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霸凌者。但你若擔心你的孩子可能是霸凌者,你可以停止擔心,開始仔細檢視那些讓你擔心的線索。要記住霸凌不是因為憤怒或衝突,而是因為鄙視——強烈地不喜歡某人,視之為無價值、次等、不值得尊重。萊納修士稱之為「非神聖化,無法看到其他人的神聖」。皮耶泰哈迪卡汀(Pierre Teihard de Chardin)稱之為「非人性化」,無法看到其他人的人性。不管怎麼稱呼,很容易檢視那些讓你擔心的行為是否有霸凌的四種記號:權力不平衡、蓄意傷害、進一步的威脅、恐怖氣氛。
不管答案是肯定或否定,你都可以採取行動阻止霸凌。詹姆斯嘉巴瑞諾(James Garbarino)教授在他的書「四面受敵的父母」(Parents Under Siege)提醒我們,「身為父母,我們要為孩子的行動負責;我們不一定要為他們而受責難。」你若能在早期階段阻止霸凌者,避免讓這個角色成熟或定型,固然很好,但改變戲劇總是不嫌遲。正如你的孩子可以表現忤逆與惡意,他也能表現可敬、和善、與仁慈。他是學會成為霸凌者;他也能學會更社會化的方式與同儕交往。從霸凌特徵清單可看出霸凌所不擅長的:關懷他人、對手足或同儕友善、分享、容易相處、與結交朋友。幫助你的孩子發展這些能力,可以讓你孩子扮演新的、更有建設性的角色。需要改變孩子的想法與行為。
《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
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help break the cycle of viole
作者:芭芭拉.科婁羅索(Barbara Coloroso)
譯者:魯宓、廖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