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雜學進行中:《港邊回頭》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老師想跟你說什麼: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前言:廢青/憤青/知青/真假文青,什麼最青?

雜學青
還記得那天飄著雨,我趕往府中15欣賞臺藝大104級廣電系的一項畢製:紀錄片《港邊回頭》。這個紀錄著宜蘭市蘇澳的故事,很有意思地呼應了台北市華山正在發生的交流——「雜學青」。根據官方說明,雜學青是一個針對17–35歲青年,集結各種「學習提升」、「自我實現」與「想像探索」的博覽會。實際在主展館轉了幾圈、也與幾攤聊聊後,我發現這些參展團體/組織/企業也多數由青年們所組成。
雜學青/文化部特展:青春.田野.菜市場
如此看來,雜學青正是一個集結青年發聲、青年獲取新知的地方,因此真實反映著:
青年是如何看待這個社會的?

用紀錄片的鏡頭,形塑主角的樣子

紀錄片(documentary)因爲「紀錄」兩字的字面直譯,常讓我們有接近vlog(影像部落格,video weblog)、甚至是電視新聞片(news)的誤解。事實上,紀錄片雖取自自然素材,實則因為經過編導的處理,如剪輯、配樂、口白,帶有導演想傳遞的觀點。
《港邊回頭》主要紀錄26歲的青年黃致鈞,他對生活/工作的想法與實踐。出生於宜蘭的他,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用鏡頭挖掘漁船上移工們的故事,也有因此得到國家地理頻道的肯定。
致鈞/劇照
@temperature_eye *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2,654 Followers, 206 Following, 350 Posts - See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from @temperature_eyewww.instagram.coma
他的雙親都曾出過海工作,家裡也是從事所謂「外勞店」,一種專賣移工家鄉商品的雜貨店。聽到這些描述,你腦中浮現的,是否是一個「自幼深感漁民辛勞,於是為爭取移工權利而攝影」的青年樣態呢?先打住你的想像吧。
雅嬬/劇照
紀錄片也簡單紀錄了雅嬬,另外一位青年的聲音 ——事實上,本片更是從雅嬬對致鈞的描述開始的。雅嬬與致鈞剛好相反,是由都市向漁村移動的。她從不了解魚、到以南方澳海味為生。她認為:南方澳這個漁港有著她嚮往的生活。她也相較認為,漁工在這裡的生活是需要被改變的;但致鈞並不這麼認為。他更是以他「實際上船」的經驗提出,「那是(自然的)迫不得已,而且台灣人也這麼(吃),每個人都相同。」
透過導演刻意呈現的兩個、甚至更多角色對話,我們才得以建立起更為立體、也更可能接近真實的主角內心世界。

