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寫到
〈公約到底有沒有用?〉,其實公約討論出來後,大概只進行了四堂課,我還正在感覺公約到底有沒有用,上學期就結束了。學期結束時的整體感覺是,公約有時有用,有時沒用,多半是看小孩的心情。不過,小孩看自己的心情來決定「公約」有沒有用,那這樣訂公約要幹嘛?
有些人會覺得公約既然訂出來,就是要遵守──我個人倒是抱著彈性的態度──我覺得公約是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但如果公約無法解決問題,或是不一定能夠執行,那麼該思考的可能不是如何讓大家去遵守公約,而是該試著從其他角度再次思考、瞭解問題。
磨合以後,嘗試新的方法
上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與共學家長們(同時是共學夥伴)做了討論,在過程中我發現大家似乎覺察到同一種困境──那就是「課堂」的「上下課時間」把小孩綁住了,也把大人自己綁住了。
這個困境不只發生在文字課,也發生在其他的課堂裡。所以即使有了公約,困境還是反覆發生,我可以感覺到小孩想要遵守公約,可是每個小孩想要下課休息的時間點不一樣,或是下課休息時間結束了,但下課的心情還沒結束……在這樣的情況下,大人與小孩就要不斷的與對方角力,也與自己角力(一直不斷的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好的嗎?)
於是夥伴提了一個方式,這個學期他們想要以「主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並且打破上下課時間的限制。進行的方式是這樣的,每週二、四是共學時間,每次會有兩個大人依主題來規劃課程內容,大人可依自己的專長或興趣來設計活動。比如主題是「身體」,小巫跟小凌就做了一個模擬人體消化道的紙箱隧道,小孩可以從嘴巴爬進去,從肛門爬出來。
這遊戲很有趣,小孩不僅愛玩,而且可以很快的認識「食道」、「胃」、「小腸」等器官;他們鑽進「消化道」扮演各種食物,表演被消化……然後被「大」出來。
不同的大人依著同樣的主題,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然後,因為沒有明確的上下課時間,而是大人準備好了就call孩子來玩,想進來玩的就一起,還不想的就等一下也可以,完全不打算進來的也不強迫──所以大人就不需要面臨像上學期那種,一直在等小孩,但等不到小孩就焦急的困境。
當然也是有那種小孩不太進入活動的時候,不過這種形式的上課方式,比較沒有時間上的壓力。夥伴們說這是「駐村」的概念,反正負責當天主題的大人就是一直在基地裡,做他們想要跟小孩分享的東西或活動。有朋友說這很像
瑟谷學校的概念,我說對,感覺有點像,但並不是因為知道了瑟谷學校的方式,就馬上生出這套方法,而是與孩子一起經歷了一段學習磨合期,才慢慢找到或許可嘗試看看的方式。
那麼文字課呢?
夥伴提出的主題駐村方式,用在文字課會是什麼樣子?老實說還沒開始進行前,很難想像;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消化道,也是做了之後才會知道小孩的反應。但我想這種主題駐村的方式很值得試試看,或許真的能改善大人與小孩之間角力的問題。
不過,我的狀況有跟夥伴有些不同。除了我之外,其他的共學夥伴身份是學生家長,而我是老師。他們的共學日本來就是家長帶小孩出來玩(學)一整天,而我則是有約定好的上下課時間。
所以我還是有一個小小的框,就是下午一點半我來到共學基地,然後三點半離開(表定的下課時間)。但在這個框裡面就沒有上下課的框了,我不會特別喊小孩來上課,也不會切割出休息時間。那麼這樣幾乎沒有框的「課程」究竟是怎麼度過的呢?我想以三月某次課堂來舉例,或許會比較清楚(以下活動與遊戲內容只是概述,重點會擺在小孩參與每個階段的狀況)──
三月主題是身體,我準備的方向是「衣服」:人為什麼要穿衣服?動物需要穿衣服嗎?動物的衣服是什麼?鳥的衣服魚的衣服和四隻腳的動物的衣服,有什麼不同?我準備了十幾個問題,做成籤給小孩抽,每個小孩可以抽兩個以上的問題。不過,當天小孩的氣氛有點詭譎,小煦一開始就落話「我不要上課喔」!我心想我又沒要求你們一定要上課,是先給我打預防針嗎XD?
