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即 Sensation,感官感受,即體內產生的各種身體感覺。主要有四個次身體系統:動覺接收器、本體接收器、耳前庭接收器、本能接收器。以上,我們可以依循每個接受器的功能,細細去觀察身體緊繃的程度、你知道現在身在何處嗎?你有感覺到正在用什麼來幫助自己保持平衡?最後,最為深層的是本能接收器,源自內臟與血管,你是否曾經感覺到溫暖之流在體內蔓延?或是冰冷的感覺在身體流竄?
在之前創傷相關的篇章,筆者有提供關於感受的提示詞,透過語言的引導,可以協助我們去感覺。然而,情緒、想法及感受就像中國傳統技藝─變臉,難以捉摸與辨識現在是誰出現。
I : 即 Imagination,影像。影像指任何外在感覺,因此不只有視覺,還包含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所有外部的刺激,在創傷事件發生後,都會成為我們的感覺記憶,包含了各種感覺,而視覺最為容易出現。譬如:有兒童虐待經驗的大人,在關係中,只要伴侶聲音過大或喝酒,零碎記憶中的模糊影像便會出現,使自己感到害怕。
B : 即 Behavior,行為。這是最為被我們忽略的,也是最容易被外界觀察到的。我們有時候,需要依賴他人為鏡,透過他人來看見自己的行為是當下或過去未竟之行為。在這裡,我們學習去覺察,當意識到我們創傷經驗後,都做了那些行為或是在重新回想時,我們做了哪些行為。我們可以觀察哪些行為呢?手勢、表情、姿勢、身體行為(如呼吸、腸胃蠕動、心跳、眼睛瞳孔......)、原始行為(如結手印),我們要去探索這些外顯行為對內在的衝擊是什麼? 正反映內在的處於什麼狀況?譬如若觀察到僵直的身體姿勢,個案目前可能處於凍結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