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讀書心得(二):虧欠感、母奶與玩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從這本書裡,我發現台灣有很多教養的想法、和卡關的點,或許來自於太受美國的影響。

或許或許,如果我們法國一點,會不會在這條媽媽之路,走得比較自在一點?!
因為太喜歡這本書,覺得每章節的重點都好多,決定開一個系列分享。這是第二篇讀書心得,討論:虧欠感、母奶與玩具,三個主題。

raw-image

虧欠感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是法國媽媽的基本信念:『不愧疚』。因為我也是這樣一個沒有愧疚感的媽媽。(腦補謎之音:我想我很適合法國)

書中比較到,法國媽媽最大的法寶,應該是他們處理歉疚感的態度。

對美國媽媽來說,歉疚感是一種情緒上的賦稅,我們去工作、沒買有機蔬菜、或把小孩交給電視褓姆以便自己可以上網或煮晚飯時,都會感到歉疚,而這種愧疚感讓我們「虧欠孩子」時覺得好過些,因為這些讓我們知道自己並非自私,而且已經為失職付出了愧疚感做為「稅金」。

在這方面,法國媽媽又跟美國媽媽不同了。當然,法國媽媽有時候也會有愧疚的衝動,當美國媽媽會感覺蠟燭兩頭燒、無法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法國媽媽也不遑多讓的有相同的感受,因為他們除了育兒還得工作呢。法國女人跟我們一樣,時常覺得自己不是稱職的員工和母親。

然而差別在於,法國媽媽不會用這種歉疚感來凸顯自己是「悲劇英雄」,而且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這種心態既不健康也不好受,應該盡可能消除。例如作者的經紀人雪倫就說:「罪惡感是一個陷阱。」雪倫說,他每次和朋友約出來喝個小九時,一群法國女人總彼此安慰:「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媽媽,我們都會這樣互相勉勵。」

『罪惡感是一個陷阱。』講得太好,只好再說一次!

我也不喜歡罪惡感這個陷阱,例如我不曾覺得跳跳糖生日是母難日。

因為我是可以選擇不要生小孩的啊! (對呀~傳宗接代跟我沒關係 )

我的孩子是經過我精心思考後,感謝他挑選我、才有的,所以我本來就打算面對生產的危險和辛苦,這是我自願去承受的,自願承受後又希望孩子感謝我,這會不會是一種最原始的情緒勒索?

跳跳糖的存在帶給我這麼多的喜悅,為什麼他的出生,是一個我作為母親的磨難呢?!(即使我真的是合法的難產過程,歷經完全不使用無痛分娩結果難產後剖腹產)

作者寫道,「我問一位全職律師同時也是媽媽的朋友,請他評量自己是否是個稱職的母親,他回了個簡單且不帶緊繃情緒的答案,我感到很震撼。他說:「我通常不會去想自己做的夠不夠,因為我真的覺得我做的夠多了。」

雖然語嫣一直拖到九個月才發現國外有睡眠顧問的存在,才讓跳跳糖調整回照著他的生理作息、每天睡飽飽的孩子,但是我對這件事情只有當下有種「原來我搞錯這麼久」的感覺,的確也有「寶貝我錯了」的念頭在腦中,但是真的只有一下下的時光而已,很快的我就離開那個歉疚感,往前看,走入『現在我是尊重跳跳糖的生理需求,讓他自己該睡就睡的媽媽』,不再糾結於過去的錯誤,因為最重要的是,我修正錯誤了啊!

「我覺得我做的夠多了。」這句話大概是我同步說出來的吧!我沒有在跟誰比較,就是一種很單純的問心無愧,在我所及的能力範圍裡,我扮演的角色,我作到我心安理得,不見得讓其他人滿足,但我自己很滿足,做超過現在我做的,我可能就會變成一個不快樂的人,因為我付出超乎我能力範圍了。

我希望我是在身心健康的狀況下付出,所以我只做我自己能接受的。(當然也可以換句話說我是草莓族我抗壓性很低 ,但我不在乎~)

或許在有些人的標準這叫做「自私」,我其實也毫不介意的願意承認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因為如果連你都不你自己,連你都不好好照顧自己,那你還能期待誰來做這個最基本的事。

我深深相信自己的人生自己扛 ,也認為要先扛好自己、再想著扛別人,同時不要忘了你的消失會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困擾,所以,顧好自己非常重要!

