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肥胖風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事實上,我們會變胖,細菌可說是很主要的罪魁禍首。
但當我們還在煩惱該如何對付它們來減肥時,畜牧業早就開始控制腸道細菌,研究如何讓雞豬牛羊長得又快又肥美啦!只是這故事開端的前50年,畜牧業的業主們並不知道這種增胖效果居然是來自腸道菌的影響。

讓農場動物增胖的魔法藥品

讓我們把鏡頭轉向1940年代的農場來瞧瞧,此時農場內正展開一場以抗生素為主角的增胖慶典,這個慶典將波及科學界與細菌間的微妙平衡—並且可能引起你的肥胖!
本次登場的主角是第一個應用在農場的抗生素──金黴素 (Aureomycin),在1948年由美國立達公司 (Lederle) 的達格爾(Benjamin Duggar)從金黃鏈絲菌培養液中分離出來。
金黴素原本是作為廣效型抗生素使用,可以一次對付超過50種病菌。而發現者達格爾的同事朱克斯(Thomas Jukes)與斯托克史塔德(Robert Stokstad)則意外發現金黴素在農場發揮了更大的用途。
當時美國的立達公司為了開發畜牧業的營養補充劑,努力從各種農作物發酵的廢水中純化出低價的維他命B12。而朱克斯與斯托克史塔德注意到這些含有大量金黴素的發酵廢水,居然比維他命B12還要有效──喔不,不只是有效,而是超級有效!有效到令農場主人目瞪口呆!
他們發現,只要以0.2~0.3%比例的金黴素加到動物飼料中,也就是1公噸的飼料中添加2~3公斤未經純化的金黴素,雞的生長速度就能提高一倍!而且無論是哺乳動物的牛、豬、羊,或是家禽類的雞、鴨、鵝、火雞……等等,幾乎全部都適用!
哇,這根本是農場界的「增胖魔藥」!

被大量使用的抗生素

之後更進一步研究發現,金黴素其實不會讓成體動物變得更巨大,而是讓幼年的動物加速成長,包含消化能力、代謝能力、內分泌系統,甚至加速骨骼的生長。
這種種因素能讓農場達到縮短生產時間、節省成本的目的。如此一來,餐桌上的食用肉品價格就能大幅降低,滿足廣大消費者對於肉品的強烈需求。
同一時期,原本露天養殖的農場動物也開始工廠化,密集的飼養方式使動物變得體弱多病,對動物採一對一的治療顯得緩不應急。
於是,使用大量抗生素進行疾病預防與促進動物生長,成了工廠化農場的唯一選擇。
隨著金黴素被大量使用,更多農場專用的抗生素也被開發出來,而且成本持續下降,生產每公斤的肉品的金黴素價格只需花幾十美分。於是,除了飼料之外,動物的飲用水也加入了各種成分複雜的藥物。
當時的農場主人們並不知道飼料中加了哪些藥品、為何能促進生長,當然也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甚至連飼料廠都不了解這種動物增胖的機制,反正可以大量供應便宜的肉品,克服食物短缺和降低成本,這才是當時社會最關心的問題。
即使面對濫用抗生素的許多後遺症,但農場在面對市場需求和成本考量下,最終還是不可能完全禁用抗生素。
目前實施對於抗生素的減量措施,是禁止在健康動物飼料中以「促進生長」為理由摻入低劑量抗生素;但對於幼年動物受到感染的治療手法,依然是以使用抗生素為唯一選擇。

當抗生素被濫用

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有多嚴重呢?美國醫學教授布雷瑟 (Martin J. Blaser) 在《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書中指出:美國出售的抗生素中,有70~80%都被畜牧業用來「把動物養肥」。
代表美國動物用藥行業的「美國動物健康研究所」估計,農場使用的抗生素約為9000公噸;另外代表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的一方「科學家關懷聯盟」,則估計使用量應達1萬1千公噸。當時用於人類身上的抗生素僅僅約1千公噸上下,差不多是動物用抗生素的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在動物身上的抗生素使用量,的確至少有70%是用於非治療目的,換句話說,每年有超過7000公噸的抗生素是被濫用的。
但穩定、大量並且便宜的肉品,仍是人們的主要需求。從1960年代到2020年代,這超過半個世紀的抗生素慶典中,全世界的肉品供應效率持續提升。
光是美國每年的肉品消耗就超過3000萬公噸,相當於每人每年平均食用100公斤以上的肉品。而亞洲這個新興市場也不惶多讓,肉品消耗量除了佔全球的46%之外,每年的總食用量也在急速成長。