結語:青年要的是__

漁船上的致鈞/劇照
回到一開始所提到的「青年」,他們要的是什麼?從這些影像紀錄,我們看到兩位青年不同的移動。他們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紀錄片裡,雅嬬這麼提到,她認為南方澳的青年需要的是什麼:
這樣不同階段的年輕人,他是需要多多交流跟串連的。
I feel like even though they ar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The youth here need to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more
而在台北此刻,雜學青正是這麼一個場合:許多青年聚集、交流、打開視野。只是,發生在資源本就最豐沛的台北,而不是吳品萱導演紀錄裡的宜蘭,或許正是紀錄片的意義:透過鏡頭語言,去呈現臺灣可以更好的地方吧?
期待雜學的能量,能翻越每道牆、進到每個地方,讓青年發聲,找到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這篇文章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若想觀看本片,歡迎留言,我再提供連結給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3會員
173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安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校(性)教育教什麼?如果「被允許」講述的只有「避孕」而沒有「該如何面對懷孕」,是否會有更多議題遊戲裡的結局發生?這些悲劇,想必不只存在於遊戲裡。
要遵循(系統設定的)本性而為、或是追尋不一樣的生活?但無論兩者是否有好壞之分,我們真能將一個人的特質與能力,僅歸咎在「天生如此」嗎?
在沒有穿上他的衣服,踏進他的鞋子走上一段路,並且能夠從他的角度去思考之前,都不算真的了解這個人。 — — 梅崗城故事
「夢想?這問題你去問張雨生吧。」劇場裡的孩子這麼回答你。「你沒有夢想嗎?」「我的夢想是離開家裡。」
過往在國文課本上生硬的題解、作者介紹,或許是我們在認識文豪時僅有的選項,然而當科技興起、劇場娛樂普及,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讓東坡説說東坡自己的話。
關於性別的不公允,並不是只有女性應當思考或推動的議題,也是婦女節的今日,無論性別都該思索的重要原因。
學校(性)教育教什麼?如果「被允許」講述的只有「避孕」而沒有「該如何面對懷孕」,是否會有更多議題遊戲裡的結局發生?這些悲劇,想必不只存在於遊戲裡。
要遵循(系統設定的)本性而為、或是追尋不一樣的生活?但無論兩者是否有好壞之分,我們真能將一個人的特質與能力,僅歸咎在「天生如此」嗎?
在沒有穿上他的衣服,踏進他的鞋子走上一段路,並且能夠從他的角度去思考之前,都不算真的了解這個人。 — — 梅崗城故事
「夢想?這問題你去問張雨生吧。」劇場裡的孩子這麼回答你。「你沒有夢想嗎?」「我的夢想是離開家裡。」
過往在國文課本上生硬的題解、作者介紹,或許是我們在認識文豪時僅有的選項,然而當科技興起、劇場娛樂普及,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讓東坡説說東坡自己的話。
關於性別的不公允,並不是只有女性應當思考或推動的議題,也是婦女節的今日,無論性別都該思索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世間萬物皆無常,智者要我們要學習對無常習以為常。生命有限、財物有時,生活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來來去去,我們要讓境隨心轉,沉穩的心就不會時而恍惚、時而不知所措。 從小生長在貢寮海邊的阿丁,退伍後就到台北市工作,二十多年從來沒有想要回鄉,因為貢寮屬偏鄉,要在家鄉找工作不容易。然而,父親往生了,家中剩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台灣展翅協會「青春怎麼辦」Podcast首集邀請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製作人鄭淑麗分享製作節目的觀察及趣事,談到在搜集青少年想法和觀點的過程中,打破很多「我以為」的青少年世界觀。如何讓青少年覺得你真的懂他,用青少年親近的語言及容易吸收的方式呈現?在愛情、性、自傷/殺等議題選擇及呈現形式的挑戰等。
Thumbnail
根據自己的觀察,近年來台灣的電視節目似乎刮起一陣實境秀的旋風,用各種方式紀錄藝人們體驗生活的樣子。由於我本人特別喜歡收看紀實類的節目,所以還滿喜歡這樣的轉變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世間萬物皆無常,智者要我們要學習對無常習以為常。生命有限、財物有時,生活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來來去去,我們要讓境隨心轉,沉穩的心就不會時而恍惚、時而不知所措。 從小生長在貢寮海邊的阿丁,退伍後就到台北市工作,二十多年從來沒有想要回鄉,因為貢寮屬偏鄉,要在家鄉找工作不容易。然而,父親往生了,家中剩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台灣展翅協會「青春怎麼辦」Podcast首集邀請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製作人鄭淑麗分享製作節目的觀察及趣事,談到在搜集青少年想法和觀點的過程中,打破很多「我以為」的青少年世界觀。如何讓青少年覺得你真的懂他,用青少年親近的語言及容易吸收的方式呈現?在愛情、性、自傷/殺等議題選擇及呈現形式的挑戰等。
Thumbnail
根據自己的觀察,近年來台灣的電視節目似乎刮起一陣實境秀的旋風,用各種方式紀錄藝人們體驗生活的樣子。由於我本人特別喜歡收看紀實類的節目,所以還滿喜歡這樣的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