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自信,從每一個說到做到開始累積

在我的婚姻家庭中,O爸從孩子還小時就會要求自己、要求孩子要「說到做到」,倒是為娘的我,在某些事情上,如:減肥,仍會發生跳票情況(孩子都說:妳沒有真的要減肥吧!真是一語中的又中肯啊)。日子久了,發現孩子也習得了一些能力:

一、用不同姿態應對不同的大人
在家中,面對和父親的約定,孩子肯定知道爸爸說出口或是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兌現,通常約定好了,孩子對於最後結果充滿信心,相對的,想和父親約定一些事情時,也比較困難,因為知道爸爸考慮慎重,不會輕易答應;然而,當約定存於我與孩子之間,有些時候,孩子會跑回來試圖說服我更動或鬆動,像是:可不可以先玩電動再閱讀、今天可不可以沖澡就好,同時還附上想改約定的原因等,過程中常常因時因地,產生彼此商量的空間存在,但幸好,絕大多數情況下,仍是值得信賴的。最差的情況就是對於爺爺奶奶這一輩了,由於長輩習慣性地說反話或隨口答應了一些事,反而最終造成孩子不信任的時候居多,過程中也曾勸說,無奈習性與慣性力道太強,只能不斷提醒。

二、對自己與他人要求的說到做到
因為「說到做到」有形無形地影響了孩子,他也開始拿這樣的標準對待自己與他人。
記得某一日孩子回家時,跟我提了和某同學約定假日早晨要到學校一起玩,當時他說出口的便是:「因為答應了OO,所以我要說到做到。」,約定日子那一天,不用媽媽特別提醒,他已早早起床準備,除此之外,平時和他說好了回家後要先做功課再玩遊戲,不用叮嚀也已自動會完成;當然,他也學會了把這標準拿去看學校的老師,最常聽他回家後說便是OO老師根本就不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要我們不能遲到,他自己還不是晚到(咦?);答應我們今天可以換小禮物,結果又改時間等.....;而另一個老師,一開始雖然嚴肅,但是因為答應的事都做到了,後期孩子反而對這位老師喜愛得多。
從孩子的角度來提「說到做到」這件事,因為孩子們是看著父母的行為學習、長大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長成那樣子(或完全相反),可惜,父母多數時候忘了這道理,看著孩子的某些行為時只會開罵,卻不曾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那個「因」。
而一個人,如何使自己成為信守承諾、說到做到的人呢?
在O爸身上,我最常看見的就是對於每一件事,他從來不在第一時間答應,也都衡量自身狀況後才做出決定,即便這個決定可能不是對方期待的,但是,「與其答應了卻做不到的傷害,不如一開始就不答應」,這是O爸的信念。
如果信守承諾是一條範圍(range)線,那麼O爸是極靠右邊的。
然而,世界上也有另一種人,則囿於各種情境:或許是不忍拒絕對方,或許是高估自己,或慣性先說好,在當下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後,事後卻變成自身的煩惱,因為隨著事情發展,才發現並沒有相對應的資源(時間、人力、金錢等),答應的情境裡固然有很多個人議題存在,不過,事實是最終結果卻因此失信於人啊!
你說,這樣的行為,一點兒也不好。
或許如此,畢竟,這群人讓自己處於信用的高風險中,如果最後沒兌現,信用恐怕被打折扣,嚴重甚至名譽掃地,可是,在另一些情況下,某些重要的約定裡,例如:與他人約定完成某個目標,若是經過一番審慎評估,雖然自知做起來可能有些壓力,但也有機會因為一番努力而達成的情況下,即便最後是失敗收場,卻也可能產生雖敗猶榮的心情,畢竟過程之中,已經對自己負起責任了。
對於孩子,我們是這麼期待的,不輕易答應,也不要因為害怕做不到而拒絕。
那麼,我是否也用同樣的標準對待自己呢?是不是也先活出了榜樣,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檢視的當下,深知這些年有進步,卻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承諾於自己需要實踐的部分(呃,減肥就是一例)。
2018年末,期許自己可以是對自己也信守承諾的人。
對了,說到這,會不會有人仍摸不清為何「說到做到」和自信有關嗎?
謎之音: 對自己說出要做到的事都能達成,即便只是一件再小的事,都會因為自己有做到而更相信自己說出來的話,小事件累積下來,就可以越來越相信自己。
粉絲頁歡迎加入一起交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