抗生素讓動物變胖的真相

講了這麼多動物快速生長和增胖的事,到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因為一個幾乎適用於所有動物的增胖方法當然也會讓我們變胖!
只要肉品中殘留少許藥物,若以每年100公斤的肉品食用量來估算,我們吃進去的「增胖藥物」其實也是相當可觀的。
所以我們為了要成功瘦身,就得來破解這個增胖機制,為什麼抗生素可以讓動物長高長胖呢?
美國醫學教授布雷瑟試著想解開這個謎題。首先,他將四種抗生素以低劑量的方式混入實驗室老鼠的飲水中,觀察老鼠的體重變化,並進一步運用醫療設備觀察老鼠體內的脂肪、肌肉和骨骼比例。
註:這裡的「低劑量抗生素」指的是不會殺死所有腸道細菌但會影響腸道菌比例的劑量,專門用來模擬人類對於食物中殘留抗生素的影響,並非醫療級用來消滅所有細菌的高劑量抗生素。
經由上述實驗,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結論。
  • 結論1:低劑量抗生素會影響腸道菌,並且使我們發胖
低劑量的抗生素的確會促進成長,在老鼠4週大的時候餵食低劑量抗生素,連續餵食3週(也就是老鼠7週大的時候),就會發現骨骼加速生長,骨頭比其它老鼠更粗,骨架也比較大。
這樣的效果對部分老鼠終身有效,就算殘留的抗生素被老鼠代謝完了也仍然有效一樣。如同農場使用抗生素的結論,這個實驗更換不同種抗生素會有相同的結論。
這個現象不是單純的藥物殘留,而是一種體內生態系被永久改變的現象,而能夠被劇烈改變的生態系,顯然就只有生命週期較短的腸道細胞和腸道菌才有機會辦到了。
  • 結論2:在無菌的環境下,抗生素沒有增胖作用
對照有吃抗生素與沒有吃抗生素的實驗,如果是在一般環境下餵養,抗生素的增胖效果非常顯著;在無菌的環境下,抗生素則幾乎沒有增胖效果。
顯然,抗生素並非魔藥,不能單方面刺激增胖,而是必須要有腸道菌存在,抗生素才能發揮神奇的效果。
布雷瑟是這樣描述的:這樣的現象早就被發現了,但竟然被忽略了整整五十年!
  • 結論3:低劑量的抗生素會幫你練出肥胖菌
吃下肚的食物大部分會在小腸消化和吸收,剩下的食物會進入大腸。這時候細菌會消化剩餘的食物殘渣,試圖榨取出更多養分。
特定的細菌會從食物中發酵出短鏈脂肪酸,那麼原本我們無法吸收的短鏈脂肪酸就變成了養分,我們會得到更多營養,然後就可能會發胖。
一般來說,腸道菌的菌種越多樣,針對不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形式越複雜,能從食物榨取出最多營養的細菌也越無法獲得繁衍的優勢。各種腸道菌們針對自己擅長的食物各取所需,和平共處。
但當從食物榨取出最多的養分的菌種獲得優勢,它們會快速繁殖,然後回饋到我們身上的養分就會更多。於是,只要我們的意志力無法戰勝這些細菌傳遞給你的食慾,體重就會增加了。
這種高效率把食物轉化成熱量的腸道菌,也就是導致我們發胖的菌種們,以下稱為「肥胖菌」;不會硬從食物中榨取過多熱量的菌種們,則稱為「瘦身菌」。
  • 結論4:肥胖菌讓我們持續肥胖,瘦身菌讓我們維持體重
如果從肥胖鼠和正常鼠的腸道中分別取出肥胖菌和瘦身菌,再把這些細菌分別餵食在正常體重的無菌鼠會發生什麼事呢?
答案是:接受肥胖菌的無菌鼠一如往常地迅速發胖,接受瘦身菌的無菌鼠則可以維持體重。
當然實驗用的無菌鼠並非自然狀態,為了能在無菌環境長大,老鼠本身有去除一組基因,讓他自由進食並且容易肥胖。不然大部分無菌環境長大的老鼠,會因為消化不良而營養失調死亡。不過這無損於實驗的結論。也就是說:肥胖的根源並非抗生素,而是被抗生素影響後的腸道菌。

