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那些關於死刑的問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2020年台北電影獎的最佳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中,導演對死刑的改觀點跟我很像,他說他是拍了蘇建和案才開始認真思索死刑,而我則是在大學某堂課親眼見到蘇建和、聽了他親口訴說自己的故事,才開始對死刑跟正義之間的連結產生了懷疑。
但也只是個懷疑。無論是支持或反對死刑,我們對死刑都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正是因為這樣才更應該放開心胸去理解不是嗎?這關係的是人命,怎麼能隨便呢。
可是我們現在對死刑、對殺死一個人就是這麼隨便
你知道有些法官不會判死刑吧?你知道有些法務部長不簽署死刑吧?一樣的犯罪,到了這個法官跟那個法官身上,在這個部長或那個部長任下,就是生與死的差別,這不隨便嗎?
我們都說死刑有威嚇力,但證據卻很薄弱,因為我們不可能把社會變因控制到只有死刑與否一項,因此無論廢死前後重大犯罪率上升或下降,我們都很難有肯定的說詞,更何況從數據上根本看不出兩者直接的關聯性。
就連我們自己都懷疑自己不是嗎?如果我們相信死刑有威嚇力,那死刑就不該偷偷摸摸地來,而是應該開放觀眾、現場直播昭告天下不是嗎?更不用講什麼人道處決,讓更多人看到、讓死刑更殘忍才會更有威嚇力不是嗎?
說這樣違反人權的人,我們真的相信人權嗎?我們真的相信人有基本尊嚴而不能被當作工具使用嗎?可是比起自由刑的矯正,死刑卻是希望透過殺死某些人來降低犯罪率,這不就是把人當工具嗎?
死刑是公平的嗎?一命還一命公平嗎?那殺了超過一個人該怎麼辦呢?砍斷別人一隻手,也該還一隻手嗎?如果真的要複製,那連殺人手法也要複製才公平吧?那種在食物中慢性下毒的,我們也要偷偷在他食物裡下毒是嗎?法律的概念,究竟是複製受難者的傷痛,還是矯正錯誤的行為、減少類似的傷痛呢?既然殺人是錯誤的行為,那用殺人來矯正是合理的嗎?
如果要我給一個答案,我會說我反對死刑,因為有這麼多的問號沒有答案。當然,你也可以說沒有答案表示支持死刑也不能算錯,是的,也許不能算錯吧?我只是覺得,殺一個人不該是這麼隨便的事。會不會我們對死刑這種隨便的態度,正代表了社會對人命的不在意,也許這也是導致這麼多殘忍罪行的原因之一呢?
這又是一個問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衛福部用半年的實作證明了14天隔離後幾乎不會有風險,彰化縣衛生局卻偏偏要在隔離期間要他們外出接受採檢,如果真的是為了防疫,難道14天都不能等嗎?
從來沒有人說國民黨跟統派支持者就不能佔立院不能潑漆,但在民主社會中,任何抗爭的重點都是溝通與討論,而不是暴力與發洩,鄭惠中從掌摑鄭麗君到漆潑李登輝,有誰看到她想跟社會溝通或討論的理念?
過去的經濟學理論總是將市場假設成客觀的,但實際上,金錢卻會造成更複雜的影響,當你認同政治工作可以秤斤論兩地賣,久而久之,人們投入政治的內在因素就會消失,政治將變得像商場一樣只剩下利益的爭奪,而失去了原本應該超乎金錢之外的理想性,通常也會伴隨著更差的施政效能。
從台灣出境且接受篩檢的人其實高達4萬,其中被檢驗出陽性的機率只有0.008%,這機率有多低?全球篩檢工具平均準確率大概是96%,那健康的人連續三次被誤篩出陽性的機率就是0.006%,看到這數據,那些還繪聲繪影說政府隱匿疫情的人該適可而止了吧?
侯漢廷嘲諷范雲,說她是叛「國」份子,被國民「黨」監控何錯之有?這正好揭露了台灣歷史的真相:在台灣民主化之前,一直是黨國不分,甚至是只有黨、沒有國,所謂的台獨叛國、通匪、顛覆政府,都只是隨便幫你安一個罪名,這些人真正犯的錯,是追求民主、挑戰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柯文哲之所以「雀屏中選」成中國統戰代言人,倒不一定是他本人對兩岸統一有著多麼強烈的執著,而是他不斷強調的「務實」正好符合中國的要求,因為柯文哲的「務實」其實就是「物質」,他不講文化、不講認同、不談民主自由、更不在意多元價值,這些都是中國無法保證的條件,但是物質可以。
衛福部用半年的實作證明了14天隔離後幾乎不會有風險,彰化縣衛生局卻偏偏要在隔離期間要他們外出接受採檢,如果真的是為了防疫,難道14天都不能等嗎?