不過,小煦儘管說不上課,但當抽籤的袋子推到她面前時,小煦還是抽了一個問題。我一邊讓小孩抽問題,一邊從他們抽到的問題來介紹要跟他們分享的字,比如哪一種動物可以快速換裝?「變色龍」;哪種動物的衣服有很多顏色?「熱帶魚」。類似這樣一邊抽問題一邊討論,一邊看圖片一邊把相關的字寫下來。當天共學的小孩總共有六個,這個階段小孩全數加入,不過進來的時間都短短的,而且進出的時間不同。
不過,第一個活動進行沒有很久,大概二十分鐘,小煦跟小尋就跑去玩了,妞妞則去找媽媽。剩下波波、小茶和小羽。波波說,我們來玩那個老鼠牌(註1)。但是因為老鼠牌從上學期玩到這學期,我實在很想讓小孩試試新遊戲,認新的字。我就說我有發明新的遊戲喔,你們要幫我測試看看好不好玩嗎?
小孩同意幫我測試。新牌簡稱「動物動作牌」(註2)。因為是新的遊戲,我本來打算把規則講完再開始,但後來我發現,如果規則步驟較多,要小孩理解完規則再玩不太容易,所以這次的測試有點失敗──我還在講解規則,波波就說這個好難他不會,他不要玩,他想要玩抽字。小茶和小羽看起來也是類似的表情,我就說好吧,不然先玩抽字。
於是我們開始玩抽字,抽字是他們玩得很熟的遊戲,但我每次都會加進一些新的字。這次一樣是玩彩虹小馬抽字,新加的字是「友情就是魔法」。玩抽字時,我遠遠聽到小煦跟小尋在吵架。小煦說:「你去啊,你去上課啊!」然後就自己走到另一邊去玩玩具,小尋則是站在基地中間大哭:「我很想上課啊!可是小煦就要我陪她玩。」小煦在角落一邊玩玩具一邊唸:「你去啊你去啊!」然後兩個人都大哭大叫。這時小尋的媽媽(也是共學的夥伴),對小尋說:「小尋,你可以做你自己。」
我一邊聽著他們的對話,一邊跟波波還有小茶小羽,把抽字遊戲完成。差不多快完成的時候,小煦跑來了。小煦問:「你們在玩什麼?」我想說趁機再測試一下剛剛沒有玩成功的「動物動作牌」,這次改變了引導的方式,看看會不會比較順。我就對小煦說,我設計了新的牌耶,你想不想玩玩看?小煦說好啊,波波跟小茶也願意再試一次。這次我不就先講解規則了,我直接發牌,我一邊發牌一邊玩,一邊講解規則。結果這次的方法有用,遊戲順利玩起來了,不過大概因為是新設計的遊戲,所以有些部份覺得卡卡的,比如不同功能的牌的張數該怎麼設計還不是拿捏得很準,但算是測試成功。
「動物動作牌」玩完,小煦說想要玩抽字,所以彩虹小馬抽字又玩了一遍,這次的成員是:小煦、波波、妞妞(妞妞比較黏媽媽,所以我跑去邀妞妞來玩,這次她答應了)。我們在玩抽字的時候,小羽看到我字盒子裡的車票,拿起來說:喔,這是鹿野到高雄耶,然後又拿起了另一張,這是高鐵的車票耶!然後小羽就在我們旁邊自己寫起了車票(寫了臺中→新竹;臺東→高雄)。這時,小尋也在旁邊的桌子寫字,她一邊寫字,一邊對小煦說:「你以前不是覺得抽字很無聊?」小煦說:「那是以前,我現在覺得很好玩。」
抽字結束後,妞妞和波波跑去休息。小煦說她想再玩一次「動物動作牌」,於是我們討論了一下遊戲該怎麼修正。玩到一半波波又跑來說想要加入,我說那跟我一組好了。這個時候小羽一樣在旁邊寫車票,小尋一樣在旁邊的桌子寫字。
後來,小煦大概是看到小羽在寫車票,就說我們來玩搭火車遊戲好了。我說好啊好啊(這正是我心裡期待的遊戲,而小煦主動提了),我就問小尋要不要加入,小尋說她要想一下。小煦問小尋,你還在生我的氣嗎?小尋小聲的說:一點點。
