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台灣人很聰明,也很自大(二)

台灣人真的是很聰明,但都是小聰明的等級,欠缺大智慧的表現,這表現在實際的產業上就更是如此。小聰明的等級,就是壓榨勞工薪資,降低產品品質。現在台灣經濟更差,工作更難找,這些老闆更可以大膽的放手動刀,反正吃定你不敢跑,但這種犧牲他人成就自己的作法,實在不足取,若是說上市上櫃的公司,有財報的憂慮與眾多股東的壓力,這種作法或多或少還是可以體諒的,但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都是家族企業,股本全部都在自己人手上,還搞這一套,若非短視近利,就是觀念老古板到無法變通,用三十年前的經營方法管理。
筆者要說,這種經營方法,不過就是把1變成1.1、1.2、1.3、1.4,要學很容易,要進步很難。小日本可是有辦法做到1.11、1.12、1.13,更厲害的就是做到1.111、1.112、1.113,台灣人在這種「龜毛」的地方上又作不到日本的程度。要談企業理念,說要把1做到100,那麼就該瞭解到,這個過程可能是幾十年以上,逐步的改善與進步,先從1進步到10,再進步到20、30、40...下去,認為可以1變10然後就可以直接變成100,這常在台灣的大公司身上見到。一旦小有成就就開始立下「跨國企業」、「全球經營」的目標,可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公司後來死的有多少?近年來真的成功的還不就是捷安特的劉董,先從代工開始,慢慢建立自有品牌,逐步打開歐美市場,一步步到現在世界三大自行車的王國,這就是標準的從10、20、30、40下去的作法,建立個小品牌就說要跟世界一流的百年企業競爭,還真的太有自信了點。
若反過來看看瑞士,何以瑞士鐘錶名聞中外,遠近馳名?鐘錶技術是非常困難的嗎?鐘錶技術其實並不難,不過就是把1作小到0.1、0.2、0.3、0.4這種程度,台灣鐘錶業在這方面幹的可專精了,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說的,台灣哪些東西全球都買的到?那現在呢?還不是回頭狂買瑞士經典名表。瑞士人並不特別聰明或厲害,他們只是認知到,瑞士小國寡民,又欠缺水利之便,能搞的不過就是鐘錶跟金融,再來就是賣賣阿爾卑斯風光。瑞士人不過是把0.1的東西做成0.01後,做成0.011、0.012、0.013、0.014罷了,現在誰買表會強調要買「奈米技術」製造的?因為他們很清楚,鐘錶這種玩意,精密度到0.01就夠了,剩下的就是附加價值,附加價值除了精密的手工工藝技術外,就是賣弄瑞士鐘錶的歷史。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就以技術面來說不輸瑞士的寶島鐘錶公司,跟歐美加(Omega)相比一下,你會想要擁有哪一家的?
真正讓瑞士鐘錶維持不敗的神話,並不是單純的瑞士人堅持超高的品質,寶島鐘錶也很堅持,而是瑞士擁有數百年的鐘錶歷史,當你買下一只勞力士,不光是其附加的高價寶石,或是高品質的工藝技術,更是因為他的歷史。寶島鐘錶有野心也有企圖,但要真的達到瑞士名表的境界,首先還是要可以創造歷史。歷史就是那0.011的0.001,很不起眼但確有無限價值,只是單純的附加價值卻有無法分割的特性。
讓筆者會想寫這種抱怨文的動機,還是出在最近幾個事情,其一是蘇花高建不建,其二是開放晶圓12吋登陸。
說實在的,筆者搞不懂蘇花高建不建,到底有什麼無法解決的大問題?這問題說穿了就是認知差異,一方環保團體堅持環境「無價」,另一方認為環境「有價」,誰對誰錯?筆者認為環保團體錯的離譜,這種哲學觀符合潮流但不符合人性。但難道就真的要對蘇花高放手做下去?筆者反對。反對的理由不是什麼環保不環保,還是什麼發展不發展,這些都是定義而非問題。筆者想問問的是,我們到底對東部的整體國土規劃是什麼?若還是那種追求短視近利的發展,不管是不是真的為財團圖利,這到頭來不過就是在那邊爭執1跟2的差異,我們台灣人有沒有種先做到10,再立定做到100的夢想?