母乳還是配方奶

法國女人在當母親這件事上,比美國媽媽來的快樂的,還有面對母乳這件事。

作者表示,在法國幾乎沒有很多母乳寶寶,因為媽媽毫不猶豫地選擇使用配方奶,即使有親餵、或瓶餵母乳的家庭,通常也是維持兩三個月、很少有超過半年的。

作者身為深信母乳天然的最好,卻住在親餵不友善的巴黎(跑去托嬰中心餵奶被老師們覺得很怪),很生氣法國人不能理解母奶就是最好的啊!於是認真想用數據一較高下,結果,出乎意料的,認真查了健康指標上的每一項數據,法國孩子都贏過美國孩子!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料,在整體健康及安全方面(調查項目包含嬰幼兒死亡率、兩歲以下免疫預防率、十九歲以兒童及青少年意外死傷人數等),法國孩子得到的分數比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值高百分之六,而美國孩子的得分則比平均值低百分之十八。

法國家長在這個情況下,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餵配方奶很可怕」或「餵母奶很神聖」。

看到這裡,身為一直堅持餵母奶,直到跳跳糖自然離乳,並且在輔導家庭做睡眠調整時,有機會就鼓勵母奶的我,非常震驚!幾乎有種重新思考母乳的必要性!

尤其我知道有很多家庭的母乳之路走得多辛苦,看到這些數據,我不禁問自己「這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作者這時候將美國母親常擁抱的愧疚感拿出來比較,在某些美國媽媽的觀念中,為了生兒育女,有些代價是必要的付出,這是一種犧牲小我的偉大情操。

『對於英語系國家的媽媽來說,母乳餵多久簡直像年終獎金的數目一樣,是一種能力指標。在美國中產階級媽媽的觀念中,餵配方奶簡直是虐待兒童,而正因餵母乳是如此麻煩的苦差事,有時還使人身心受創,因此更抬高了母乳媽媽的地位。』


因為我個人是個沒什麼辛苦的母乳媽媽,選擇親餵也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家事量,偶爾出門前用搜集的準備好糧草,也完全沒有累到,所以不太有「雖然使人身心受創,但還是很高貴的一直堅持的感覺~」不過,等到我第二個孩子選上我後,如果親餵還是一如和跳跳糖一般的輕鬆,我會選擇母乳,若不是,在看完這本書提供的數據比較之後,我想堅持這件事或許沒有什麼很大的意義...... (泌乳協會要來轟我了嗎)

玩具

套一句跳跳糖乾媽的話:「跳跳糖沒有玩具好嗎!」這是某次我在聊我兒子的玩具很多,碎唸著我們搬家前打包了一箱玩具時,跳跳糖乾媽身為眾多孩子的乾媽,見過無數家庭小孩的玩具陣仗,語重心長地回我。

從零歲一路玩到兩歲半的玩具們

從零歲一路玩到兩歲半的玩具們

這就是跳跳糖從小玩到現在的玩具們,除了我買的球、固齒器、音階手搖鐘、還有各方恩典:健立架、一桶積木、幾何投投箱兩個、嬰兒拼圖、娃娃們,幾乎每樣東西都還是代役中的狀況,只是因為年紀不一樣,他稍微有新鮮不同的玩法。

旅居美國的那幾年,我印象中的美國家庭,很多都是車庫滿滿的玩具,車子停不進去。我一直很記得第一次在美國參加小孩的生日派對,當天收到的禮物真的是成山了!一張我們婚宴的禮金桌子擺不下,還淹到了地下,孩子很開心有這些禮物,但是數量真的多到幾乎沒有什麼興奮的感覺。

那時我就發現我很介意孩子收到很多禮物,當我有跳跳糖之後,我告訴身邊所有朋友,不用送跳跳糖玩具,也謝謝我朋友們對我的禮讓和包容,他們真的有很想買給跳跳糖的東西,也都會先問問我,我會接受嗎~

跳跳糖也在每次去睡覺前,都需要自己把玩具收好,不能亂丟在外面就溜去睡了。

這點,法國家庭跟我的想法很接近,即使玩具很多的法國家庭,不會讓孩子的東西淹沒家裡的公共區域,或至少到了晚上一定會收起來。

法國人認為這樣分割比較健康,孩子上床之後,就是大人的世界了。而我也是類似的想法,孩子上床之後,我就下班脫離媽媽的角色了,脫離媽媽的角色,就不需要幫孩子顧前顧後的整理,我是我自己,我要忙碌我自己的人生。

我也很相信,玩具不用多,孩子才有創造力!

孩子一定要經歷無聊,才會有創造力!

如果當年,萊特兄弟可以拿著iPad看巧虎,我想他們倆不會想像人可以像鳥一樣飛翔,創造出飛機;如果當年愛因斯坦可以看電視的佩佩豬,他應該也沒有興趣研究如何發明燈泡。太忙碌、很有聊、總是被填滿的孩子,是不需要創造力的。

跳跳糖的健力架是從還只會躺著踢踢腳的時候開始玩,到現在他會推著玩、坐著轉轉玩,各種不同的方式和這個從小到大的玩具互動。我也很相信惜福是重要的觀念,而只有擁有不多的孩子,才會更懂的珍惜。我常常跟跳跳糖說他有很多玩具,他現在也會指著他的玩具跟我說:「好多好多~」真的!很多了!

