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乘著字典的時光旅行

Merriam-Webster字典網站上,依照收錄的年份列出英文單字;你也可以看看你出生的那年有什麼新字,或是某個有興趣的字是哪一年被收錄的。
有些被收錄的單字,是當時因為社會事件或技術發展而出現的流行語,但不久之後就變成了沒有人使用、甚至沒有人記得的「死語」,而只存在於好像博物館一般把它們留下來的字典。
在目前有時候會用到的單字當中,有一些是我出生那年被收錄的。例如:
那個年代是商業蓬勃發展、現代資訊科技快速進化、越戰熱度升高、中國正在文革的時候,所以新字非常多;但也有些字現在已經沒人用,我看到也不認得了。
網站上列出的最後年份是2016年;相較之下,2014–2016年收錄的新字只有9個,如果「ICO」和「initial coin offering」(都是「新加密貨幣上市」的意思)算同一個字的話,那就只有8個,跟前面隨便列出的例子一樣多。
如果收錄新字的寬緊標準一直不變的話,或許新字出現的頻率多寡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化和經濟活動、以及混亂與否的程度。而「文化經濟活動」和「混亂與否」,或許也有些鬆散的連帶關係吧。
我的直覺是,因為現在的資訊流通速度、以及新事物出現的頻率遠比幾十年高,所以新字出現的速度並不會比較慢;只是或許因為數量太多、壽命太短、以及使用領域的侷限性(例如在中東使用的美國軍語),所以沒有被收錄到字典之中。
不過,在Merriam-Webster網頁一開始的地方,定義的是這些字「first used in print」(首度用在印刷媒體)的時間,或許不包括網路使用;這樣說來就有些道理了:由於印刷媒體用字的標準還是比較嚴格,只要「可能沒人懂」、「意思太冷僻」的字都可能不會用,所以很多新字都只會出現在網路上。
但還可能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紙本媒體已經萎縮到不再成為「出現新字」的觀察標準了。
或許Merriam-Webster該考慮把網路上出現、合乎收錄標準的新字也列入考慮了吧,不然說不定哪一年就沒有新字可以收了。

寫完這篇後想起,在華文圈似乎沒有類似這樣的字典詞彙記錄,如果要說是比較接近的,大概就是日本(後來台灣也流行了一陣子)的「流行語大賞」。
這些流行語雖然不見得會被收入字典,但也同樣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思維。在以下這個連結中列出的日本流行語,有很多也進入了中文詞彙,以原樣、類似、或是經過轉換的型態流傳至今。
像是「分眾」、「新人類」、「性騷擾」等等,就是中文裡目前都還在用的說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