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的創痛─《裂愛》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裂愛》的故事背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俄羅斯大城市─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後已更名回沙俄舊稱─聖彼得堡),這座城市在二次大戰期間受到德軍的圍攻,從1941年9月到1944年1月,共被封鎖了將近900日,死於戰火、飢餓、疾病和嚴寒的平民估計達60餘萬之多。在糧食最短缺,餓死人最嚴重時,甚至傳出「人相食」的恐怖事件。
《裂愛》的另外一個歷史背景,則是在二戰時期,普遍存在蘇聯紅軍中的性暴力,除了廣泛對敵國或軍事佔領地人民施暴,蘇聯男性軍人施暴的對象,居然包括自己的同袍戰友。當時紅軍內有大批的女兵,負責包括從前線戰鬥,到後勤作業等各式各樣軍事任務,卻成為男性軍人洩慾的對象,而為了逃避性暴力威脅,許多基層女性士官兵,只能找個高階軍官或將領「依靠」,做個戰場上的「臨時夫妻」,有些女軍人甚至被迫「易手」在不同男性之間。電影中女主角之一的Masha的遭遇,便是反應真實的歷史狀況。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就有相當多這樣傷痛的故事(也成為編導拍攝本片的啟發來源)。
這樣慘烈的戰禍,倖存者自然會留下極深的心理創傷,在身心各方面,就顯現出各種身體或精神上的症狀,電影做了極深刻的描寫,片頭開始,主角之一的Iya就在醫院工作時,大家都在忙得不可開交,她卻突然發愣,旁邊的人不斷催促或拍打,她也完全沒有理會,這就是典型對創傷的症狀。經歷心理創傷的人,會對周遭自我和環境失去真實感,例如會突然用別的眼光看自己、表現恍惚、失去時間感。
在電影中,也常常用「劇情的斷裂和交待不清」,去間接呈現主角的恍惚、失憶,如Masha的兒子在電影前段還活的好好的,和Iya在醫院照顧的傷兵玩在一起,沒隔幾個鏡頭,男孩突然不再出現,Iya在電車上啜泣。等Masha回來,Iya對小孩的死亡交待不清,Masha似乎也半信半疑。導演似乎在這裡刻意留下空白,以表現Iya在創傷事件後心理狀況不穩定,引發的失憶現象。
心理創傷者,面對自己身心失控的狀態,好像身體和心靈都不再是自己的,不管是四肢活動還是五官的感受、表達,完全不受控制。這也許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藉由身心解離,想像並不是自己受到創傷,而是站在一個好像靈魂出竅的位置,看著另外一個人(其實是自己)在受苦,以逃離各種心理創傷的痛苦,然後就產生各種解離、身不由己、己不由身的狀態。
而既然創傷發作的症狀是身心的「失控」、「分離」,想要自我修復的第一反應,自然就是重建的身體和心靈的控制權和掌握力,重建尊嚴和信心,也就是要「找回自我」,而作法之一就是建立人際關係,尋找朋友、伴侶,無論是短暫的性伴侶或長期的婚姻關係,最好能生育下一代,她們認為這樣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完整性」,經歷受創的自我好像是一個破碎的花瓶,但只要透過親密關係甚至生育,就能讓這些碎片重組成完整的花瓶。
但在片中,這個過程極不順利,Masha在戰時惟一的期待是兒子,但莫名其妙死了,兩人的友誼也瀕臨破裂。她便要求Iya「生回來」,Iya想要找醫院中的長官「幫忙」,但並不成功,面對Masha的「情緒勒索」她越來越消受不起,一度想跟那位醫師一起離開,Masha在見了「未來婆家」卻飽受羞辱之後,在回住所半路上,碰到疑似Iya以衝撞電車方式自殺,她匆忙跑回去,只見還活著的Iya,她仍沒忘記要幫Masha生孩子。
這些女性想從婚姻或伴侶關係中,重新找回自我價值,但這樣卑微的要求卻可望而不可得,因為在戰後的社會,她們是一群沒有價值的女人,雖然在前線或後方為戰爭付出了青春、身體和心靈,但是戰後卻沒有得到起碼的尊敬。有個小地方是當Masha著軍裝回到列寧格勒時,身上的軍裝上有數個勳章,可見她是有「戰功」並獲得正式表揚,但是她在戰後蘇聯民眾的心中,要不是一個性慾投射的對象(片中有兩位開車在街頭「獵豔」的年輕男人,對女兵是滿口的輕浮言語),不然就是一個放蕩的「淫婦」(Masha決定要結婚時,在她未來婆婆的口中卻如同妓女)。
整部電影雖然充滿了不幸與創傷,但調性卻是冷靜的,沒有太多情緒性誇張表演的場景,Iya和Masha經常是面無表情,感覺麻木的。而事實上受到性創傷的女性,經常就是表現出情感遲鈍、麻木的狀態,這兩位極為年輕、資淺的女演員,演活了這個破碎的心理狀態。
電影雖然演的是70年前的二次大戰,但也有借古諷今、藉歷史直面當代的企圖。今天的世界局勢戰火頻傳,從中東阿拉伯國家,到非洲、東南亞,乃至近鄰的香港,都發生嚴重的戰亂和社會衝突,而在這些被兵災重創的國家中,都有性暴力肆虐的現象,包括香港,也有員警對被捕抗爭者性侵的消息,足證世界上動亂不穩、社會秩序失控之處,就存在著對女性的暴力和侵犯,無論是七十年前的世界大戰,還是21世紀之後的今天。
