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摘下「窮忙濾鏡」x擺脫「不安迴圈」找回自己的人生

生活十分忙碌,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跟處理不完的人際關係,總覺得汲汲營營的做了許多事,卻還是有海量的代辦事項尚未完成,朋友總是過的從容自在又快樂,永遠都差人一截的我...「只能更努力了」。明明這麼忙碌了卻還是什麼都處理不好,家裡永遠有還沒摺的衣服、還沒洗的髒碗筷、永遠延宕的自己做晚餐計畫,又被抱怨自己的社群軟體不讀不回,父母總是說自己冷淡對家裡不聞不問,工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這邊有事情要我處理那邊有項目需要我確認,即使給自己規劃了休息時間,期間也不斷想著那些事情焦慮不已...
「習慣性焦慮」在我們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身邊的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也許都不是那20%成功的人,卻都是那80%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
如同書名,本書是針對「太焦慮的你」所寫的一本工具書,用客觀的事實來幫助思考現狀並且引導改善焦慮,透過改變思考的方向來緩解本不該煩惱的困境,十分推薦有這樣困擾的朋友們閱讀。

為什麼焦慮

了解自己焦慮的緣由,可以幫助我們釐清狀況也能更理性的去面對他,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不自覺得狀況下觸發了「焦慮」,或是在特定狀況下被按壓到這個「焦慮」的開關。書中把焦慮的理由整理出了兩大項:
  • 衝擊
比如被別人指責不夠好、閱讀了自我成長的書籍、參加講座後,抑或是看到同事、同年紀的人做的比自己更好,受到了衝擊,心中萌生了「自己這樣下去不行」的念頭。
當人受到衝擊的時候內心都會產生防禦機制,不想要再受傷或是受到衝擊了。人之所以會受到衝擊就是因為感覺到「自己還有所不足」,想要不再受衝擊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的減少自己的「不足」。
如此一來,「這個必須完成、那個必須要做」結果「這個沒完成、那個也沒完成」的狀態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一旦出現了這個狀況的時候,就連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去完成這些事情都沒辦法判斷了。例如,朋友考過了某張證照炫耀了一下,或是指責同樣領域專精的你沒有證照,於是萌生了自己也必須要有這張證照不然好像低人一等的念頭,急著投入了時間跟金錢,卻忽視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張證照,又或是當前的狀況是否適合去考取這張照。
這樣的衝擊與緊張感,讓人戴上了「窮忙濾鏡」。
所以,當你突如其來的感到了焦慮,「這個必須去做、那個也必須去做」的狀況發生的時候,稍微緩下腳步看看自己是不是受到了什麼衝擊。
  • 不安
比起衝擊,讓人更容易陷入焦慮、忙碌的情緒就是「不安」了。人類所有的情緒的根本,其實都是我們「心」的保護機制,摸到燙的東西知道要收手,「不安」就像是面對「不能確保安全」的保護機制。
比如面工作,擔心成果不如預期、擔心沒辦法在期限內完成、擔心沒能做好的話同儕看待自己的眼光,正因為沒辦法控制未來的事情所以才會感覺到不安,如果又疊加上了「窮忙濾鏡」那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不安之中了。
遇到這樣的狀況,比較好的作法是安慰自己「不會吧,應該不會這樣」「一直擔心也沒辦法,不如先嘗試看看吧」,讓自己提早做好準備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找人商量或是找人幫忙也都是很好的作法,主動去思考狀況就能替那股不安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了。畢竟我們不可能擺脫「未來」引起的不安,那就將注意力放在做好準備吧。

如何不焦慮

了解了焦慮,話題回到「習慣性焦慮」,「習慣性焦慮」的本質就是懷著大量的「如果」所形成的不安感。
「如果趕不上怎麼辦?」「如果我做不好怎麼辦?」「如果被討厭怎麼辦?」
諸如此類這樣的不安讓人的腦袋不停的運段,正因為沒辦法所以才覺得不做點什麼不行呀的心情不斷跟著自己。同時「感覺被逼迫」的受害者意識也會從這股不安中萌生,弄的好像自己是「被迫」做出與「期望」不同的事情。
「我本來想做的更仔細一點的...」「我本來打算每個步驟都確認的!」「我本來可以過著更輕鬆自由的人生的...」
這樣的受害者意識不但會加深焦慮,還會讓狀況變得更糟糕。甚至是影響到人際關係或是又被指責不願意負起責任來等等的惡性循環...是不是身邊總是有像這樣的人?想要排解這樣的焦慮狀態,改變思考的方向會有很大的幫助,從「被逼迫」的感覺改為「是自己想要去做的」,主動承擔起事務的主導權就可以擺脫惡性循環。
「無論如何,先完成手上這份工作吧!」
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務,並且靜下心來好好的完成這件事情吧,並且將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情上。
諷刺的是,許多擁有「習慣性焦慮」的人同時也有著嚴重的「拖延症」或是「完美主義」,無法控制自己只是想而不去做,讓他們的焦慮狀況更嚴重,因為永遠覺得不足而停不下鑽牛角尖的手也讓焦慮更嚴重,了解自己的狀況屬於哪一種也可以針對狀況來做改善。
給拖延症嚴重的人的建議就是,先行動再說,專注在所有煩惱的事情中的其中一件,越早開始行動就可以越早解決他,開始行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你太過疲憊了,累到沒辦法去完成那些事項,千萬不要輕忽休息的重要性喔。 給完美主義者的建議就是,相信自己已經做的足夠好了,放過自己吧,你值得擁有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這些事務與焦慮給綁架。
但無論如何,有意識的拿回自己的人生,做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應該」要做的事情,不過度的在乎別人的想法與看法,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才是擺脫焦慮的不二法門。

逐步的遠離焦慮

我覺得要完全杜絕焦慮是不可能的,正如同書中所說的一樣,所有的情緒都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機制,焦慮提供的緊張感運用得當也是可以增加工作效率的一個工具,但陷入「習慣性焦慮」或是那樣惡性循環之中就十分糟糕了,嚴重的焦慮現象最終也只是走向憂鬱或是其他的心理疾病而已。
身邊不乏有些因為焦慮而陷入憂鬱或是其他病症的朋友,每次看到這樣的狀況心中都千言萬語可一句都說不出口,太多太多都是跟自己過不去,不肯接受不那麼完美的自己,不肯原諒不夠優秀的自己造成的。這樣的風氣在亞洲傳統家庭下更是興盛,就別提朋友們的照顧者,可能到最後都沒能理解這股壓力在這個年代是多麼沈重的負擔,沈重到他們的心無法承受而壞掉了。
跟其他的情緒一樣,跟焦慮共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不安與衝擊越是強烈就越是需要與之抗衡的安心感來平衡,換個想法好好思考都可以幫助釐清思緒,我們真的不用這麼急躁,不需要複製別人或試過於在乎他人的想法。之所以會覺得很困難也是因為正在挑戰新事務,做足準備了就不會這麼害怕了吧。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下的很好,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書中溫柔的話語客觀的論述,每個章節都暖暖的貼上一張安心處方箋,即使因為焦慮的你沒能靜下心好好閱讀書籍內文也幫你節錄好了精華中的精華。
我想,在這焦慮的年代,每個人都值得一句:你已經做的很好了。
對了,記得還要好好休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