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辰(化名)的媽媽非常重視兒子的課業,偏偏自己又是一個情緒起伏大、容易過度擔憂的家長。所以,一旦瑞辰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不是扳著一張臉好一陣子不跟他講話,要不就是用打罵的方式鞭策瑞辰。
國小的課業簡單,少有考不好的時候;升上國中就不一樣了,不但科目變多,難度也提升許多。於是,媽媽發飆的次數大增,瑞辰也越來越怕媽媽,每當考試分數不佳,寧可用欺瞞的方式躲過一頓打罵。
瑞辰為什麼一再說謊?很明顯,不是本性如此,而是怕被罵而已。然而,發現兒子撒謊,媽媽依然採用責罵的方式來處理,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加深了瑞辰的恐懼,逼他去更新說謊方式,陷入惡性循環。
孩子說謊時,該怎麼辦?
被騙的滋味不好受,誰都不希望被當成笨蛋一樣欺騙,所以,要求父母用平常心面對孩子的謊言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不過,為了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還是建議爸媽耐著性子試試。以下提供三個方法來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
一、戳而不破
這個方法是從我的學生那裡偷學來的。《國語日報》有一年推出徵稿活動,請讀者根據一段兄弟間的對話,完成後續的情節發展。對話如下:
哥:「完蛋了,今天的數學只有考70分,媽媽看了,鐵定發瘋!」
弟:「太好了,今天的數學考了90分,媽媽看了,鐵定樂壞!」
哥哥用祈求的眼神看著弟弟……
我帶班上的學生寫這個題目,大部分孩子設計的情節都大同小異──哥哥和弟弟串通好欺騙媽媽,但被媽媽當場拆穿,狠狠訓了他們一頓,哥哥因而悔悟──也不能說學生缺乏想像力,也許他們的父母就是使用這種方式處理他們的說謊行為,所以就直接搬到稿紙上寫。
不過,當我讀到一個學生方妍蓉所設計的故事時,眼睛頓時一亮!
在妍蓉的故事裡,擔心被懲處的哥哥和弟弟串通好,打算騙媽媽考卷還沒發。沒想到,弟弟這個豬隊友竟然偷偷跟媽媽告密,不知情的哥哥還是照原本計畫騙媽媽。重點來了──此時媽媽不動聲色,沒有立刻拆穿哥哥的謊言。
要怎麼做才能讓哥哥俯首承認自己撒了謊呢?
隔天到學校,老師要收回考卷看看大家訂正的結果。當哥哥從書包拿出考卷時,竟發現家長簽名欄上有媽媽的簽名,當場嚇得臉色發白。 原來,媽媽趁哥哥睡著後,從他書包裡拿出考卷簽名。哥哥知道媽媽發現他說謊的事卻不拆穿他,十分慚愧。哥哥回到家,媽媽用柔和的眼神看著他。「媽媽,我知道錯了。」哥哥說,「我以後會誠實,再也不說謊了!」
從頭到尾,媽媽一個字都沒說,就成功讓哥哥自白,實在是高招。果然,妍蓉的創意受到編輯青睞,作品登在報上。
我猜想,這應該是妍蓉的親身經歷,她媽媽可能曾經用這種委婉的方式對付女兒撒的謊。不管是親身經歷還是杜撰的,這都是應付孩子撒謊行為的一個不錯方式,適時地讓他們意識到父母其實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不說不代表不知道,或許會讓他們不打自招。
二、發掘說謊的正面意圖
媽媽的處理方式雖然不錯,但畢竟孩子還是撒了謊,代表媽媽過去對孩子的成績可能反應過度,迫使他不得不撒謊來保護自己。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重新拾起對父母的信任,意識到自己不再需要撒謊呢?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要不得的行為,發掘這些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是教養中相當關鍵的步驟。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試著想想:小朋友說了一個謊,是不是也有一點點良善的動機呢?
延續妍蓉的故事,媽媽其實可以這樣對哥哥說:
很好,你很誠實,除了誠實之外,也很體貼。我知道你為了怕媽媽擔心你的學業成績,影響心情,所以才騙媽媽說成績單沒發,表示你有在為別人著想。
聽到媽媽這樣回應,哥哥知道媽媽不會再責怪他,於是卸下心防,不用再武裝自己。媽媽接著問哥哥:
是不是媽媽說了什麼話,或表現出什麼態度,讓你覺得壓力很大,不得不說謊呢?
