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還好、不知道、沒感覺……面對「無感無意見」的孩子,可以怎麼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教作文的這些年來,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如果你問我說:「哪一種學生最令你頭痛?」我會告訴你,那就是──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小朋友。

什麼叫「還好症候群」?先來看以下這個例子。

剛過完中秋連假的那一堂課,我請班上學生用週記的形式寫下連假當中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個孩子寫:

我們家在社區的摸彩活動當中,抽到一台高級的吹風機,媽媽很開心。

為了引導她對人物進行更細膩的摹寫,我問她:「妳怎麼知道你媽媽很開心?她有歡呼或是露出驚喜的表情嗎?」

「沒有,」她聳了聳肩說:「她看起來還好。」

「那你怎麼知道她很開心?」

「我不知道……」

「好吧,那妳有很開心嗎?」

「我覺得還好。」

「那妳爸跟妳弟有什麼感覺?」

「他們也沒怎樣。」

每當遇到孩子的這種回答,還真讓我接不下話。這些罹患「還好症候群」的孩子,除了會用「還好」應付我的提問外,也時常說「不知道」、「沒怎樣」;叛逆一點的孩子,還習慣說「沒差」或「隨便」。

對於當年還是菜鳥老師的我來說,遇到這樣的孩子實在讓我十分沮喪,不管如何用心準備教材,花多少心思在他們身上,卻總是得到這樣冰冰冷冷、難以對談下去的回應。

後來跟家長閒聊,才發現自己不是唯一有這種感受的人,許多爸媽都有這樣的經驗:才說了一句話,想開啟和孩子的溝通,就被他們口中的「還好」兩個字給堵住嘴,搞得自己連該接話,還是該發怒都不知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追蹤,我才慢慢理解還好症候群的病因,以及治療方法。

多說多錯,不如說「還好」

有一次,我們在寫「隱藏版作文」(不拘格式,盡情抒發不滿,寫完後可以選擇不帶回家給父母看)時,上述這位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女孩這麼寫:

我每個禮拜天早上都會跟鄰居朋友到社區中庭玩蛇板,但是上個禮拜天媽媽說快要段考了,不淮我去玩。我在看書的時候想到他們現在正玩得開心,就悶悶不樂。媽媽看到我這樣,就問我怎麼了,我一開始不想說,但媽媽一直追問,問得我很煩,我才說實話。媽媽一聽,氣得痛罵我一頓,說我不長進。唉……早知道會被罵,打死我都不說了。
raw-image

看到她的遭遇,我突然領悟她為什麼老愛說「還好」──

她不是真的沒什麼感覺,而是在母親的高壓管教下,即便說出了真實的想法,也會被否定、批判,那又何必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她的還好症候群其實是一種自保措施,讓大人無從得知她的看法,以免被責罵。

另一個罹患還好症候群的男孩在課後跟我分享:有一天他回家,媽媽注意到他手背上有瘀青,追問之下他才說是跟同學比腕力造成的。雖然男孩一再強調雙方是在玩耍,不是霸凌,媽媽一氣之下還是打電話到同學家對同學訓話,害男孩隔天到班上時很尷尬。

可見,父母的過度反應是造成孩子罹患還好症候群的主因。孩子為了避免刺激到爸媽而惹禍上身,所以總是回答「還好」或「不知道」來隱藏真相。

要治好孩子的還好症候群,大人的態度是不可或缺的解藥。切記:聆聽孩子的遭遇或心聲時,要試著按捺住過激的情緒,也別想立刻起身去幫他解決問題──最好先靜下心來聽聽他們的感受,然後再一起想想化解的方法。

在教學上也是如此,我發現:如果老是持批判性的態度檢視孩子的文章,他們反而會越寫越少,問他還有沒有更多的細節或感想可以分享,他們就會舉起「還好」、「就這樣」的擋箭牌進行防禦──反正不寫不錯嘛。

