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還好、不知道、沒感覺……面對「無感無意見」的孩子,可以怎麼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教作文的這些年來,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如果你問我說:「哪一種學生最令你頭痛?」我會告訴你,那就是──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小朋友。
什麼叫「還好症候群」?先來看以下這個例子。
剛過完中秋連假的那一堂課,我請班上學生用週記的形式寫下連假當中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個孩子寫:
我們家在社區的摸彩活動當中,抽到一台高級的吹風機,媽媽很開心。
為了引導她對人物進行更細膩的摹寫,我問她:「妳怎麼知道你媽媽很開心?她有歡呼或是露出驚喜的表情嗎?」
「沒有,」她聳了聳肩說:「她看起來還好。」
「那你怎麼知道她很開心?」
「我不知道……」
「好吧,那妳有很開心嗎?」
「我覺得還好。」
「那妳爸跟妳弟有什麼感覺?」
「他們也沒怎樣。」
每當遇到孩子的這種回答,還真讓我接不下話。這些罹患「還好症候群」的孩子,除了會用「還好」應付我的提問外,也時常說「不知道」、「沒怎樣」;叛逆一點的孩子,還習慣說「沒差」或「隨便」。
對於當年還是菜鳥老師的我來說,遇到這樣的孩子實在讓我十分沮喪,不管如何用心準備教材,花多少心思在他們身上,卻總是得到這樣冰冰冷冷、難以對談下去的回應。
後來跟家長閒聊,才發現自己不是唯一有這種感受的人,許多爸媽都有這樣的經驗:才說了一句話,想開啟和孩子的溝通,就被他們口中的「還好」兩個字給堵住嘴,搞得自己連該接話,還是該發怒都不知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追蹤,我才慢慢理解還好症候群的病因,以及治療方法。

多說多錯,不如說「還好」

有一次,我們在寫「隱藏版作文」(不拘格式,盡情抒發不滿,寫完後可以選擇不帶回家給父母看)時,上述這位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女孩這麼寫:
我每個禮拜天早上都會跟鄰居朋友到社區中庭玩蛇板,但是上個禮拜天媽媽說快要段考了,不淮我去玩。我在看書的時候想到他們現在正玩得開心,就悶悶不樂。媽媽看到我這樣,就問我怎麼了,我一開始不想說,但媽媽一直追問,問得我很煩,我才說實話。媽媽一聽,氣得痛罵我一頓,說我不長進。唉……早知道會被罵,打死我都不說了。
看到她的遭遇,我突然領悟她為什麼老愛說「還好」──
她不是真的沒什麼感覺,而是在母親的高壓管教下,即便說出了真實的想法,也會被否定、批判,那又何必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她的還好症候群其實是一種自保措施,讓大人無從得知她的看法,以免被責罵。
另一個罹患還好症候群的男孩在課後跟我分享:有一天他回家,媽媽注意到他手背上有瘀青,追問之下他才說是跟同學比腕力造成的。雖然男孩一再強調雙方是在玩耍,不是霸凌,媽媽一氣之下還是打電話到同學家對同學訓話,害男孩隔天到班上時很尷尬。
可見,父母的過度反應是造成孩子罹患還好症候群的主因。孩子為了避免刺激到爸媽而惹禍上身,所以總是回答「還好」或「不知道」來隱藏真相。
要治好孩子的還好症候群,大人的態度是不可或缺的解藥。切記:聆聽孩子的遭遇或心聲時,要試著按捺住過激的情緒,也別想立刻起身去幫他解決問題──最好先靜下心來聽聽他們的感受,然後再一起想想化解的方法。
在教學上也是如此,我發現:如果老是持批判性的態度檢視孩子的文章,他們反而會越寫越少,問他還有沒有更多的細節或感想可以分享,他們就會舉起「還好」、「就這樣」的擋箭牌進行防禦──反正不寫不錯嘛。
因此,我傾向還給學生更大的創作自由,在他們下筆前不塞過多的寫作技巧給他們;等到他們寫出一些內容後,先給予鼓勵,再提示改善的方向。「隱藏版作文」更是自由創作的極致,不限字數、不管布局、不給範文、不要求修辭,只管直抒胸臆,學生可以完全卸下心防,還好症候群也就不藥而癒了。

不想示弱,只好說「還好」

另外一種還好症候群的患者,只要寫起有關於負面情緒──諸如憤怒、恐懼、嫉妒、厭惡──的文章,時常想破腦袋也不知道,就算舉再多例子,問他們會不會怕這個、討厭那個,他們一貫的回應就是「還好」。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孩子既非聖人,也不是超人,而是「不想讓人知道自己情緒」,所以就用「還好」兩個字搪塞過去。
通常這些孩子的自尊心極高,甚至多數是大人眼中的乖小孩。

