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通過大寫 E 約略象徵漢字「自」及漢字「我」的甲骨文或金文左半部的似「E」或「∃」形符號並通過「ㄓ」(近似漢字「之」的甲骨文或篆文字體) 約略形聲漢字「自」的漢語發音,也可能約略形聲華語「ㄧ」且與後面約略形聲台閩語「叫」(giô) 的 go 合爲「ㄧ叫」(ego = 一ㄐ口 = 一叫) 即意通「ㄧ稱」而表達「第一人稱」之意。
go:約略形聲台閩語「我」的某種口音,並且 g 也可能形聲台閩語「己」的起音或以字母本音形聲華語「己」的起音,又可能以 g 形聲漢字「我」中的符號「戈」之起音,同時可能以 o 形聲華語「我」的尾音或象徵漢字「口」而代表ㄧ個範圍之意,或也約略形聲漢語「疇」或「裹」而有表達「範疇」或「一個圈子」之意。 e + go = ego,直譯即「自我」、「自己」、「一己我」、「自己我」、「自己我的範圍」或「自疇」(自己我的範疇)、「自裹」(自己一個圈子)。此外,ego ㄧ字也和 Latin 的第一人稱 ego (通過「E戈」部份象徵部份形聲漢字「我」的象形文)、Greek 的第一人稱 εγώ (通過「ε戈」部份象徵部份形聲漢字「我」的象形文,轉成英式拼音也是 ego) 相關,又可能從 German 或 Deutsch 的第一人稱 Ich (或有「ㄧ稱」之意) 及 Old English 的第一人稱 Ic (ㄧ稱) 辨認出關聯,而 Old English 的 Ic 後來即演變爲現代 English 的第一人稱 I (字形似數字 1,1 又義通漢字「ㄧ」,即代表第一人稱),也就是說 ego 也能橋接於單一的漢字「我」。[P.S.參考【附圖:「我」字演化及其與拼音文字的橋接關係分析圖 #參考〈I與「ㄧ(稱)」(第一人稱)或「俺」及「我」等的轉換密碼〉--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7/05/i.html?m=1】] 遠古殷商文化之甲骨文以形似「ⴺ戈」的符號組合造出漢字「我」的初文,其實也有可能是來自形聲拼音文化的 ego (Greek 則寫爲 εγώ,大寫 ΕΓΏ) ㄧ語,但是從其符號「戈」與漢字「國」包含的「戈」相同來看,可能早期「我」所代表的「個人身份」也帶有「國」的性質。此外,漢字「個人」、「己」、「家」、「縣」、「國」、「國家」在與漢語有淵遠流長之關係的台閩語中起音皆相同,這透露了一個遠古漢字文化的可能特質,也就是「個人」其實也被視爲ㄧ個最小單位的「國」或「國家」來尊重和看待,那可能是現代普遍採用中央極權制度而只有單一國旗或國徽的國家組織難以想像的 (P.S. 所謂「極權政治」和「獨裁」、「民主」或「分權」、「集權」的分類是無關的,「極權政治」就是一個央中政府組織通過各種法規直接干涉各地的小國內政甚至規範每一個人的行為和道德標準,無論是「民主」或「獨裁」、「分權」或「集權」都有可能形成「極權政治」,而其實若沒有「極權」的概念也就不會有現代的「國家」這種東西,因爲若沒有「極權」則每個人都可能自成單一國戶、自有獨特國幟、自擁道德心準。)。
巧合的是,源自 Greek 的 ego 一語也音近漢語「一國」,而 English 的 person 一字竟可能通過「person = pig圓or繫dotㄇ = 豕〇或繫點冖 = 豕囗或繫丶冖 = 豕國繫宀 = 家國」轉換漢字「家國」(此時或爲「國家」的同義倒裝詞)。其中 е 約略形聲台閩語「圓」的起音而通過符號「〇」轉換漢字符號「囗」, r 代表 or 轉換漢字符號「或」,所以此時 er 即轉換漢字符號「囗或」而組合轉換漢字「國」。[P.S. person 一字還有其它含意如:民人子、民子,意指「子民」;民人貟,意通「民人員」;民人數ㄧ,意指「單ㄧ的民人」;個人;單一的人;扮演色角;扮演人貟;表演入戲員人;專人;專員;專家;門專員人 (專門人員);自由人、自由民,此時古漢譯「白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