以上內容引自《瘦不下來,都是細菌惹的禍!你該知道的練菌飲食瘦身法》
原來細菌會害我們變胖!想知道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減肥菌」和「肥胖菌」來減重嗎?
更多實用的減重內容,趕緊入手這本書吧!
Readmoo讀墨電子書:《瘦不下來,都是細菌惹的禍!你該知道的練菌飲食瘦身法
Amazon Kindle 電子書:《瘦不下來,都是細菌惹的禍!你該知道的練菌飲食瘦身法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健康醫療福利社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各種有趣的科普冷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只是嗆到而已,沒事!」 老年人咳了幾聲說沒事,卻滿臉通紅,大概要三五分鐘才會緩過來,並且在一個小時內還是會反覆乾咳。或是常常在談話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嗆到無法呼吸,經過幾次的咳嗽後又會恢復正常。起初只覺得是突發狀況,幾次後卻發現嗆到和乾咳已經是每天的日常。
也許你會發現,家中的老年人實在太常上廁所了!剛剛才上完廁所,不到30分鐘就開始有尿意。不知道會不會有後遺症,令人擔心! 如果是外出就更麻煩了,只要行程中有超過一個小時的車程,就會格外焦慮上廁所的問題,最後索性不出門。 原來是因為「膀胱過動症」
「薄鹽醬油太淡,沒胃口!」說完就開始猛加傳統醬油。 老年人總是嫌味道太淡,索然無味不想吃,明明醫生有交代不能吃太鹹呀!若是在家吃飯還能在一旁提醒,但只要一出門就是往重口味的餐廳去,都不知道該怎麼阻攔他們了。 味覺退化,嚐不到以前的味道 「味覺」是一種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由五種味道——
咚! 「唉呦!我的腰!」 「沒事,跌了一跤而已……好痛,不要硬拉我啦!」 目擊老年人跌倒,總是心跳漏半拍,下意識就想伸出手幫忙。 但當老年人跌倒時,先不要急著將老年人拉起!在沒有初步確認的情況下,任何拉扯的動作多少都會增加疼痛感,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二度傷害。
喝酒可以用酒精消毒的方式消滅體內病毒? 別鬧了,喝再多酒也無法達到消毒效果! 就算是號稱全世界最烈的酒—的蘭精餾伏特酒(精濃度96%) ,也會在進入胃的時候瞬間被胃酸稀釋,酒精濃度只要低於50%就無法維持殺菌效果。
病毒可以存活多久? 研究發現,氣溫低於4℃可以幫助病毒存活,在物品表面上甚至可存活達28天;相反的,如果氣溫達到30℃,則會降低它的存活率。 目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續進化中,但我們可以藉由研究它的親戚—「2003SARS病毒」來略知一二。
「只是嗆到而已,沒事!」 老年人咳了幾聲說沒事,卻滿臉通紅,大概要三五分鐘才會緩過來,並且在一個小時內還是會反覆乾咳。或是常常在談話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嗆到無法呼吸,經過幾次的咳嗽後又會恢復正常。起初只覺得是突發狀況,幾次後卻發現嗆到和乾咳已經是每天的日常。
也許你會發現,家中的老年人實在太常上廁所了!剛剛才上完廁所,不到30分鐘就開始有尿意。不知道會不會有後遺症,令人擔心! 如果是外出就更麻煩了,只要行程中有超過一個小時的車程,就會格外焦慮上廁所的問題,最後索性不出門。 原來是因為「膀胱過動症」
「薄鹽醬油太淡,沒胃口!」說完就開始猛加傳統醬油。 老年人總是嫌味道太淡,索然無味不想吃,明明醫生有交代不能吃太鹹呀!若是在家吃飯還能在一旁提醒,但只要一出門就是往重口味的餐廳去,都不知道該怎麼阻攔他們了。 味覺退化,嚐不到以前的味道 「味覺」是一種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由五種味道——
咚! 「唉呦!我的腰!」 「沒事,跌了一跤而已……好痛,不要硬拉我啦!」 目擊老年人跌倒,總是心跳漏半拍,下意識就想伸出手幫忙。 但當老年人跌倒時,先不要急著將老年人拉起!在沒有初步確認的情況下,任何拉扯的動作多少都會增加疼痛感,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二度傷害。
