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原本以為是一本職場心態建立或技能精進的商業書籍。誰知,一翻開就踏進了哲學的世界…… / 你是否有過「人生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了嗎」這些疑問嗎? (嗯......我有。尤其腦袋被工作待辦事項塞得滿滿滿,心中卻益發空虛。)
以上的問題就作者泉谷閑示(精神科醫師)的定義屬於「高層次煩惱」,是對於自己存在是否有意義的「實際存在的提問」;另一個「低層次煩惱」則偏向情感強烈的煩惱,如「渴望愛情」、「自卑感」等。臨床治療上,他發覺越來越多諮詢偏向「高層次的煩惱」,故有了寫這本書的想法。
高層次與低層次煩惱可能同時存在,也可能先後出現。但可觀察到的是,以求生存為生活目標的時代已過去,現在是物質經濟上的滿足已經飽和到無法再為我們帶來「生活的目標」。而面對內心缺乏目標的空虛,人們開始試圖以各種(消費)行為填滿,如網購、經常透過各種社群媒體與外界聯絡、玩手遊殺時間、在家不看電視也要開著、把行事曆排得滿滿→這些讓我們看似忙碌,實則是為了「逃避空虛」的動機而產生的被動行為。
書中的主軸為先討論「工作究竟是什麼」,接續帶出「實際存在的提問」的討論,拋出一些想法或方法讓讀者去體會品味生活意義的況味。 / 工作是什麼 作者引用哲學家漢娜鄂蘭的論點,把人類生活統稱為「行動的生活」,並分為三個層面: 1.「勞動」:與動物一樣,維持生活生存所必須,但也能帶來喜悅和幸福 2.「工作」:是創造出人類特有且具永續特性的作品或工具 3.「行動」:是形成社會或歷史的政治性活動的行為表現 而在希臘時代,最重要的事情是「沈思的生活」—內省和冥想,感受自然和宇宙的真理,並安然與之面對。
但在工業革命時期,原本具有專業和技巧的「工作」被拆分成需經過分工才能完成的「勞動」,生產出的產品不再是永續性的作品或工具,而是消費財,大家瘋狂地陷入消費製造的惡性循環中,不僅感受不到勞動的喜悅,期間也產生了空虛和無力感。
之後的宗教革命,「勞動」被各領域學者(約翰洛克、亞當史密斯、馬丁路德)詮釋成是高尚的活動,是財富的泉源、是「天職」—在世俗社會中,對神虔誠的行為展現,勞動本身即是生活的目的。
至此,「勞動」取代了「工作」,一躍而上成為創造價值的行為,而原本被視為最有價值的沈思生活則完全被現代人遺忘。
接著在美國資本主義中,再次變質,成為純粹的競爭意識,是金錢遊戲中的經濟行為。
討論至此,作者進一步引申各方學者說法,認為人類已被「勞動教」給控制,被「勞動」佔據的生活使人無法過上「有人性」的生活。但是,若完全脫離「勞動」又會讓人失去活力和喜悅,因此討論「該不該勞動」其實很容易陷入兩難。
因此,漢娜鄂蘭提出的解決之道:
即使相當微薄,也應該讓『工作』復權、對『行動』覺醒以及讓被遺忘的『沈思』在每天生活中復活。………讓『勞動』,轉換成『工作』這種有品質的工作。」
/ 追求真正的自己 首先來談談「意義」和「目標」。
意義:書中認為當我們說「有意義」時會認為那是創造某種「價值」的行為,如「讓時間變得有意義」,所以無所事事時會覺得沒有創造價值而感到愧疚。通常這與大腦的損益計算有關。
目標:和他人想法無關,只要自身覺得有意義,就有意義。這與「心=身體」所感受到的情感和喜悅有關,其中帶有「品味」的意味
暫停想一下 你想追求的的是「生活的目標」還是「生存的意義」? 「目標絕不是等著別人在某處為自己找到、且帶有個定特質的東西,而是要透過『追求目標』這個發自內心的活動,才能打造出來。」
『心=身體』才是人類的核心,感受到生活的『目標』絕對不是因為完成有『價值』的事情,而是『心=身體』品味了各式各樣的事物,感受到喜悅而得以實現。」
那麼,在這個許多工作只能被稱為「勞動」的世界裡,我們能做什麼? 1.選擇不把工作當作是生活的重心 2.依自己的資質去找適合自己的職業 3.不得不勞動時,努力讓它變成是值得自己稱之為「工作」的事物 / 如何用心身體品味生活 我舉幾個書中特別有啟發性的建議: 1.玩樂:不區分「日常/非日常」,讓生活變成像小孩子一樣進行如創造般的玩樂;讓「大腦」與「心=身體」相互合作,去體驗感受而產生好奇心,進而淬煉提取出概念與真理,產生行動。 2.用面對飲食=面對人生的心態:食物讓人生命得以延續,好好對待食物,不只思考吃什麼,更要依照食材的本質烹煮料理。 3.享受即興的樂趣:避開大腦的計算,用「即興」決定自己的行動,讓一成不變的生活,慢慢變得有趣和充滿創意性。如用冰箱剩餘的食材,隨興做出料理;刻意不計劃,去感受當下發生的事。 4.活在當下
雖然書中有些建議或論點不算新穎,但作者旁徵博引了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是宗教各領域的理論反覆驗證辯論,讀的當下燒腦卻又覺得過癮。最重要的是:為我心中的疑惑劈開一道光,依循著光,應該可以繼續走下去了!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ZOKKYM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