因此,我傾向還給學生更大的創作自由,在他們下筆前不塞過多的寫作技巧給他們;等到他們寫出一些內容後,先給予鼓勵,再提示改善的方向。「隱藏版作文」更是自由創作的極致,不限字數、不管布局、不給範文、不要求修辭,只管直抒胸臆,學生可以完全卸下心防,還好症候群也就不藥而癒了。

不想示弱,只好說「還好」

另外一種還好症候群的患者,只要寫起有關於負面情緒──諸如憤怒、恐懼、嫉妒、厭惡──的文章,時常想破腦袋也不知道,就算舉再多例子,問他們會不會怕這個、討厭那個,他們一貫的回應就是「還好」。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孩子既非聖人,也不是超人,而是「不想讓人知道自己情緒」,所以就用「還好」兩個字搪塞過去。
通常這些孩子的自尊心極高,甚至多數是大人眼中的乖小孩。

他們背負著「乖巧懂事」的包袱,因此習慣戴上「還好」的面具來掩飾強烈的情緒,營造文靜、沒有意見、懂得忍耐的形象。

可惜,情緒不是隱藏起來就會消失,如果不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遲早會憋出毛病來。因此,比起作文是否進步,我更擔心的是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岡本茂樹著,黃紘君譯,《教出殺人犯》(新北:光現,2017)。


由大人來示範示弱,說出真感覺

有一次我帶學生描寫恐懼的經驗,一個平常喜歡發表議論的男生竟然寫不出來,並表示自己什麼都不怕。課後,其他同學都走了,我把他留下來,對他說:

「每一個人都有害怕的東西,沒有什麼好丟臉的,老師也有怕的東西。現在只剩你一個人,來跟我說說看你怕什麼?我不會跟別人說。」

「嗯……我怕蟑螂。」他怯生生地說得很小聲。

「這麼巧!我也很怕蟑螂。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晚上睡覺時,覺得耳朵癢癢的,好像有什麼東西要往裡面鑽。我隨手一抓,居然抓到一隻大蟑螂,我嚇得尖叫,聲音大到睡隔壁房的爸媽都被驚醒,立刻衝過來,以為我發生了什麼意外!」

聽完我的分享以後,他開始敘述自己為什麼怕蟑螂,以及他的恐怖體驗,還談了很多殺蟑技巧。原來,他不是天不怕地不怕,而是覺得說出自己害怕的東西是件可恥的事,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但在我示範之後,他才了解恐懼這種情緒是很平常的,並且學會如何把它表達出來。

韓國兒童心理治療師李林淑在《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一書中提供了4個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的對話法,其中之一是「洗去悲傷的對話」,作者認為在引導孩子說出負面情緒之前,媽媽可以先親自示範,把自己的遭遇與感受說給孩子聽。

如此一來,小朋友會意識到「哦,原來大人也會有這種感覺,那麼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跟媽媽說囉!」於是,他們會更願意敞開心房和大人溝通,說出心情。


【延伸閱讀】李林淑著,尹嘉玄譯,《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台北:方智,2016)。


raw-image

讓孩子說不出「還好」的兩種對話法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罹患「還好症候群」,改變你的態度是當務之急,但要徹底根治這個毛病卻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以下提供兩種溝通方法,供爸媽參考:

1.不希望孩子答「還好」,自己就別問「還好嗎?」

想一想:如果你今天不小心撞到頭,身邊的人問你:「還好嗎?」你是不是會反射性地回答「還好、還好」?所以,問「還好嗎?」簡直是在誘導別人回答「還好」,使對方將自己的真實感覺壓抑下來。

日本教育家岡本茂樹先生就提醒家長,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千萬別問「還好嗎?」必須提出讓孩子容易察覺自己情緒的問題,讓他們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

比方說:孩子比賽成績不如預期而垂頭喪氣時,應該要問他:「你看起來很沮喪,怎麼了?」這個提問就比問「還好嗎?」更能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不快,大幅降低回答「還好」的機率。

2.運用刪去法,篩選出最接近的答案

和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孩子溝通,別輕易對他口中的「還好」屈服,不然他食髓知味,將來就更難敞開心房了

