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台灣第二次高等教育改革刻不容緩─驀然回首(3)

作者:陳華夫
台灣的人口正在迅速老化,每年新生兒數從1963年逾42萬的歷史高點跌到2018年約18萬的低點(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來到1.06,每位婦女平均一生只生育1個小孩)。而在2019/2月時,台灣的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就已經邁入死亡交叉, 2019/12月的新生兒數為1.69萬,推升全年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0.06,驚險續呈正成長。少子化的人口老化強烈衝擊台灣的高等教育。
(圖片來源:陳華夫攝)
(圖片來源:陳華夫攝)
在1986以前,高等教育在嚴格的政策管制之下,大專校院總數在1971─1986年間,維持於96~105所,但到了2019年大專校院總數卻膨脹至152所(大學(126),獨立學院(14),專科(12))。於是,當新生兒數從歷史高點減少了約57%,大專校院數卻膨脹了約150%,凸顯了高教資源的嚴重閒置與浪費。
台灣史上第一次高教改革的主要推動者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據媒體2005年的報導,他首度為歷經12年,7任教育部長的教改認錯。他說,本來想紓解學生升學壓力,最後不減反增;社會當初對教改會期待甚深,教改會卻沒做到,他是該道歉。
但事隔10年後,又據媒體2016年的報導:「李遠哲也透露,有人說他曾在2005年為教改道歉,但這並非事實,當時的道歉指的是「教改會只能將報告書提送交行政院,之後無法著力,但社會對教改有這麼大期待,我卻沒做到」,不是因為教改失敗。」
所以,教改失敗與否,依舊爭論不休。但當年教改的主要對象─「大學聯考」─至今卻仍問題重重,2020年(109學年度)學測「數學科」15級分人數暴增。大考中心坦言行政監督不周,「數學科」難度不符預期,大考中心主任請辭。雖然在大考之外,繁星推薦招生可以幫助些弱勢族群考生,但台灣「考試掛帥」的畸形教育,已到了需要嚴肅檢討的地步。(請看我寫的學霸的畸形教育之癥結及解救─驀然回首(10)
據教育部2019年公開資料,公私立大專校院共有132個系所招生掛零,台大、成大、清大、交大、政大、台師大等校都有研究所碩博班也掛零。教育部公布的各系所註冊率未含境外生,有些校系是本國生掛零,但可能有招到境外生。而境外生的大宗是陸生;2019年教育部共核定91校、780個學系陸生總招生名額800名,名額與2018年相同,兩年的錄取率皆逾57%,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臺灣於2020/2/6暫緩大陸地區人士入台,陸生返台上課發生困難。2020/4/9中國大陸教育部發出「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就讀試點工作」的通告。今後少了陸生,大學院校的招收率更是雪上加霜。
當然,最嚴重的是「博士班」招不到「博士生」問題,大學裡若沒有了「博士生」則教授即使拿了研究計畫也無人執行,也導致了實驗室裡的「碩士生」也乏人「手把手」的帶領教導,珍貴的研究技巧承傳一旦中斷,要想重建就難了。
有一位博三的「博士生」來向我辭行,說他「博降碩」,已畢業,要去「台積電」。我問為什麼?他回說:「博士找不到工作。」我本來要告訴他,現在的學生不肯在國內或國外攻讀博士,幾年後臺灣的大學的高齡化的教授退休了,就會有「教授荒」,找工作就沒問題了。但現在畢業的博士怎麼生活呢?賣「炸雞排」還是考「清潔隊」?
台灣第二次高教改革是刻不容緩,瘦身大專院校的數量,節省出的經費重點支援博士班教育,優渥「博士生」的生活費,按排「博士」們的出路,畢竟媒體聳動的報導博士賣雞牌、考清潔隊,還有年輕人敢念博士嗎?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沒有了高深的學術及科技研究,臺灣的未來堪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陳華夫hwafu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