(未完待續......)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70會員
230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也許是東方文化一貫以來的作風,在我身邊看到了好多把所有育兒壓力往自己身上揹的偉大媽媽們。 我們承載著文化的印記,長輩們的關切,師長們的問候,鄰居們的你一言我一語,甚至是公園裡陌生人的注目禮。 從升格為媽咪之後,天性讓我們突然間擁有了三頭六臂,讓我們瞬間多出了一堆保護孩子的原則及禁令。
Thumbnail
也許是東方文化一貫以來的作風,在我身邊看到了好多把所有育兒壓力往自己身上揹的偉大媽媽們。 我們承載著文化的印記,長輩們的關切,師長們的問候,鄰居們的你一言我一語,甚至是公園裡陌生人的注目禮。 從升格為媽咪之後,天性讓我們突然間擁有了三頭六臂,讓我們瞬間多出了一堆保護孩子的原則及禁令。
Thumbnail
某天中午吃飽飯後,剛請完產假回來上班沒多久的同事,在小會議室擠完奶後,走出來看到我,突然哭喪著臉對我說:「筱穎,怎麼辦?我沒奶了,才兩個多月耶!覺得好對不起妹妹喔!」 聽到同事的這番話,也讓我想起了那時候的我,那個曾經為了沒能母嬰同室,負有罪惡感的我;那個曾經為了追奶,無所不用其極的我。
Thumbnail
某天中午吃飽飯後,剛請完產假回來上班沒多久的同事,在小會議室擠完奶後,走出來看到我,突然哭喪著臉對我說:「筱穎,怎麼辦?我沒奶了,才兩個多月耶!覺得好對不起妹妹喔!」 聽到同事的這番話,也讓我想起了那時候的我,那個曾經為了沒能母嬰同室,負有罪惡感的我;那個曾經為了追奶,無所不用其極的我。
Thumbnail
當媽媽之後,我很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不打罵、不威脅恐嚇的媽媽, 但這年頭誰不是呢? 沒有一個家長是立志要成為一個打罵小孩,恐嚇威脅小孩的家長,那到底為什麼最後會破功,往一個自己也不希望的方向走了呢?  我覺得是: 媽媽給自己的期許太高, 這個社會給媽媽的期許也太高。  好像當了媽媽,就要成為一個
Thumbnail
當媽媽之後,我很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不打罵、不威脅恐嚇的媽媽, 但這年頭誰不是呢? 沒有一個家長是立志要成為一個打罵小孩,恐嚇威脅小孩的家長,那到底為什麼最後會破功,往一個自己也不希望的方向走了呢?  我覺得是: 媽媽給自己的期許太高, 這個社會給媽媽的期許也太高。  好像當了媽媽,就要成為一個
Thumbnail
沒有人是天生會當媽媽的,母愛是種天性誤導了很多人,傳統的主觀意識,總是把養兒育女的重擔給了媽媽,小孩有任何問題,全部推給媽媽,自己當媽媽之後,我才體會到照顧神獸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工作......
Thumbnail
沒有人是天生會當媽媽的,母愛是種天性誤導了很多人,傳統的主觀意識,總是把養兒育女的重擔給了媽媽,小孩有任何問題,全部推給媽媽,自己當媽媽之後,我才體會到照顧神獸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工作......
Thumbnail
對孩子動怒後,我只感到深深的自責與後悔,「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媽媽」,我對自己說。孩子在快速的成長,而我也在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母親。
Thumbnail
對孩子動怒後,我只感到深深的自責與後悔,「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媽媽」,我對自己說。孩子在快速的成長,而我也在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母親。
Thumbnail
妳只是媽媽 vs. 妳自己在哪 法國人真心相信成年人自己是需要空間的,即使是成為父母之後,就算是沒有工作的媽媽,也認為讓孩子去上半天的托嬰中心很正常,然而在美國,全職媽媽說他們不請保姆,因為照顧孩子是他們應盡的天職。
Thumbnail
妳只是媽媽 vs. 妳自己在哪 法國人真心相信成年人自己是需要空間的,即使是成為父母之後,就算是沒有工作的媽媽,也認為讓孩子去上半天的托嬰中心很正常,然而在美國,全職媽媽說他們不請保姆,因為照顧孩子是他們應盡的天職。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太喜歡這本書,覺得每章節的重點都好多,決定開一個系列分享。這是第二篇讀書心得,討論:虧欠感、母奶與玩具,三個主題。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太喜歡這本書,覺得每章節的重點都好多,決定開一個系列分享。這是第二篇讀書心得,討論:虧欠感、母奶與玩具,三個主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