他們背負著「乖巧懂事」的包袱,因此習慣戴上「還好」的面具來掩飾強烈的情緒,營造文靜、沒有意見、懂得忍耐的形象。
可惜,情緒不是隱藏起來就會消失,如果不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遲早會憋出毛病來。因此,比起作文是否進步,我更擔心的是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岡本茂樹著,黃紘君譯,《教出殺人犯》(新北:光現,2017)。

由大人來示範示弱,說出真感覺

有一次我帶學生描寫恐懼的經驗,一個平常喜歡發表議論的男生竟然寫不出來,並表示自己什麼都不怕。課後,其他同學都走了,我把他留下來,對他說:
「每一個人都有害怕的東西,沒有什麼好丟臉的,老師也有怕的東西。現在只剩你一個人,來跟我說說看你怕什麼?我不會跟別人說。」
「嗯……我怕蟑螂。」他怯生生地說得很小聲。
「這麼巧!我也很怕蟑螂。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晚上睡覺時,覺得耳朵癢癢的,好像有什麼東西要往裡面鑽。我隨手一抓,居然抓到一隻大蟑螂,我嚇得尖叫,聲音大到睡隔壁房的爸媽都被驚醒,立刻衝過來,以為我發生了什麼意外!」
聽完我的分享以後,他開始敘述自己為什麼怕蟑螂,以及他的恐怖體驗,還談了很多殺蟑技巧。原來,他不是天不怕地不怕,而是覺得說出自己害怕的東西是件可恥的事,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但在我示範之後,他才了解恐懼這種情緒是很平常的,並且學會如何把它表達出來。
韓國兒童心理治療師李林淑在《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一書中提供了4個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的對話法,其中之一是「洗去悲傷的對話」,作者認為在引導孩子說出負面情緒之前,媽媽可以先親自示範,把自己的遭遇與感受說給孩子聽。
如此一來,小朋友會意識到「哦,原來大人也會有這種感覺,那麼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跟媽媽說囉!」於是,他們會更願意敞開心房和大人溝通,說出心情。

【延伸閱讀】李林淑著,尹嘉玄譯,《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台北:方智,2016)。

讓孩子說不出「還好」的兩種對話法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罹患「還好症候群」,改變你的態度是當務之急,但要徹底根治這個毛病卻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以下提供兩種溝通方法,供爸媽參考:

1.不希望孩子答「還好」,自己就別問「還好嗎?」

想一想:如果你今天不小心撞到頭,身邊的人問你:「還好嗎?」你是不是會反射性地回答「還好、還好」?所以,問「還好嗎?」簡直是在誘導別人回答「還好」,使對方將自己的真實感覺壓抑下來。
日本教育家岡本茂樹先生就提醒家長,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千萬別問「還好嗎?」必須提出讓孩子容易察覺自己情緒的問題,讓他們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
比方說:孩子比賽成績不如預期而垂頭喪氣時,應該要問他:「你看起來很沮喪,怎麼了?」這個提問就比問「還好嗎?」更能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不快,大幅降低回答「還好」的機率。

2.運用刪去法,篩選出最接近的答案

和患有還好症候群的孩子溝通,別輕易對他口中的「還好」屈服,不然他食髓知味,將來就更難敞開心房了
記得有一回帶孩子思考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時,有一個孩子直到下課,都想不到自己要做什麼,舉了許多職業為例詢問他,他都回答「這個哦……還好耶」。
課後,我把他留下來,跟他說:
「光華,你很棒,你一定是有心想把文章寫好,所以才想那麼久。現在,別管你想選什麼職業,先把你最不想做的職業刪去,好嗎?」
接著,我盡可能把所有職業羅列出來,請他把「最不可能做的職業」刪去;第二輪,再把「不可能做的職業」也刪去……最後,只剩下兩個職業,他才順利從中挑出比較想從事的遊戲設計工作。
對於這類沒有明確想法的孩子,再怎麼逼他想,只會徒增他的痛苦和壓力,不妨耐著性子陪他一一篩選,答案馬上就會水落石出,孩子也會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
此外,他們也會體認到:使用「還好」當擋箭牌這一招對你是沒有用的,還不如一開始就表達出真實的感受、思考出明確的想法──講出來,可能還比較好受一點。
總之,爸媽得試著營造一個說出真實心聲也不會怎麼樣的家庭氛圍,並且在溝通時加一點巧思,讓小朋友自然而然說出自己的感受。唯有當孩子勇於說出自己的遭遇到的困境,家長才能充分了解子女,並給予適時的支援。