從來沒有人說國民黨跟統派支持者就不能佔立院不能潑漆,但在民主社會中,任何抗爭的重點都是溝通與討論,而不是暴力與發洩,鄭惠中從掌摑鄭麗君到漆潑李登輝,有誰看到她想跟社會溝通或討論的理念?
過去的經濟學理論總是將市場假設成客觀的,但實際上,金錢卻會造成更複雜的影響,當你認同政治工作可以秤斤論兩地賣,久而久之,人們投入政治的內在因素就會消失,政治將變得像商場一樣只剩下利益的爭奪,而失去了原本應該超乎金錢之外的理想性,通常也會伴隨著更差的施政效能。
從台灣出境且接受篩檢的人其實高達4萬,其中被檢驗出陽性的機率只有0.008%,這機率有多低?全球篩檢工具平均準確率大概是96%,那健康的人連續三次被誤篩出陽性的機率就是0.006%,看到這數據,那些還繪聲繪影說政府隱匿疫情的人該適可而止了吧?
侯漢廷嘲諷范雲,說她是叛「國」份子,被國民「黨」監控何錯之有?這正好揭露了台灣歷史的真相:在台灣民主化之前,一直是黨國不分,甚至是只有黨、沒有國,所謂的台獨叛國、通匪、顛覆政府,都只是隨便幫你安一個罪名,這些人真正犯的錯,是追求民主、挑戰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柯文哲之所以「雀屏中選」成中國統戰代言人,倒不一定是他本人對兩岸統一有著多麼強烈的執著,而是他不斷強調的「務實」正好符合中國的要求,因為柯文哲的「務實」其實就是「物質」,他不講文化、不講認同、不談民主自由、更不在意多元價值,這些都是中國無法保證的條件,但是物質可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透過分析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探討死刑議題的多面向,包括制度的不完善、審判過程中的感性與理性辯護,及情境對罪犯行為的影響。儘管對死刑存廢存在激烈的情感對立,作者希望能引發讀者對制度的反思,並理解背後的社會責任。透過故事的力量,探索感性與理性的交錯,期望促使社會對話與理解。
Thumbnail
廢不廢死都有意見。 不贊成死刑的一方,會考量到死刑最終的目的,還有人權問題。 支持死刑的人,認為對於這麼殘暴的人,還有什麼人權可言。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中華民國的死刑制度是一個受到爭議的議題,涉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本文詳細探討了中華民國死刑的歷史背景、執行方式、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政府採取的政策。同時,本文討論了反對者和支持者各自的觀點,從而全面展示了中華民國死刑這一爭議性議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我想討論死刑這個議題 或多或少大家對於支不支持死刑都有各自的看法 我先來簡單分類支持與不支持的原因 再來我會舉一些案例 我相信大多人會支持死刑 原因有下列幾點 1.殺人犯罪不可赦 2.被害者的家屬的心情難以平復 3.殺人犯必須償命 4.防止犯罪 5.浪費人民繳稅的錢去養殺人犯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透過分析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探討死刑議題的多面向,包括制度的不完善、審判過程中的感性與理性辯護,及情境對罪犯行為的影響。儘管對死刑存廢存在激烈的情感對立,作者希望能引發讀者對制度的反思,並理解背後的社會責任。透過故事的力量,探索感性與理性的交錯,期望促使社會對話與理解。
Thumbnail
廢不廢死都有意見。 不贊成死刑的一方,會考量到死刑最終的目的,還有人權問題。 支持死刑的人,認為對於這麼殘暴的人,還有什麼人權可言。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中華民國的死刑制度是一個受到爭議的議題,涉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本文詳細探討了中華民國死刑的歷史背景、執行方式、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政府採取的政策。同時,本文討論了反對者和支持者各自的觀點,從而全面展示了中華民國死刑這一爭議性議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我想討論死刑這個議題 或多或少大家對於支不支持死刑都有各自的看法 我先來簡單分類支持與不支持的原因 再來我會舉一些案例 我相信大多人會支持死刑 原因有下列幾點 1.殺人犯罪不可赦 2.被害者的家屬的心情難以平復 3.殺人犯必須償命 4.防止犯罪 5.浪費人民繳稅的錢去養殺人犯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