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開始先分享彼此的生活,這是讓孩子學著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日常,並且試著「留心」。
J很高興地分享假期的旅行,但P與N一開始想不到,說「沒有,沒有任何開心的事。」慢慢的旁敲側擊,引導孩子回想生活。終於想起了中秋連假的快樂與在學校拿到貼紙的雀躍。「以後還會繼續分享唷!」我提醒孩子。
我介紹了以後新加入的教材,先讓他們試著朗讀。二年級的J可以流暢的唸著,一年級的P也能慢慢認讀。年紀最小的N說他還不會閱讀,但表達了對課本的想望。「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本課本,好不好呢?」我問。N開心的點頭。
我為孩子們朗讀繪本《夏夜》,這首美麗的詩篇以往會出現在年級高一點的教科書中。但童詩其實很適合這個年紀,也做了簡單的閱讀理解討論(孩子們很認真地思考什麼是醒著,小河為什麼醒著。)
聽完故事,N問,「今天也可以剪報嗎?」我點點頭說,「待會要去買筆記本,買完再剪。你可以走嗎?」他靦腆的笑了,點頭。P突然問,「為什麼錢很髒?」我笑著看他,「錢借我一下好不好?」他遞給我,我再遞給N,故意轉手幾次。懂了!
帶上錢,出發。先讓三人討論走樓梯還是搭電梯,迅速達成協議。一下樓,一陣冷風,P立刻決定回頭拿外套。再次出發,行走的三人非常開心,進了書店,直奔二樓。
N一開始選定帶有桌曆功能的筆記本,39元。其他兩人也挑好了,下樓時我才想起來漏掉了膠水。我本來提議一起使用,但孩子們大氣的各買各的。N退回一開始的選擇,買了最便宜的筆記本。雖然不會算帳,但總是練習來的。走吧!練習自己結帳,還有人買了袋子。
心滿意足的三人回程時覺得肚子餓,我問他們想要走去文具店附近買吃的還是去哪裡買呢?P很得意的說,要去教室旁的7-11。可惜,進了店裡平常喜歡的吐司卻買不起,因為上頭寫著58元。我問,「怎麼辦呢?要不要借呢?還是大家一起集資呢?」P立刻看向N,甯搖頭說,「不要。」J也火速搖頭,躊躇的P不願將就其他麵包,決定挑了一根香蕉。
店員說,「20元。」把錢花到只剩一元的P,看著N與J又加碼買了茶葉蛋,只能含恨的流口水,一邊小聲唸著弟弟「小氣鬼,不借我錢。」N笑咪咪的說,「誰叫你買袋子。」回到教室,P才默默地說了一句「超貴的」。
是不是第一次自己買東西呢?開始對錢有感了。(以後除了可以討論借與不借,還有許多有趣的話題。小孩小心翼翼拿著自己的錢,認真的動腦也很可愛。)
在生活語文課中,我們適時的丟出問題,製造孩子們討論的機會。通過傾聽、協助與等待,目的之一是要培養孩子的「我能感」。這堂課有時好刺激,隨著小孩的思考不斷演化。到底要帶小孩到哪裡去,我心裡雖然有底,但希望盡量扣緊他們的生活(為了催化出他們日後能達成自己期初想要完成的期末專案,很考驗腦力啊!)(完全不曉得最後的樣貌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