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1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行動時代的人脈建立法

行動時代的人脈建立法
行動時代的人脈建立法
多年前,我曾經因為閱讀《新平台式思考:超出幾百倍成果的不費力思考工作術》這本書的關係,重新檢視了建構平臺與搭建人脈的道理。在咀嚼書籍內容的同時,也讓我自己體會到更多以往所容易忽略的細節。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讀到這本書,幾年前我就已經把這本書看過好幾次了。只不過這回剛好遇到HPX G5+讀書會朋友們選擇一起閱讀這本書,所以讓我又有機會細細品味。
按照讀書會的分工,我要跟大家分享「公司外的人脈建立法」,但其實人脈建立這回事很主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可喜的是這本書想要傳達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交友理念,這回再次細讀,果然有不同的領會。或許也是因為自己的年紀漸長、閱歷漸豐,更能體會書中若干不易理解的部份吧?
談到「人脈經營」,這不但是許多商管書籍、雜誌喜歡探討的主題,也是時下許多職場人士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甚至我還有認識一些朋友平常就在教人怎麼搭建人脈橋樑。我不否認,人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
就像書上提到的,我們要優先站在對方立場著想,設法將「我想做的事」,昇華成「我們想做的事」。我不喜歡很多人用錙銖必較的功利心態來看待人脈經營,人與人的往來互動,並不能用計算機來算出利弊得失的。請謹記,真誠的好人脈,都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的!
經營「人心」,不要經營「人脈」! Linkedin 創辦人霍夫曼用這 4 個方法,打造了價值 262 億美元的公司
《創新拿鐵》創辦人王文華前言 Reid Hoffman (里德·霍夫曼)是專業人士社群網站 Linkedin 創辦人。他最近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文章,談儘快把產品上市的重要。 他說:「用不完美的產品快一點進入市場,和用所謂完美的產品慢一點進去,選哪個?親身的失敗經驗告訴我:一定要選前者!」 霍夫曼的文章,讓我想起《創新拿鐵》的作者Lance,曾寫過一篇關於霍夫曼的文章。主題不是「產品上市」,而是「經營人脈」。 當初我請Lance寫這一篇,是因為我的親身經驗。 一次演講,一位做業務的年輕人跟我要名片,自信地說:「我要拓展人脈!」 當晚我就收到他的 e-mail,效率超高。但打開一看,提到我當天的講題和內容,通通不對。應該是他直接用之前發給別人的內容,發給了我。 這種事不只發生在我身上。你有沒有把名片給了某人,對方就沒下文了。半年後,突然跟你聯絡,請你幫忙? 我也幹過這種事,對象是一位前輩。他沒理我。 後來想,不用這種方式請人幫忙還好。雙方只是沒聯絡,也不知道彼此倒底是怎樣的人。 一旦用這種方式,對方立刻知道我們的風格是「平日不聯絡、求助才想起」。 而一旦別人覺得你是這種人,兩人的「人脈」沒建立也罷,連「脈搏」都沒了。 因為我犯錯的對象是前輩,所以體會到:那些真正能幫你的人,對這種事特別敏感。因為太多人想去「經營」他們。 我們為什麼會出這種錯?因為多數經營人脈的技巧,都是「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對方出發」。目的都是「利己」,而不是「利人」。 這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對。只不過如果手法粗糙,就讓對方反感。 那樣「經營人脈」,最後只經營到「人數」,不是「人脈」。 「人數」沒意義。因為「人脈」的價值,不在於那「脈」有多廣,而是那「脈」中,有沒有「血」在流。 我們都需要別人幫忙,這是職場的必然,與美好。但「提款」前,得先 「存款」。如果能「定期定額」,當然更好。 但沒有人有時間對所有朋友「定期定額」。所以只能針對價值觀類似的少數人,真心、深度、持續地交往。 具體怎麼做呢?霍夫曼的書 《自創思維》 中有詳細說明。以下,是《創新拿鐵》作者Lance的詮釋。我們更新了,與大家分享。(王文華) 創新點:「經營人脈」,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遲早被看穿。「經營人心」,是從對方的利益出發,短期造福對方、長期創造雙贏。 本文 4 大重點:1. 別再追求完美,因為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2. 清楚掌握資產、價值觀和市場狀況。3. 不要經營「人脈」,而去經營「人心」!4.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