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咀嚼,健康牙周膜的血管會被壓縮,如幫浦般將血液送到腦部,血量為每咬一次三點五毫升,牙齒愈少,整體牙周膜乘載的壓力當然減少,送往腦中的血液量也就變少。當大腦裡的血流順暢,就能沖走造成失智症的β類澱粉蛋白。
身為牙醫師,當然會說牙齒保健很重要,因為有牙齒才可以好好咀嚼吃東西,消化好吸收好,身體也會好,而且吃是生活中的享受,是快樂的來源;同時牙齒也是門面,牙齒美觀,表情豐富靈活而且說話清楚,對人際互動也有幫助。
除此之外,最近這幾年也有許多腸胃科醫師建議,食物要多咬幾口才吞嚥,一方面可以充分混合唾液減輕腸胃道負擔,另一方面因為當我們充分咀嚼,大腦才有時間下達飽足感的指令,以免我們吃得太多,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太多熱量,形成肥胖問題。至於究竟一口食物要嚼多少次,每位名醫建議的次數不等,從最少的三十下到最多的六十下都有,但說實在,我自己試過,偶爾一口二口勉強自己咀嚼六十次才嚥下,或許還可以,但是若要每餐飯的每一口都要做到,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務。
不過,以上提到擁有健康牙齒的好處,大概都算是常識很容易理解,但是最近看了日本一位專治失智症的權威,長谷川嘉哉醫師寫的書,就真的是令人訝異,因為他用日本人一貫的嚴謹與一板一眼,實事求是的實驗精神,證明避免失智失能,與口腔的「咀嚼力」及「牙齒數目」息息相關。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高齡人口比率最高,連帶的,罹患失智症的長者也最多,但是台灣的高齡人口比率增加速度近年已超越日本,這種人口結構的改變,即將對台灣社會產生鉅大影響。
因此,走在前面的日本所採用的各種因應措施,剛好可供台灣借鏡。
長谷川嘉哉這位每個月診治一千個失智症患者,數十年來累積超過二十萬名病人的醫學博士,腦神經內科專家,他讓口腔衛生師常駐在自己的診所中,並設置牙科治療椅,透過牙科與神經內科這兩個科別醫生的合作,確實對改善並預防失智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並透過實證醫學的研究,也找到作用的機轉。
他認為大腦與牙齒,彼此有非常強烈的羈絆(羈絆是日本人慣用的名詞)。
因為大腦裡的神經血管有廣大的範圍跟口腔及牙齒相連結,口腔的神經分別佔據全腦運動及感覺神經的三分之一,若加上與嘴巴相連的顏面都包括進去,甚至占了一半。所以光用牙齒咀嚼,就能廣泛的活絡大腦,相反的,若牙齒掉光無法咀嚼,對腦部刺激就減少,腦神經也會逐漸退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牙齒的數量跟大腦萎縮的風險有非常顯著的相關。
每次咀嚼,健康牙周膜的血管會被壓縮,如幫浦般將血液送到腦部,血量為每咬一次三點五毫升,牙齒愈少,整體牙周膜乘載的壓力當然減少,送往腦中的血液量也就變少。當大腦裡的血流順暢,就能沖走造成失智症的β類澱粉蛋白。
因此使得成年人最容易喪失牙齒的牙周病,就成為失智症的源頭。日本早在一九八九年就開始發起「8020」運動,意思是「即使到了八十歲,也要留下二十顆自己的牙齒」,這個運動的確有效果,在2016年發表的調查中,八十至八十四歲已有過半的人擁有二十顆自己的牙齒。
此外,他發現現代人咀嚼的次數正在快速減少,因為食物愈來愈精緻與柔軟,所以必須要額外創造咀嚼的機會,他建議可以嚼口香糖。現在市面上的口香糖大多是不含會引起蛀牙的糖,而是用木醣醇這類天然的甜味劑來取代,口內的細菌不會對木醣醇代謝產生酸,因此可以減少牙菌斑預防蛀牙與牙周病,甚至裡面含有磷酸鈣可以幫助牙齒的再礦化,也就是修補及強化齒質,更棒的是,咀嚼本身就可以幫助牙周膜的血液流動,連帶讓大腦的血流帶走代謝的廢物。
他建議每天三次嚼口香糖,每次至少五分鐘以上,來彌補正常進餐時不足的咀嚼量。
看了長谷川醫師的論點,也讓我這個牙科醫師收穫匪淺,至少我現在開始會帶著木醣醇口香糖,在外用餐沒有辦法立刻刷牙,或者與朋友一起進餐無法細嚼慢嚥時,在餐後可以隨時來上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