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今天想聊聊一個前幾天收到的陌生IG私訊
有位朋友說看了我的YouTube影片,關於我討論「對大學科系不喜歡/對未來很迷惘」的主題影片 (我會把影片連結放在文章末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完畢後她有很多感觸
她在訊息中有一段說到 :
「 我現在也很不喜歡自己的科系,我自己對藝術相關的領域很嚮往,我也想像有些人一樣勇敢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我現在也不確定我會不會後悔走藝術這條路 」
後來我跟他聊了一陣子,算是讓她有些收穫做下個決定
不過這樣一封訊息讓我開始思考一陣子
類似這樣的訊息其實我常常從身旁的朋友同學間聽見過
有些人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知道自己不喜歡現在的生活
有些人是知道自己「好像」對什麼有興趣,但不確定斷然地離開現在的生活會不會後悔
然後還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疲憊不已
處在一個覺得好像放手一搏不是,退回原本的圈子也不是的清況
但不論這些人的比例分布是多是少
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讓他們願意去思考「自己不喜歡…而更喜歡….」這個問題的轉折點
都是因為他們受到某些生活中/網路上的一些「在自己喜歡領域發光發熱的人」之影響
因為關注到這樣的一個人或是一群人
讓他們感受到現在所生活的模式不是自己喜歡的,他們想去改變這件事情
這樣的情形其實越來越多人會有,相對的也有許多人身體力行地去改變
但相反的,也越來越多人開始會下意識的「不喜歡自己現在有的」
尤其是現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如此的比較心態很容易讓人去羨慕別人而在不知不覺中萌生了「我如果也這樣做也會變成更好的人」
但在一個動力不夠強的情況下,我一直覺得毅然決然專換跑道的行為,常常會使人陷入懷疑自我的情況 : 一來是短時間本來就很難看到成效,二來是在不夠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動機常常嚴重不足
簡單來說
很多你以為自己喜歡的,常常不如想像中美好
很多你以為自己討厭的,也不一定比預期中糟
我想先以我的個人的例子去說明
其實我從來不會覺得念醫學大學對我轉往行銷或是傳播領域有任何的不好
有時候我反而會蠻珍惜在北醫念書的時刻
因為在醫學大學的日子我才真正有感到自己嚮往的東西是什麼
以及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這其實是推使我前進最大的動力了
醫療體系穩定但固定的模式對我而言推力遠遠大於拉力
但就讀醫學大學的這個身份其實不太影響我往行銷領域的路
有太多東西可以自學可以請教他人可以從經驗中學習
當今天你掛著一個不是本科系的身份去應徵工作,這其實也是能為你加分的一個條件
因為面試你的人一定想知道「你為何而來?」
當你能給出一個漂亮的答案,用自己自學而來的成果、經驗說服他,那你就大大的幫自己加分,因為你同時有兩個背景的知識,在這個跨領域盛行的時代就是搶手
在學校因為志趣跟大家不同所以沒有太多交心的朋友,但也因此我花更多時間去尋找志趣投合的一群人,從實習機會、社團活動中慢慢尋覓
我認為以上的種種都是因為我在一個並非完全適合我自己的環境下促成的
但是,我沒有一味的否認北醫的好
我同時也感謝自己所處的科系還算有前景也具備醫學大學的穩定性。不翹課,盡量在每一個科目做到自己能力所及,成績也一直維持在80~85,如果之後沒辦法在理想的領域裡立即得心應手,有退路能讓自己在另尋他法的同時也不致於過於慌張
如果有目標當然可以奮力追求,但我覺得每個人都要秉持著有著B計畫的原則
每一件事情從零開始遠遠比你想像中困難很多
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最終損失的也常常超乎想像
所以,你說得出來你為什麼不喜歡你現在的生活模式?以及你為何嚮往別的領域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覺得自己不適合」
這樣子如此籠統的答案
那我相信你認為自己喜歡的領域能給出的理由不外乎是:「我覺得那個比較適合我、我覺得我應該比較擅長」
老實說,就算我喜歡行銷我也發現了很多不美好的地方
像是台灣不太重視行銷這個領域,但也引此萌生我想出國念研究所的念頭
不喜歡醫學大學的生活,卻也讓我明白待在不適合自己的地方有多可怕
這樣的意識下才真正激發我踏出每一步的動機
總結來說,今天寫這篇文章其實不是要打消大家追尋理想的念頭
但想老實的跟大家說其實每一個你「羨慕」或是「想成為」的對象所需要付出的一定比自己想像中還難上好幾倍
而當你太輕易地去討厭或不滿足很多事情,你便會開始習慣去看每件事的不好
我認為一個要做一個把興趣當理想的人不能只有對興趣強大的熱情
也要懂得在最終達到目標前,為它吃苦是必然,做不是最喜歡的事情是必須的
一直覺得不要太輕易地喊出口號,不要太輕易地下每一個決定
越長大,做決定的機會成本越是高
常常有人說「追夢」永遠不嫌晚,但越晚開始追尋喜歡的事情越辛苦是必然的
在出發前,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不喜歡
理由夠不夠明確?夠不夠支撐你走完這條沒有盡頭的漫漫長路
……
……
……
【YouTube影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