記得有一回帶孩子思考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時,有一個孩子直到下課,都想不到自己要做什麼,舉了許多職業為例詢問他,他都回答「這個哦……還好耶」。

課後,我把他留下來,跟他說:

「光華,你很棒,你一定是有心想把文章寫好,所以才想那麼久。現在,別管你想選什麼職業,先把你最不想做的職業刪去,好嗎?」

接著,我盡可能把所有職業羅列出來,請他把「最不可能做的職業」刪去;第二輪,再把「不可能做的職業」也刪去……最後,只剩下兩個職業,他才順利從中挑出比較想從事的遊戲設計工作。

對於這類沒有明確想法的孩子,再怎麼逼他想,只會徒增他的痛苦和壓力,不妨耐著性子陪他一一篩選,答案馬上就會水落石出,孩子也會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

此外,他們也會體認到:使用「還好」當擋箭牌這一招對你是沒有用的,還不如一開始就表達出真實的感受、思考出明確的想法──講出來,可能還比較好受一點。

總之,爸媽得試著營造一個說出真實心聲也不會怎麼樣的家庭氛圍,並且在溝通時加一點巧思,讓小朋友自然而然說出自己的感受。唯有當孩子勇於說出自己的遭遇到的困境,家長才能充分了解子女,並給予適時的支援。