而諾貝爾和平獎近年來,接連頒給控訴或制止動亂地區性暴力相關的個人或組織,包括今年伊斯蘭國暴行的倖存者Nadia Murad,以及去年頒給治療剛果內戰性創傷受害者,卓有貢獻的婦科醫生Denis Mukengere Mukwege,足證這樣的現象,已經受到舉世的關注。
《裂愛》編導對被害者心理狀態和處境,有極深刻與寫實的描寫,他們在攝製過程中,對這個議題下過充分的心力研究。看過本片也會讓我們對這個舉世關注的議題,能有更深的認識,本片實在是當代對女性暴力,絕佳的控訴之作。雖然台灣現在未處於兵災中,但也值得我們透過本片,關懷世界上所有性暴力受害者,並盡力阻止它的蔓延擴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丑》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對於現代西方兩三百年來,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建立以議會選舉和官僚統治機器為主的政治運作體制的嘲諷,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攻擊,不是來自更基進的後現代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來自古典的傳統保守主義。
在《完美搭檔》裡面這種困難的抉擇,貫串整部電影。為了留住「責任之家」,世賀開價幫人偽造假的志工服務證明,到底對不對?讓東究留在世賀身邊「服侍」他比較好,還是回到廿年來沒照顧過他的母親身邊?強制把「責任之家」的人都遷移走,只因為機構即將被關閉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
說真的,根本不知道這片在演什麼?搞不清楚這片的主題在哪裡。一開始我在想,導演是不是習慣拍片不打光啊?因為所有在室內、室外的場景,包括在美國和義大利,車子裡、家裡、教室、森林、吉諾瓦的街道裡,幾乎都是暗暗的,導演是想藉此表達男主角和他的女兒內心的黑暗嗎?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台灣電影,因為一開始我看《穿白絲綢的女人》,以為我看到了這部片的越南版,因為在描述駝背跟安的戀情,還有他們搬到南越時艱苦的家庭生活,就是拼命的煽情跟催淚。我在戲院看時,還真的有觀眾哭了。雖然催淚,但總感覺有些做作,直到中後段,這個狀況才逐漸改善。
在戰後清算、討回歷史正義的各項戰犯大審中,所有被審判的納粹和日本戰犯最會拿出來辯駁的理由,就是「我是被迫的、被逼的,我如果不照著做便會被處罰甚至被殺。」但這部電影似乎是告訴我們,事實上你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即使是在被逼迫或極端不利的環境下,你還是可以做出選擇,事後也會有什麼後果,完全是一念之間而已。
《小丑》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對於現代西方兩三百年來,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建立以議會選舉和官僚統治機器為主的政治運作體制的嘲諷,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攻擊,不是來自更基進的後現代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來自古典的傳統保守主義。
在《完美搭檔》裡面這種困難的抉擇,貫串整部電影。為了留住「責任之家」,世賀開價幫人偽造假的志工服務證明,到底對不對?讓東究留在世賀身邊「服侍」他比較好,還是回到廿年來沒照顧過他的母親身邊?強制把「責任之家」的人都遷移走,只因為機構即將被關閉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
說真的,根本不知道這片在演什麼?搞不清楚這片的主題在哪裡。一開始我在想,導演是不是習慣拍片不打光啊?因為所有在室內、室外的場景,包括在美國和義大利,車子裡、家裡、教室、森林、吉諾瓦的街道裡,幾乎都是暗暗的,導演是想藉此表達男主角和他的女兒內心的黑暗嗎?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台灣電影,因為一開始我看《穿白絲綢的女人》,以為我看到了這部片的越南版,因為在描述駝背跟安的戀情,還有他們搬到南越時艱苦的家庭生活,就是拼命的煽情跟催淚。我在戲院看時,還真的有觀眾哭了。雖然催淚,但總感覺有些做作,直到中後段,這個狀況才逐漸改善。