要知道:真正可怕的不是孩子做了什麼或遇到了什麼,而是孩子做了什麼或遇到了什麼,但──他卻隱忍不說,不讓你知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4K會員
604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鴻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讓孩子多補一些才藝就能補出才華?沒這回事吧。 家長之所以處心積慮為孩子報名才藝塞滿他們的時間,其實是出自於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他會自己妥善運用時間;而孩子之所以不會妥善運用時間,倒也不是天生懶,多半是因為缺乏時間概念。 那麼,該如何幫孩子培養時間概念,終止耍廢人生呢?
這個女孩,是班上的話題絕緣體,無法融入同學的談話。我發現她連一般小朋友熟知的事物,像是哆啦A夢、雪碧、家樂福……都沒聽過。原來是母親將她保護得太超過,因此在班上慢慢被邊緣化。 從一個作文老師的角度來看,父母其實可以稍微縮小保護傘的範圍,帶孩子開拓眼界、累積背景知識,幫助小朋友培養出自信。
秉義媽媽有一次帶他去公園玩,當媽媽準備回家時呼喚他回來,秉義立刻奔向母親。跑著跑著,不慎被一塊石頭絆倒,整個身體往前撲,結果…… 這篇作品趣味十足,但最後竟送進資源回收桶!幸好我還有一些殘存的印象,把它記錄下來。 如果希望孩子喜愛寫作,那麼父母得先重視他們的作品。不妨試試以下幾個珍藏或展示的方法:
我每一年都會出的一個作文題目〈最不喜歡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幾年下來的統計顯示,孩子最討厭的一句話正是--父母拿別人家的小孩跟自己比較的話語。 但,如果不比較的話,該如何做,才能達到激勵的效果呢?
瑞辰的媽媽非常重視兒子的課業,偏偏自己又是一個容易過度擔憂的家長。所以,一旦瑞辰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便會用打罵的方式鞭策瑞辰。 隨著年紀漸長,科目越來越難。於是,媽媽發飆的次數大增,瑞辰寧可用欺瞞的方式躲過一頓打罵。瑞辰在文章中偷偷告訴我,他的欺騙功力在一再被抓包中,逐漸領悟訣竅,最後臻於完美……
讓孩子多補一些才藝就能補出才華?沒這回事吧。 家長之所以處心積慮為孩子報名才藝塞滿他們的時間,其實是出自於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他會自己妥善運用時間;而孩子之所以不會妥善運用時間,倒也不是天生懶,多半是因為缺乏時間概念。 那麼,該如何幫孩子培養時間概念,終止耍廢人生呢?
這個女孩,是班上的話題絕緣體,無法融入同學的談話。我發現她連一般小朋友熟知的事物,像是哆啦A夢、雪碧、家樂福……都沒聽過。原來是母親將她保護得太超過,因此在班上慢慢被邊緣化。 從一個作文老師的角度來看,父母其實可以稍微縮小保護傘的範圍,帶孩子開拓眼界、累積背景知識,幫助小朋友培養出自信。
秉義媽媽有一次帶他去公園玩,當媽媽準備回家時呼喚他回來,秉義立刻奔向母親。跑著跑著,不慎被一塊石頭絆倒,整個身體往前撲,結果…… 這篇作品趣味十足,但最後竟送進資源回收桶!幸好我還有一些殘存的印象,把它記錄下來。 如果希望孩子喜愛寫作,那麼父母得先重視他們的作品。不妨試試以下幾個珍藏或展示的方法:
我每一年都會出的一個作文題目〈最不喜歡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幾年下來的統計顯示,孩子最討厭的一句話正是--父母拿別人家的小孩跟自己比較的話語。 但,如果不比較的話,該如何做,才能達到激勵的效果呢?
瑞辰的媽媽非常重視兒子的課業,偏偏自己又是一個容易過度擔憂的家長。所以,一旦瑞辰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便會用打罵的方式鞭策瑞辰。 隨著年紀漸長,科目越來越難。於是,媽媽發飆的次數大增,瑞辰寧可用欺瞞的方式躲過一頓打罵。瑞辰在文章中偷偷告訴我,他的欺騙功力在一再被抓包中,逐漸領悟訣竅,最後臻於完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有些孩子, 在學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回到家裡, 家長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經常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有些孩子, 在家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到了學校, 老師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想要建議家長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希望孩子們不管在哪,都能好好的。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這幾天從爸爸那邊知道表姊有輕微憂鬱症,目前也有服藥,當下真的十分驚訝,印象中,姐姐就是一個光鮮亮麗又漂亮的人,朋友很多、也很多人喜歡,並不像是會有憂鬱症的人。爸爸說似乎是功課壓力大,加上開始準備會考...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有些孩子, 在學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回到家裡, 家長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經常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有些孩子, 在家裡看起來一切都好好的, 但到了學校, 老師總是覺得他(她)怪怪的, 想要建議家長帶他(她)去看心理醫生! 希望孩子們不管在哪,都能好好的。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這幾天從爸爸那邊知道表姊有輕微憂鬱症,目前也有服藥,當下真的十分驚訝,印象中,姐姐就是一個光鮮亮麗又漂亮的人,朋友很多、也很多人喜歡,並不像是會有憂鬱症的人。爸爸說似乎是功課壓力大,加上開始準備會考...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