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各地的現況
現代的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並不是一下子無中生有的。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宗教的大門,走出來的人比走進去的人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
日本的變化更大,六十年前信奉宗教的人有70%,今天只有20%。
至於美國,本來是這波世俗化的例外,近二十五年來也起了變化。無宗教的人從1990年的9%,到今天的20-30%。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66萬人;現在全美有三四千萬人,是「宗教」類第二大社群。其中三分一到一半持無神論或不可知論。最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1980年代,三分之二是福音派基督徒,現在三分之二無宗教。
全球的不信人口,約4億5千萬到7億。
3.2 宗教向度:世俗的不同類型
Sally出身天主教家庭。曾祖父母是來自意大利的移民,非常虔誠。祖父母、父母也是信徒,但是虔誠上,卻一代不如一代。到了Sally,很早就不信,丈夫也是無神論者,子女受的也是世俗教育。然而,她雖然不信天主教的上帝,卻相信有個跟愛、永恆有關的什麼東西,也疑惑是否該給子女宗教教育。換言之,不信宗教,卻不完全世俗。她其實代表了千千萬萬的美國人。
無神論者、信徒、世俗、宗教通常只是個向度,斷然歸屬某個框框的人很少。大部分信徒在某方面都有點世俗,大部分世俗的人在某方面都有點信仰。有人不信基督教,卻相信有鬼;有人自稱世俗,卻相信業力(karma);有人既不信,也不世俗;有人信神,卻不信宗教;有人參加宗教活動,卻不信神,包括一些牧師;有人在文化上歸屬某宗教傳統,卻不相信那些教義;有人先信,後離教;有人對宗教冷漠。
我們可以把宗教到世俗看成一條10分的連續帶,從最虔誠的信仰到徹底的無神論。1分、10分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在中間的灰色地帶。從Sally的曾祖到她的孩子,恰好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不一定人人走到10分無神論,但是大勢上卻無疑是走向世俗那一邊。
3.3 非宗教化的原因
3.3.1 政治因素
從1980年代起,福音派基督教就跟保守的共和黨越走越近,聯手反對墮胎,反對同性婚姻、反對幹細胞研究,反對槍枝管制,削減福利,支持在學校祈禱,支持禁慾式性教育,支持以色列,支持反恐戰爭等等。結果,有許多政治上温和或左傾的基督徒,原本就不熱心參加宗教活動,因而遠離宗教。
3.3.2 教會醜聞
教會的性侵案,尤其神父戀童癖的醜聞,涉案的神父超過六千人,影響很大。大家震驚的不只是性侵,而是集體的刻意包庇。教徒大受刺激。新罕布夏州、緬因州的教友都少了三成左右,波士頓的教區關閉了四分之一。1990年,麻省的天主教徒有54%,到2008只有39%。2012年的調查,美國人在天主教背景長大的有三分之一,自稱天主教徒的只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