要知道:真正可怕的不是孩子做了什麼或遇到了什麼,而是孩子做了什麼或遇到了什麼,但──他卻隱忍不說,不讓你知道!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潘嬿筑-avatar-img
2020/10/18
試看看
avatar-img
鴻雁的沙龍
27.1K會員
632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鴻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孩子多麼渴望爸媽和他們站在同一個陣線,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可是,父母以愛為出發點,卻又使用帶刺的教養方式,往往讓孩子不敢靠近,最後漸行漸遠,甚至站到敵對面去了……。細思極恐的是,這些受傷的孩子,會不會是兒少性剝削的高危險群呢?
Thumbnail
2025/04/03
孩子多麼渴望爸媽和他們站在同一個陣線,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可是,父母以愛為出發點,卻又使用帶刺的教養方式,往往讓孩子不敢靠近,最後漸行漸遠,甚至站到敵對面去了……。細思極恐的是,這些受傷的孩子,會不會是兒少性剝削的高危險群呢?
Thumbnail
2025/01/29
寫作,其實可以由父母為孩子打好基礎,再由老師為學生持續磨練。所以,《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既教導父母如何為子女培養寫作信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升表達能力,也和老師們分享實用的寫作教學要領--雙管齊下,為孩子打造紮實的寫作力!
Thumbnail
2025/01/29
寫作,其實可以由父母為孩子打好基礎,再由老師為學生持續磨練。所以,《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既教導父母如何為子女培養寫作信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升表達能力,也和老師們分享實用的寫作教學要領--雙管齊下,為孩子打造紮實的寫作力!
Thumbnail
2024/05/27
當孩子帶著一張不及格的考卷回家,一臉沮喪,望著你的眼神中還帶著恐懼。這時,你會把他抓過來罵一頓?唸一頓?還是立刻開始逐題檢討?我給你一個誠心的建議--你該學會什麼時候必須保持安靜。
Thumbnail
2024/05/27
當孩子帶著一張不及格的考卷回家,一臉沮喪,望著你的眼神中還帶著恐懼。這時,你會把他抓過來罵一頓?唸一頓?還是立刻開始逐題檢討?我給你一個誠心的建議--你該學會什麼時候必須保持安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幾天跟小女兒談了很多,她因為功課和升學壓力,情緒低落,我安慰開導了好久,引導著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梳理她覺得混亂,不知道怎麼辦的辛苦,讓她好好哭,勸她請假在家休息一天,之後跟她的班級導師聯絡,溝通了一下。 這張紙條不知道是她國小幾年級時,留給她爸爸的(爸爸在她五年級的時候病逝),我在今天早上整
Thumbnail
這幾天跟小女兒談了很多,她因為功課和升學壓力,情緒低落,我安慰開導了好久,引導著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梳理她覺得混亂,不知道怎麼辦的辛苦,讓她好好哭,勸她請假在家休息一天,之後跟她的班級導師聯絡,溝通了一下。 這張紙條不知道是她國小幾年級時,留給她爸爸的(爸爸在她五年級的時候病逝),我在今天早上整
Thumbnail
公司中午休息時間剛結束,正在整理準備上班的情緒,突然看到手機來電顯示,是學校電話。我感覺心跳有點用力,通常學校來電,都不是好的事情。 我深呼吸一口氣,接起電話,是妹妹導師,她跟我說明,學校最近有幫孩子做心理評估測驗,問了一些問題,妹妹有幾項回應,達到需要進一步了解跟輔導的標準。
Thumbnail
公司中午休息時間剛結束,正在整理準備上班的情緒,突然看到手機來電顯示,是學校電話。我感覺心跳有點用力,通常學校來電,都不是好的事情。 我深呼吸一口氣,接起電話,是妹妹導師,她跟我說明,學校最近有幫孩子做心理評估測驗,問了一些問題,妹妹有幾項回應,達到需要進一步了解跟輔導的標準。
Thumbnail
那天和個案輔導老師在洗手間碰見,我們寒暄短聊了一下。 輔導老師說: 有許多個案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家庭,家長不願意覺察調整,常常只能無奈囉! 輔導人員的角色,就只能調整到陪伴孩子(陪聊天),平安地渡過這三年啦! 我說: 你們也真是辛苦了!每天都要接受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不是只有學生耶!還要處理家長……
Thumbnail
那天和個案輔導老師在洗手間碰見,我們寒暄短聊了一下。 輔導老師說: 有許多個案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家庭,家長不願意覺察調整,常常只能無奈囉! 輔導人員的角色,就只能調整到陪伴孩子(陪聊天),平安地渡過這三年啦! 我說: 你們也真是辛苦了!每天都要接受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不是只有學生耶!還要處理家長……
Thumbnail
昨天的線上課程 有一個夥伴問了這個問題 我覺得很感謝! 我們家大概有5年不處罰孩子了 因此我已經甚少思索這一類的問題 昨天經夥伴這麼一問 勾起了我的回憶…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 應該也都曾經被處罰過 不管是被罵、被關廁所、被罰站、罰半蹲加提水桶 甚至被打、被皮帶抽、被衣架打、被賞耳光… 回想一下 小時候
Thumbnail
昨天的線上課程 有一個夥伴問了這個問題 我覺得很感謝! 我們家大概有5年不處罰孩子了 因此我已經甚少思索這一類的問題 昨天經夥伴這麼一問 勾起了我的回憶…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 應該也都曾經被處罰過 不管是被罵、被關廁所、被罰站、罰半蹲加提水桶 甚至被打、被皮帶抽、被衣架打、被賞耳光… 回想一下 小時候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不管是家人或伴侶,我們都是想要互相關心的,但是卻又常常因為情緒一上來,就容易著急、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問題。想好好對話的心,最後都變成雙方只是在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變成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的指責姿態。
Thumbnail
不管是家人或伴侶,我們都是想要互相關心的,但是卻又常常因為情緒一上來,就容易著急、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問題。想好好對話的心,最後都變成雙方只是在據理力爭自己的觀點。變成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的指責姿態。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Thumbnail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Thumbnail
    憂鬱症就是一場精神感冒,不需要太擔心,一切都會好的!
Thumbnail
    憂鬱症就是一場精神感冒,不需要太擔心,一切都會好的!
Thumbnail
教作文的這些年來,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如果你問我說:「哪一種學生最令你頭痛?」我會告訴你,那就是──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小朋友。
Thumbnail
教作文的這些年來,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如果你問我說:「哪一種學生最令你頭痛?」我會告訴你,那就是──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小朋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