過了一會,我們玩起了搭火車遊戲:大家要我當售票員(就是負責要寫車票的意思)(因為我寫字比較快)。小茶、小羽當客人,小煦當播音員,小尋當查票員檢查客人的車票。這時,波波跑來說想要玩「動物動作牌」,於是我一邊當售票員寫車票,一邊跟波波玩牌。
我在跟波波玩牌時說,唉,我覺得這個遊戲設計得不是很好,還有很多要修正。波波說,不會呀,我覺得很好玩。我說我是覺得有些牌的張數太多了,這樣不好玩。波波點頭,「我也覺得太多了。」我問那你覺得要改成幾張比較好?「現在是幾張?」波波問,我說十張。「改成五張好了。」波波說。
結果那堂課都沒有小孩提到「下課」,他們很自然的進進出出活動。一直到全部鳥獸散跑去玩了,我也該喝水尿尿準備回家的時候,已經四點鐘了。
不被「上課」綁住,更自在的「上課」
我後來整理了這堂課的「結構」,記錄小孩參與各項活動與遊戲的狀況:
1. 主題活動討論:小煦、小尋、波波、妞妞、小羽、小茶(所有小孩都參與了)
2. 動物動作牌:波波、小羽、小茶
3. 彩虹小馬抽字:波波、小羽、小茶
4. 動物動作牌:小煦、波波、小茶
5. 彩虹小馬抽字:小煦、波波、妞妞(小羽、小尋在旁邊寫字)
6. 動物動作牌:小煦(小羽、小尋在旁邊寫字)
7. 車票遊戲:小煦、小尋、小茶、小羽(波波跟我玩動物動作牌)
整個課程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其中有小孩幾乎每個活動都參與了,有些小孩則是不一定有參與活動,但是在一旁注意著,然後自己寫字。整體觀察下來,雖然沒有明確的上下課時間,但小孩並沒有因此「全部都跑去玩」,跟之前有公約的方式相比,小孩參與在活動中的時間比以前更多。
之前訂的公約,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但小孩經常在休息時間過後就回不來,所以整體來說,2個小時的「上課時間」,大概只有1個小時20分左右。是說當初在安排課程時間時,是把休息時間也算在內,所以上課時間有1小時20分是也不錯。但是,改成沒有框的形式之後,整體時間「不知不覺」拉長到2.5個小時,換句話說全程幾乎參與的小孩,至少上了2個小時的課(說不定還超過);而進進出出的小孩,我想至少也都在50分鐘到1.5個小時不等。
我想主要是因為那種「要上課」的緊張感似乎消失了,我們不再被上課綁住,小孩可以更自在的決定要不要加入,我也可以更自在的邀請小孩加入而不怕被拒絕,因為我知道他們就算剛開始沒有想要加入活動,不代表等一下也不想──每個小孩想要進入活動與想要休息的時間都不一樣,有時可以全數call在一起,但有時有他們的小團體。
現在的上課方式雖然還是有個小框,但框很彈性,目前run了三次,截至目前感覺還不錯,我終於「比較」不會在上課的前一天感到胃痛(好吧胃痛是形容詞,但緊張是真的)。我想重點不是小孩變了,而是自己變了。當大人可以覺察教育現場的「不對勁」,願意去面對,並勇於嘗試調整與改變,我想大人跟小孩都能越來越明白學習是怎麼回事。
(照片來源:台東暖暖蛇)
【備註】
1. 老鼠牌:我發明的一種紙牌遊戲,透過玩遊戲順便認字,「老鼠牌」這名字是小孩自己取的。
2. 動物動作牌:也是我自己發明的一種紙牌遊戲,重點在認字。內容與玩法之後改篇再說。
3. 彩虹小馬抽字:這幾個小孩都很愛《彩虹小馬》,因此我設計了彩虹小馬抽字,也是一種認字遊戲。同樣內容與玩法改篇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