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經驗之後,我更傾向於相信,即便世界網路化,即便一個人獨處慣了,也仍會需要「真實的」人際互動與往來,透過實際的見面、談天、互動或擁抱等,為彼此的關係加溫、深化,而這樣的溫度永遠不會是網路可以取代的。
2020年初,「武漢肺炎」悄悄地就這麼來到我們生活中間, 一個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病毒,卻對全球人類的生活作息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台灣,防疫上已相對值得肯定的我們,卻也有不少人因疫情改變了許多習以為常的日常。以新北來說,公有封閉型場館都暫停開放2+2週,樂齡學習中心上半年部分也考量上課對象而取消辦理,社區大學則是延後至四月二十日開課,此外,我所服務的機構也都改以隔週方式值班,或者在校園內的生命教育教學也因疫情延期⋯⋯,種種調整都因著疫情陸續發生。
這下好了!我可成了十足的宅女,功能大概僅剩接送孩子上學以及簡單的家務日常,至於工作,由於早已調整形式,沒有一定得進辦公室,疫情後許多案子更懸而未決,等待後續的時間多於執行,在春節後近乎三分之二的時間,幾乎是整日窩在家中,在人際的往來上,則透過網路簡單互動,一直也沒留意有啥問題,直到這一天⋯⋯。
一個平凡的夜晚,傳來一則私訊問我要不要參加明天的聚會活動。在平時,這樣濕冷的天氣要出門,對我而言實在動力不足,加上又不是非必要行程。但或許因為想著好久也沒和這群夥伴相聚,雖然LINE群組總還是訊息不斷,不過,不知各位是否有相同情況?群組訊息一多時,通常會直接跳過,反而沒有心思細讀,所以,網路的群組對我而言,比較像是訊息傳遞方便,偶爾的小聊可能連絡情感,卻也僅止於當下有空參與群聊的少數人,總之,是一個方便的工具,卻絕對無法取代人性裡的全部需求。
那個邀約,最後因著關在家太久好像該出來走走的聲音而答應了。
隔日,即便出門前都還因著天氣濕冷有小掙扎,但幸好我仍赴約。在見到數月不見的夥伴當下,我忽然感受到人際之間的真實感,這樣的真實感來自於在這之前數日的閉關(近二十日吧?除接送孩子外,把自己搞得幾乎像隔離一樣),也可能來自於這群夥伴的聚會多扣著生命教育而分享自身生命為主。在這裡,會聽到每一個人目前在面臨的,或曾經面臨的生命故事,由於大家都在,所以傾聽很真實、互動很真實,關懷、鼓勵、支持、回饋也都如此真實,彼此也都因為聽見故事而更加認識對方。這樣的認識,相較於僅只天南地北的閒聊,有大大的不同。
然後,我想起了那個我在社大裡開設的課程,雖然課程因為疫情而暫停,但生命總還是繼續著,總有還能持續彼此滋養與照顧的方式。是的,網路上可以視訊,可以學習,可以交流,可以做的事越來越多,但總是更易於分心的,總還是在非語言的訊息上能承接得少,它或許在疫情期間人際距離下取代部分功能,但或許就像紙本書一樣,有那麼一些「感覺」的東西,卻永遠取代不了。一如電影「雲端情人」這部影片裡提到的「真實關係」。
但願在後疫情下,更多在網路上作業與發展的時刻,我們也同時不要忘記,網路永遠無法取代屬於「人味」的部分。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讀完這篇也有收穫,歡迎隨喜贊助、收藏、轉分享,或者下方按一下LIKE。你的實際行動將帶給我莫大的鼓舞~~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