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自學生的蛻變

    進入五月開始,自學的進度幾乎漸漸地走向尾聲,幾個嘗試性的課程也一個接著一個地結束,隨著課程的結束,自學生多了一些空白的時間,在還沒結束課程前一直在想著:會不會需要再想想安排其他的課程銜接,或者是開始搜尋其他活動來填時間,剛開始結束的時候,正好遇上了幾個月前就報名了的新竹走讀活動。去年安排了三天的旅程去參加北埔的走讀,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意猶未盡,今年報了不同地點去走走。
    參加這活動的路程幾乎要環島,一大早出門轉車換車到達集合地點,無論是在實際上或者是感受上,路程是真遙遠的,但可能是因為盧駿逸,每次活動下來的收穫常常讓自己和小孩都開心,想想有車到的地方,就是台東也都不遠了。
    連著的這兩個月去了新竹的六家和香山,不同的故事結構和走法,連結著不同地點的特色與風景,小孩玩得很開心,大人看得很敬佩。
    說要做運動根本沒人想去,結果一回合後各各搶著做
    說要做運動根本沒人想去,結果一回合後各各搶著做
    一場以小孩為學習主體的走讀,故事要從哪裡開始、要怎麼安排所有的細節、要怎麼進行怎麼結束、怎麼在不同的小孩之間取得平衡、在不同的小孩背景取得對活動的共識﹐在每一個不同的家庭期許中,拿捏一個活動進行的深淺度等等,這些都是作為一個教育陪伴者需要學習的。現在陪著自學生學習,自然想要能夠偷學點甚麼。
    陪伴小孩成為自學生的過程裡面,經常在母親以及教育者、教育陪伴者之間的角色混淆,有的時候想要切割得很清楚,好像要能夠切出”我現在是老師”、”我現在是媽媽”、”我現在是伴讀”的角色,才能夠在自學過程裡面呈現一個所謂的教與學。在這樣想的時候,我也重新想著為什麼自己要這樣,這感覺就好像在學校裡的老師,下了課就是隔壁阿姨,在小孩心裡就不是老師那樣,這可能嗎? 我們都知道不是這樣的。
    好像會以為教學與學習可以一下開、一下關、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開,每隔50分鐘 關10分鐘;可是,真正的教與學怎麼可能會是這樣? 好像打開了就進入學習的狀態;教也是,打開了就是開始教,關起來的時候就沒有在教。我在想,會不會在學校裡就有可能,像是利用上下課鐘聲來啟動這樣的狀態? 聽起來是個可行的機制,但再多想一想,我們都知道不會,但為什麼這樣。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在學校小孩在下課的時候學習、遵守的規則甚至比上課還要多,或是說多樣化。下課的時候,與同儕間的互動溝通、與空間之間的互容、與隱形規範的拉扯,這些與自我有關的概念學習,都不比上課期間的學習來得少。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想,小孩的學習,不只是因為空間的不同,也因為人的不同而一直不停的產生,那麼同一個人角色的改變不就更應該成為學習差異的時候。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空角色裡,對我們的影響為什麼會有所不同,看穿這些狀態的背後,會不會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掌握度,開始接納自己是一個完整並且完全的人,看見自己的全貌。當我們清楚看見並接受學習是自己的,便能有堅定不懈的毅力,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未來。
    陪孩子自學的生活裡時,經常得要提醒自學生和自己,我們在討論期間是不是真正地看見自己和彼此的期待與需要,在溝通的過程裡面有沒有將每一個可能發生的狀態和影響提出來,最後進入決策的時候,也要再三地討論才決定。這樣的過程經常很冗長,經常會擦槍走火,經常因為時間在即變得劍拔弩張;但也因為自學才有機會這樣,能夠把時間放在這樣的事情上,能夠做不同於其他孩子的練習;這樣的過程一年來,漸漸地在空白時間越來越多的最近發酵。
    想著他有許多多出來的空白時間,因此討論了一個我們都還很喜歡單位開辦的課程,在討論課程的時候,從DM了解、網路上的訊息分析,最後討論把”嘗試”當作是一個開始去上課。在進入教室的時候,自學生的態度和以往的狀態很不同,是一種願意積極的樣貌。課程結束的時候,他略顯不開心的臉,本來想著,大概又上不得了。幾天討論過程裡,他說著:「我不喜歡水彩,會弄得手很髒又不能馬上洗」、「下星期又要畫水彩」、「又不是畫畫課幹嘛畫水彩」;討論著畫畫可能跟思考之間的關係,很多很哲學家都很喜歡畫畫、有時候畫畫以後會想通一些事情等等,便結束話題,讓他自己想想再決定要不要繼續上。
    幾個小時候小孩一開始說「可以上課,但我要自己帶自己的畫筆,不用水彩」,到幾天後又說「在這裡畫水彩跟以前不同,所以我不太會,才會覺得討厭」,到下一堂課後說「結果今天沒有畫水彩,所以我不知道如果再畫一次感覺有沒有不同」。
    我問:「今天沒畫水彩會讓你覺得可惜嗎?」
    他說:「跟上周說的不同,那就不用這張課程表啦~不然我準備要畫結果沒畫,這樣也很白做工的感覺。」
    聽到這樣的話,只能大笑回應,但心裡面是開心的。這樣的改變或者很緩慢,我們將近一年的自學,才讓小孩理解了課前的準備是怎麼一回事兒,學習與自己的關係又是甚麼,如果他在10歲的現在,經由自己的體認知道了這些,未來會是怎麼樣呢?!
    最近知道即將自學一年了,在準備自學成果的過程裡面,好像更讓自學生自己有一種:”我現在的樣子,就是自學成果的樣子”。每天起床後大致上會有個概念性地時間規劃,有時候先寫完每天少少的數學以及語文的練習,有時候會說下午沒有要上課的時間再寫,沒有寫的時候,第三天大概也都可以提醒一下便很心甘情願地補寫,反而變成了沒有太多的爭執(取),有時候甚至會懷疑,是不是突然間太奴性了他。
    看看,媽媽就是這樣,永遠都想得太多,但,這就是媽媽啊~
    老師會嗎? 不會,他們都只想要奴性很強的孩子啊~(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