在戰後清算、討回歷史正義的各項戰犯大審中,所有被審判的納粹和日本戰犯最會拿出來辯駁的理由,就是「我是被迫的、被逼的,我如果不照著做便會被處罰甚至被殺。」但這部電影似乎是告訴我們,事實上你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即使是在被逼迫或極端不利的環境下,你還是可以做出選擇,事後也會有什麼後果,完全是一念之間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家庭方面,雖然在我媽這邊,常常可以感覺到安全、放鬆,不像在我爸那邊一舉 一動都要為了別人的心情服務,但要開口提自己的事總是需要勇氣。
Thumbnail
避開了烏克蘭戰爭的衝擊、挺過了疫情的考驗,《梵谷:星夜之謎》團隊再度呈獻驚艷動畫佳作——《農民:愛慾情謎》,這次動畫師們分別在波蘭、塞爾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的工作室作畫,總共投入超過25萬小時的工時,向觀眾呈現出更加華麗的過場效果以及更寫實的動作畫面。這次的故事風格也和《梵谷:星夜之謎》截然不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本文就BBC製作的勝利夜店事件紀錄片作出評論,並抒發個人感受和談論個人看法。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韓國男星性侵女性下女性群體的分裂,本人讚揚並鼓勵勇於發聲和抗爭的女性,譴責捍衛男星的女粉絲。第二部分圍繞性罪行與誣告的話語展開,闡述個人見解;最後是女人鍛煉身體變得強壯的呼籲。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展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的糾葛,政治冷漠和冰硬的遙遠距離,以黑白鏡頭表達時代的荒謬與悲哀。文章藉由電影再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遙遠的距離,讓人有所思。透過專輯的搞關係與政治相似之處,探索愛情與政治的相似性。最終,主角維特與蘇拉交流後體認到彼此的擁有,表達電影中悲哀的結局。
Thumbnail
千瘡百孔的分分合合 被誰辜負了 誰的期待 擱淺了快樂 埋葬了地球的暮色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這次因為上天的惡趣味,讓我偶然的,在距離當初認識時很遙遠的另個縣市中,遇見了十年前沒有道別就結束的,我的第一位心理師。 在我隔著一段距離見到她的當下,創傷反應便發作了,身體僵硬、頭痛頭暈、噁心、心悸、呼吸困難......最重要的,還是冒出來的創傷重現,戳破了過去十年間潛意識覆蓋在真正記憶上的障眼法。
Thumbnail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在家庭方面,雖然在我媽這邊,常常可以感覺到安全、放鬆,不像在我爸那邊一舉 一動都要為了別人的心情服務,但要開口提自己的事總是需要勇氣。
Thumbnail
避開了烏克蘭戰爭的衝擊、挺過了疫情的考驗,《梵谷:星夜之謎》團隊再度呈獻驚艷動畫佳作——《農民:愛慾情謎》,這次動畫師們分別在波蘭、塞爾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的工作室作畫,總共投入超過25萬小時的工時,向觀眾呈現出更加華麗的過場效果以及更寫實的動作畫面。這次的故事風格也和《梵谷:星夜之謎》截然不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本文就BBC製作的勝利夜店事件紀錄片作出評論,並抒發個人感受和談論個人看法。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韓國男星性侵女性下女性群體的分裂,本人讚揚並鼓勵勇於發聲和抗爭的女性,譴責捍衛男星的女粉絲。第二部分圍繞性罪行與誣告的話語展開,闡述個人見解;最後是女人鍛煉身體變得強壯的呼籲。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展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的糾葛,政治冷漠和冰硬的遙遠距離,以黑白鏡頭表達時代的荒謬與悲哀。文章藉由電影再現冷戰時代下的愛情與政治遙遠的距離,讓人有所思。透過專輯的搞關係與政治相似之處,探索愛情與政治的相似性。最終,主角維特與蘇拉交流後體認到彼此的擁有,表達電影中悲哀的結局。
Thumbnail
千瘡百孔的分分合合 被誰辜負了 誰的期待 擱淺了快樂 埋葬了地球的暮色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這次因為上天的惡趣味,讓我偶然的,在距離當初認識時很遙遠的另個縣市中,遇見了十年前沒有道別就結束的,我的第一位心理師。 在我隔著一段距離見到她的當下,創傷反應便發作了,身體僵硬、頭痛頭暈、噁心、心悸、呼吸困難......最重要的,還是冒出來的創傷重現,戳破了過去十年間潛意識覆蓋在真正記憶上的障眼法。
Thumbnail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