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Ep.2 這次談談我們內在的需要

說完感受後,下一步是理解需要。 你感到滿腹委屈,是因為想要被尊重嗎? 你覺得生悶氣,是因為想被另一半關心嗎? 你很難過,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嗎? 你咆哮怒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嗎? 負面能量的提高,伴隨著我們對內在其實有個空間沒被填滿的提醒。 對外抱怨、生氣,都是因為你有未被滿足的需求。 所以我們必須找出「需要」,發現內心的渴望,找到滿足點。 上一篇,我們可以說得出真實的感受,已經是大有進步,提到需要,必須更了解自己。 你有沒有去挖掘自己「我現在有什麼需要?」。 當沒有人問你,你怎麼了,需要什麼嗎? 你可以為自己找出答案嗎? 我們總是一股腦地將自己準備好的想法表達出來,就覺得,「嗯,你應該有懂我意思吧?」 很少機會去反思,「我剛剛說得夠清楚嗎?」、「你有了解我的需求嗎?」

|了解自己,才能釐清需求| 剛當社會新鮮人的時候,常常聽主管說:「你做什麼都可以,重要是了解你要的是什麼?」,打開電視偶像劇也在演「找自己的青少男女」,看的書依然是「尋找內在自我」,似乎找自己成為我的顯學,但當時,我似乎一點也不了解自己,反而都在模仿別人。 說也奇怪,為什麼我那麼不了解自己呢,自己就是你現在照鏡子的你,你覺得你有夠認識自己嗎?你說的出來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跟別人對你的理解是一樣的嗎? 工作兩年多後,我也用了「找自己」來作為離職藉口,去了一趟澳洲,沒想到還是沒找到呢!反倒是流浪一輪歐洲,並且回台灣後,透過欣賞畫作、閱讀書籍帶給我不少的幫助,透過寫作的方式去了解自己。 我發現不是要找自己,而是要釐清自己,釐清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可以折衷什麼、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開心。 了解自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樣子的我們,其實不用向外尋找,也無關乎外在環境,而是應該向內探索。 了解了自己,就比較能了解自己的需求。 在溝通上,如果能清楚表示自己對這個衝突,最終期待得到的需要是什麼,這就是煩惱的解藥。那些衝突產生的煩惱,因為自己的釐清,在說出來的當下,你已經得到救贖。你懂你要什麼,如果你已經清楚表達,就剩下對方,能與不能做到。所以後來就不再是你的問題了。
在這邊提到的需要,都是比較偏向敘述感受後,提出自己的需要,並非物質生活的實際需求。可能有點抽象,以下我舉出幾個書中有提到內容。 以下引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比如說: 一早醒來,下床走動;渴了,吃東西;吃飽了,這些都在滿足我對「健康」上的需要;跟孩子通電話,滿足我「歸屬感」的需求,開始工作,滿足我對「挑戰」的需求,八點,上網授課,滿足我「分享」的需要......
一個常常抱怨先生早出晚歸的妻子,很可能心中非常需要「分享」;一個對妻子怨嘆「你就是看我不順眼」的先生,很可能需要「溫暖」,老在批評主管的員工也許需要「溝通」。 很多人會用批判或是負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現況的不滿。 我很喜歡這段話:
道理不難理解,當透過批判別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往往換來對方的反擊與辯解。
盧森堡建議我們,應該避免用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因為這麼做只會招來反擊;相反的當我們釐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並坦承告訴對方,對方也比較有可能做出正面回應。 下次你生氣,或是你批判了別人。 想一下,你是為什麼生氣,是哪個部分沒有獲得滿足? 你該怎麼讓對方知道你需要什麼呢? ---- |溝通,是了解自己的練習題| 我想溝通是一種,我們有意識以來,隨時隨地都能練習的功夫吧。 但人們總是以為發出聲音懂得語言就是表達,表達就是溝通,難以意識到兩者的差距。也因此從來沒有思考過,原來這事情需要練習。不過,改變永遠不嫌晚,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記得「去意識」就是一種練習。 對了,也不必害怕說出自己消化過後,提出的需求,那是真實的,不必掩蓋,也不必包裝。在說出口時,甚至是你會覺得很害羞赤裸的,那就是你的內在的需要。 其實去釐清這些事情,是沒什麼好害羞的,反而我們的坦誠以對,對自己、對他人,也不會有什麼虧欠或是後悔,最後,我認為,提出需求就是最好的解開每一個不具名小心結的方法,對彼此都是。 我認為,要像撥洋蔥一樣撥開自己並不容易,會需要挖掘每一個曾經「有感受」的回憶,而且總是會首先處理,受壓抑、想逃避或是難以面對的事情,通常我們只選擇讓時間去沖淡他們。我只能說,我會鼓勵你這麼做,我相信這樣的行為會幫助我們更好,也希望這個分享,讓你記得有人跟你一樣,你不是孤獨的。
(這次文長,內容也不太好簡短表達,看到結束的人,我想謝謝你的耐心) 書籍:《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作者: 賴佩霞 推薦閱讀:五顆星
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也喜歡這本書,可以點擊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唷! 我將收到你的2%回饋金,作為我寫作的小小鼓勵 :) 博客來購買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