並用的郊山,雖然都不是專業玩家,不過在這些需要足夠肌肉量和身體控制力才能有效支撐的高強度戶外運動中,我發現如果肌耐力不足,會讓我沒辦法玩得盡興。
所以,我一直都是以提升運動表現,更確切來說,是以提升玩樂表現為目標在上健身課,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後來訓練出了興趣,也加入了健身房會員,在簽約時,業務問我的健身目標是什麼。我說:「就希望下一次攀岩的時候可以在牆上撐得更久。」「那我幫妳寫提升肌肉量好了。」
回到戶外健身課。因為不是在專業健身房,所以沒有機械、沒有負重,我們的道具就是瑜珈墊、彈力繩、飛盤和自己的體重。在教練阿齊的帶領下,一步步認識自己的身體,例如用彈力繩調整硬舉的姿勢,在每一個蹲與起時,了解肌肉如何依序用力、關節如何依序鎖死和打開等等。隨著一次一次的訓練,我對健身從原本完全不了解,也逐漸有了基本的知識和興趣。在日常中也發現,這陣子無論是在辦公室或者平時走路,都比較容易意識到自己當下的動作,也因為習慣了端正姿勢,駝背的狀況也有一些改善。
阿齊常常發明很多有趣的健身遊戲,有時得在地上熊爬穿越障礙物,有時會教我們倒立,不然就是在瑜珈墊上配合彈力繩做各種不同的雙人訓練。於是,到自由廣場健身變成了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每個週三下午我會為此吃一片白吐司和一根香蕉,然後下班直接去運動。結束的時候常會閒聊,而我了解到健身其實涵蓋了非常多領域的專業。阿齊就常以解剖學的角度說明每個動作會訓練到的肌群;也會從營養學的角度分享他最近的飲食策略,還有在補充的營養素,例如高蛋白、BCAA,和一些我記不得的東西。我總是有點旁觀地聽,覺得很新鮮有趣,卻也沒有打算認真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直到一次,阿齊隨口說:「我最近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 B 群了。」這句話讓我很驚訝,我想起以前讀書上學,媽媽也總在早上拿一顆 B 群給我吃,但我從來沒有留心過當天有吃和沒吃的身體差異是什麼。吃下 B 群到底會怎樣呢?那天上學真的有比較專注有精神嗎?我連有吃沒吃都沒什麼感覺了,阿齊竟然還能「在 B 群中挑到最適合自己的 B 群」,我十分好奇那到底是什麼細緻的身體經驗,突然就在意起自己的身體敏銳度。
我以前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感受力低落的人,但到那天我才發現,也許我在身體感受上是駑鈍的。舉例來說,我從來沒有真的覺得使用的各種保養品之間有什麼差異(也許我並不相信會有什麼驚為天人的成效)、從來沒有在吃東西之前先回想身體最近缺乏哪些營養再點餐(通常是現在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我總是在使用我的身體,而當它表現不好時,我也總是選擇對抗它,或者試圖管束它。這點在旅行時尤其明顯,每次長期出門在外身體就會變得警覺,最明顯的就是排便不順。所以在畢旅去峇里島時,我連續喝了五瓶據說喝一瓶就會拉肚子的優酪乳;去尼泊爾的時候還跑去跟當地醫師拿成藥,他說:「妳就吃一顆,真的沒用的話再吃第二顆。」然後我當下就決定我要一次吃掉四顆,因為我不想讓身體總是連累我的旅行。總之,我就是不想等它。
我並沒有想過別人是如何和他們的身體互動的,但阿齊透露自己能夠辨別 B 群差異的這一句話,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和身體和諧共處的人,我只想在玩樂時使用它,平時卻沒有好好感覺它。而健身是一件和身體很親密的事,阿齊甚至說,訓練時如果有在心裡和肌肉對話,效果會比較好。
所以那一天起,我就開始留意自己的飲食。而目的也不是為了雕塑身型,我只是很想知道,如果我開始多吃所謂健康的食物、有意識地教我的身體判別好壞,而不只是追求口味上的滿足和刺激。是不是真的有一天,我也能夠獲得那種奇妙的能力,懂得分辨吃的喝的敷的抹的用的到底帶來什麼變化?
後來我開始尋找公司附近的健康便當店。找到了兩家,其中一間是一對舉重國手兄妹開的,有水煮雞胸肉、白飯、清燙蔬菜配上沾醬,完全無油,有時候我能一個禮拜的午餐都吃這個。有時候不想再吃純水煮,就找上另一家價格稍高,但總有薑黃飯混五穀米、連我一向討厭的南瓜都可以弄得滿好吃的便當店。先從午餐開始習慣好的食物吧,我是這樣想的。
跟想像中不一樣的是,我不需要等到習慣清淡食物後,才能逐漸感受到身體的需要。我很清楚地發現,光是「有意識」這件事,就已經讓我與我的身體站在一起了。每一天我選擇吃下的食物,都是感受過身體最近狀態後而同意的結果。所以,當我決定今天要為了健康迴避掉某些口味刺激的食物,或者當我就是想要滿足口腹之慾而選擇吃下比較不健康的食物時,兩者都不再是需要忍耐或者會有罪惡感的事了,反而感覺都是身心協議後共同下的抉擇。這是我在學習基礎健身與飲食改變後的第一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