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學生筆下的朋友早逝,死因竟大多是……

這禮拜期末考結束,學生開心放寒假去了,我目送他們離開,摸摸鼻子抱著幾大疊的作業及考卷回家,展開無聊的批改人生。
這學期的其中一堂課,是帶學生閱讀白先勇的〈樹猶如此〉一文,體會作家筆下和好友死別的悵惋。課堂上,我分享了三個分別發生在我以前同學與當兵學長身上的意外變故,以及我和他們天人永隔之後的感觸;課後,我請他們撰寫心得,描述自己和朋友之間的情誼。
我看他們20歲不到,應該沒有和好友「死別」的經歷,因此引導他們往「生離」的經驗去聯想,諸如畢業、搬家的分離或是從知交到絕交的歷程……等。不過,看了他們的心得,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這班50個學生,已經有7位學生曾歷經好友的離世,其中2位是病故,1位是自殺,至於剩下的4位都是--騎乘機車發生意外
任舉幾位同學的作品為例:
這群工科的男生平時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沒想到追憶起已逝的好友,個個真情流露。雖然文字表達對他們來說難度頗高,錯字不少,但他們還是盡力把這段回憶書寫出來,悼念至交,有幾個人寫到下課仍然不願意放下筆來。
這些魂斷馬路的騎士,除了一位年近30以外,其餘都是20歲左右的孩子。根據統計,在台灣的交通事故當中,機車死亡事故就佔了一半;其中又以18到25歲的年輕機車族所佔比例最高--可是,統計數字畢竟是抽象的,當我親眼見到學生筆下那些因騎乘機車而往生的年輕人,才真真切切感到震撼。
回想起我自己騎車發生意外的那一次,也是發生在19歲那年。由於剛考上駕照沒多久,明明對車子的性能與路況都不熟,卻想要在同儕面前表現出技術純熟的樣子,終於摔得車毀人傷--我整個人滾到對向車道,幸好沒有來車通過。可惜那幾位已經離開的年輕人沒有這樣的好運。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騎乘機車?如果是問當年剛成年的我,當然舉雙手贊成;但年紀越大,見到的意外事故越多,卻開始猶豫了起來……
台灣地窄人稠,不可能不仰賴機車通勤,不過是不是有更完美的措施,能夠保障年輕騎士們的安全呢?別的我不知道,光是和現實交通狀況嚴重脫節的路考形式,就該好好檢討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