喝酒可以用酒精消毒的方式消滅體內病毒? 別鬧了,喝再多酒也無法達到消毒效果! 就算是號稱全世界最烈的酒—的蘭精餾伏特酒(精濃度96%) ,也會在進入胃的時候瞬間被胃酸稀釋,酒精濃度只要低於50%就無法維持殺菌效果。
病毒可以存活多久? 研究發現,氣溫低於4℃可以幫助病毒存活,在物品表面上甚至可存活達28天;相反的,如果氣溫達到30℃,則會降低它的存活率。 目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續進化中,但我們可以藉由研究它的親戚—「2003SARS病毒」來略知一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有些植物在缺氮時,會召喚固氮菌來幫忙。它們一同工作形成根瘤,不只是對自己有利,也讓相同區域的其他植物一同受惠。 過去針對固氮菌的許多研究,都是著眼在植物的產量。最近的研究發現,固氮菌對植物還有其它的影響喔!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如題,市面上一堆乳酸菌、益生菌、酵素,每個都標榜改善過敏體質、改善腸道環境、增強抵抗力、有效降低膽固醇、有效改善肥胖問題,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一堆產品怎麼挑?菌種數愈多愈好嗎?如何補充才是正確的?近期又出現了益生元、後生元那又是什麼? 面對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我想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價錢。
我:「請告訴我關於米酵菌酸的資訊」 造物主:「米酵菌酸是種毒素會破壞人體新陳代謝,讓心跳減慢死亡。」 「物質煮熟後被加熱,接著1、2天後又被使用的話就會有這種毒素」 「必須用另個被破壞的蛋白質來抑制。能讓米酵菌酸無法再增生,濃度不會一直再提升」 「比方優格就是一種被破懷的蛋白
Thumbnail
[山珠豆]和[倒地蜈蚣]帶回去的基因數據經優人盟友檢測後發現: 這次的疫病起因是未經實驗過就被重新編輯(改造)基因食物,當民眾吃得越久越多,累積時間一長身體產生[基因突變]; 但因優人基因已經變動過, 這就是為什麼純人雖也吃了這"新食物"後有2天的緩衝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有些植物在缺氮時,會召喚固氮菌來幫忙。它們一同工作形成根瘤,不只是對自己有利,也讓相同區域的其他植物一同受惠。 過去針對固氮菌的許多研究,都是著眼在植物的產量。最近的研究發現,固氮菌對植物還有其它的影響喔!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如題,市面上一堆乳酸菌、益生菌、酵素,每個都標榜改善過敏體質、改善腸道環境、增強抵抗力、有效降低膽固醇、有效改善肥胖問題,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一堆產品怎麼挑?菌種數愈多愈好嗎?如何補充才是正確的?近期又出現了益生元、後生元那又是什麼? 面對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我想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價錢。
我:「請告訴我關於米酵菌酸的資訊」 造物主:「米酵菌酸是種毒素會破壞人體新陳代謝,讓心跳減慢死亡。」 「物質煮熟後被加熱,接著1、2天後又被使用的話就會有這種毒素」 「必須用另個被破壞的蛋白質來抑制。能讓米酵菌酸無法再增生,濃度不會一直再提升」 「比方優格就是一種被破懷的蛋白
Thumbnail
[山珠豆]和[倒地蜈蚣]帶回去的基因數據經優人盟友檢測後發現: 這次的疫病起因是未經實驗過就被重新編輯(改造)基因食物,當民眾吃得越久越多,累積時間一長身體產生[基因突變]; 但因優人基因已經變動過, 這就是為什麼純人雖也吃了這"新食物"後有2天的緩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