卸下心防的孩子不再有所顧忌,一定會更樂意分享自己的心情,父母就趁這個時機和子女一起找出說謊的原因,並且努力改善。
在文章中和我分享說謊經驗的孩子,他們最後的心得幾乎都是「說謊好累,如果可以,我還真不想撒謊」。沒錯,說了一個謊,從此要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這種心理壓力很不好受。
因此,父母應該把孩子說謊的行為,視為改善親子關係的良機,找到問題的癥結加以解決,為子女營造出一個不需說謊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可以自在說出自己的遭遇、困境,爸媽才會更加了解孩子,適時給予援助。
三、真心話大冒險
說謊不是小孩子才有的毛病,只要是人,都會說謊。但父母往往難以容忍孩子說謊,卻忘記自己其實天天都在說謊。
有一個孩子在文章中寫:
媽媽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小孩子不可以說謊。」但是她自己卻常常在說謊。上個禮拜六,她騙阿嬤說身體不舒服,下午不能帶我們去阿嬤家玩。結果呢?她根本不是不舒服,而是跟朋友約好要去喝下午茶,她還一再叮嚀我跟弟弟,不要跟阿嬤說。
大人都沒有以身作則,哪來的自信要求孩子一定要誠實?「真心話大冒險」這個遊戲,正是要打造親子間的信任基礎,坦誠面對過去說過的謊言。
親子輪流說一個過去說過的謊言,先由爸媽上陣示範。剛開始,不妨先從對別人撒的謊開始自白起,再慢慢聊到對彼此撒的謊。假如自己曾經騙過孩子,記得跟他們說明當時這麼做的原因,然後道歉,儘量取得他們的諒解。
當你「告解」完以後,就輪到孩子了。要注意,孩子保有一些祕密是正常的,沒必要全部挖掘出來。自白中,他可能會說出他所做過的脫序行為,或是欺瞞你的事情。你聽了以後,可以在心裡怒譙,也可以衝到廁所捶兔子。但是,此時千千萬萬不能在孩子面前動怒或反應過度。一旦你這麼做,孩子就會產生「早知道不說了」的念頭,你們差一點建立起來的信任關係也隨之崩解。
這個時候,你要耐心傾聽孩子所說,為他提供意見,並且去理解他當時說謊的原因,最後虛心地調適自己的態度,孩子才會產生「原來說出來,爸媽也不會怎樣嘛」的想法,日後就會比較願意和爸媽坦誠相對了。
盡情說謊也不用受罰的遊戲
心理學家指出,說謊是人類的天性,而且可以視為發育過程當中的里程碑,代表小朋友的認知發展的進度正常,家長不僅不用反應過度,反而應該要感到放心。研究發現,無論是2歲幼兒,還是16歲少年,善於說謊的孩子,他的心智理論能力(站在別人立場思考的能力)以及腦部執行功能,都比不善於說謊的孩子還要傑出。
我們暫且平心靜氣把「說謊是不好的行為」這個觀念放在一旁,換個角度想,你的孩子越會說謊,代表他的想像力越強大。
我們可以透過遊戲,萃取說謊行為中的創意元素,刺激孩子的想像力。
一、說大話闖天關
「說大話闖天關」是運用故事改編的方式,引導孩子發揮創意。進行時,先帶孩子複習熟悉的童話故事,然後,引導他想想看:面對困境,故事人物該怎麼應對,才能順利達到目標呢?
比方說,在〈三隻小豬〉的故事裡,大野狼來到豬大哥家,準備吹壞他的草屋。這時候,我們可以帶孩子一起動動腦,想想看:除了逃跑之外,豬大哥可以怎麼騙過大野狼而逃過一劫呢?
例如:
大野狼來到豬大哥的草屋前,深深吸口氣,準備吹氣時,豬大哥急中生智,拿起電話,假裝跟老二通電話,大聲地說: 「豬小二呀,昨天我們從廈門旅遊回來之後,你有沒有覺得身體怪怪的?」豬大哥故意停頓了幾秒,又繼續說:「什麼?!你也發燒、全身無力,還嘔吐、拉肚子!」 接著,豬大哥模仿上氣不接下去的聲音說:「等等……我的……呼吸……不……順,通知……小弟……幫……辦後事……」 說完後,豬大哥把話筒往地上重重一摔,發出「砰」的巨響。聽到這裡,大野狼早已嚇得臉色蒼色,沒了食欲,大喊了一聲:「媽呀!非洲豬瘟啊!」就飛也似地跑了。
當孩子在為故事角色尋找脫困方法時,便不再被原先的故事發展牽著鼻子走,此時,他正在腦力激盪,創造一個新的發展可能。當然,也可以請小朋友站在大野狼的立場想想:「怎樣才能騙豬小弟開門?」
這種幫故事角色說謊、發揮機智的練習,正是為孩子磨練想像力的絕佳方式。
二、是誰在說謊?
如果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孩子,而是一群孩子,不妨試試「是誰在說謊?」的遊戲來鍛鍊他們的想像力。步驟如下:
- 一個孩子上台,讓他觀看一張圖片,不可讓其他孩子看到。
- 看完後,請他描述這一張圖片。他可以選擇說實話,如實描述圖片內容;也可以選擇說謊,捏造一個想像的畫面。
- 請台下的孩子判斷他說的是實話還是謊話,答對的人可獲得獎勵。
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可以大大增進小朋友的想像力。因為,當台上的孩子決定說謊時,必須憑空杜撰一個不相干的內容;為了取信觀眾,讓人以為他在說實話,就得講得振振有詞,且描述詳盡,否則馬上就被識破了。
台下的孩子也不是亂猜就好了,想提高答對的次數,必須用心觀察表演者的肢體動作、陳述方式與細微的神情變化,從中找到破綻。不知不覺中,觀察力也會大幅增長。
上述兩個遊戲的本質都是「說謊」。既然說謊是人類的本性,那麼我們就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說個痛快又何妨?既符合人性,又可以提升想像力。
然而,遊戲歸遊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要盡可能消除促使孩子說謊的誘因,使他們坦誠面對自己與他人,活出自信與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