就以戰略的角度來說,開發東部的目的,一定是有利可圖才去作,這個利基也一定要可以被「數字」運用,說那種環境保護無上限,一切自然均無價的鬼話,就跟現在時下的環保左派沒兩樣,都是企圖指導別人怎麼過生活的另類共產主義。東部今天要開發,這殆無疑問,只是怎樣的開發法,哪種開發法會帶來東部居民長期的利益,筆者說的難聽點,對一些環保人士來說,他們的主張就好像是對當地居民說,某某鳥類跟某某植物的存活比你們的生存重要,人家不把你打爆才有鬼。一個重點是,某某鳥類存活帶來的利益是不是比消滅他們來的大?
觀光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許多認為東部不要大建設,要開發觀光的觀點也是沒錯,但問題在於你怎麼找出那0.011中的0.001,在名勝古蹟外擺小販跟賣不知所云的石雕,除了降低名勝古蹟的附加價值外一點好處都沒。今天若要在東部搞觀光,那麼政府有沒有種提出真正的大型建設?例如徹底擴建花蓮港,港市合一成全球最美麗的港都,港口外可以飽覽海洋風光,陸上有無數外國遊客從未見過的東西。這很簡單嗎?這種東西才困難,要讓整個花蓮能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狀況下發展觀光,其中的難易度非常的高,需要長期的建設與持續的維護,這就跟劉董的捷安特經驗很像,先要取經一下國外成功的經驗,然後發展東部獨特的觀光魅力,然後作一流的行銷到全球各地。當然啦,要搞愛之船的觀光港口還是波音大飛機的觀光機場,東部還是要擴建很多設施,就算要從中正機場跟基隆港轉過去,你還不是要搞定到花蓮的交通問題,蘇花高要不要蓋啊?替代方案很好,但問題是你的替代方案目的是什麼,若只是為了交通便利,或是補貼東部居民的不便,我們有更多不必蓋蘇花高的理由。
再扯回來晶圓廠,筆者實在是不能想像,說晶圓12吋技術過去就會害死台灣的說法,到底語出何者?說難聽一點的,高級代工技術一點都不高級,台灣直到現在還是那種接收技術搞代工的國家,這些高級的技術在國外一點都不高級,不然怎麼會給你台灣去作?筆者見過某位老闆,看到日本新出來的一些東西,他想到的是我們可不可以做代工,一點那種要自己搞的氣魄都沒,在這點上連中國那些低技術水平的老闆都還要有氣勢的多。
12吋的技術很重要?若讀者不懂,可以去問問在晶圓業中的朋友,台積電與聯電的優勢,並不是純粹技術優勢,重點在夠大,可以承擔更多的損失,筆者不談這種晶圓業的問題,這可以寫幾萬字都寫不完。筆者的重點是,目前台灣晶圓代工的確是優勢,但這種優勢可以領先幾年?一個直接的問題,就是矽基板已經面臨到穿隧效應的困境,這是線路製程無法向下突破的關鍵,今天政府有沒有膽量,投資每年幾百億的資金,聯合國內晶圓各龍頭,要在兩三年內找出最新的替代材料?這當然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情,但只要看看國內這些老闆的心胸,大概就可知這前景如何。再說,一個只要去中國就會被複製的技術,到底是「執世界之牛耳」到什麼程度,用膝蓋想就知道一二。真正無法被複製的,根本就不是那種技術面的東西。要告訴筆者,這些技術對台灣很重要,筆者完全同意,但各位有沒想過,以前大家高喊8吋晶圓不能登陸,現在吵12吋晶圓不能登陸,那過幾年是不是要吵18吋、24吋、100吋、500吋...不能登陸?這其中的意義,有多少人知道?
今天台灣人要瞭解到,我們以往的聰明,都是那種接收別人不作的,改良別人作的,我們把1做成10、做成0.1的功夫非常厲害,但要真的能夠創造自有特色,那種0.011中不能複製的0.001,發展把10做到100的企業,有這麼簡單?台積電的工程師很清楚200多奈米的製程,與100多奈米製程的技術差異,其中差異不能以道理計,也很清楚製作這些東西的關鍵「know how」並不簡單,但更清楚中國拿去複製也並不是不可能。筆者很佩服這些學長的努力,但仍然不得不說,除非今天晶圓業可以從0.001做到0.000001這種程度,不然瓶頸到了,就是被人複製、學習,然後等著被超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