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對話篇18~1:這類的話,我聽了就不爽

1.以他的經驗來告訴我要怎麼做。如:「我都怎樣,你也要怎樣」
2.指定、指導我要怎麼做?如:「你要這麼做。」
3.我聽起來是沒知識、沒常識的話(沒現代知識啊!)。
4.看起來「一樣」,所以要怎麼做—請他去看說明書,這個不一樣,他說「毋免」(不用)。我真會抓狂,
5.看起來不OK,你都沒做—你怎麼知道人家沒做呢?
6.只有「有」和「沒有」,沒有中間地帶。
■媽媽時常叫她這裏痛,那裏痛,後來嫂嫂和弟媳有時候會買健康食品給她吃(或看醫生,拿了藥吃),過一陣子我會問:「妳吃了XX後,覺得怎麼樣呢?有沒有比較好?」
她答:「還沒有完全好。」
「妳痛了那麼久,怎麼可能完全好呢?問妳有沒有比較好?如果有好一點的話,就是有效了。」氣死我了。
■媽媽偶而去弄院子裏的地瓜葉,弄完後說腳痛,然後好多天不能去走路,事後我說:「妳如果累了就要休息,不是一次要做完,因為太累了,妳又沒感覺,讓妳腳痛妳才會停止。」
7.沒按照規則來。
■老人家隨意過馬路,說「沒車」。
■紅燈時,左右看看,照樣過馬路。
■在對號車上看到「隨便坐」的人,我會心裏不爽。
8.任憑自然毀壞,什麼都不做。
■有的老人家(大部份的上一代)每天做一樣的事情(吃飯、洗澡、看電視),然後坐在家裏,等著自然老化。或是說哪裏痛,說得生動、仔細或悲苦,不去看醫生;或是看了醫生,不照醫生說的做。
■有位親戚,她的小孩從小學習緩慢,我哥哥的小孩也這樣,我知道一些資源,請她帶小孩去做語言治療(矯正發音,我發現她講話沒人聽得懂,剛好我老二同學的媽媽在做語言治療),做感覺統合運動,去上依照每個孩子的速度學習的實驗學校。
一陣子後,她跟我說:「所有的親戚長輩裏面,只有妳叫我帶她去上課,去治療,大家都說生到這樣的孩子沒用了。」是啊!如果沒有我的話,就任憑孩子挫折滿滿,什麼都不會了。
我說:「雖然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和人家一樣,但也能到八成,如果都沒學的話,就很差了,將來怎麼辦呢?」後來孩子唸了高職的餐飲科,在咖啡館裏工作得很好。
寫到這裏,我想到:
1.資源和知識的問題,不知道有別的可能的人,就放棄,什麼都不動了;沒有吸收新的知識,就從經驗裏找方法。幸運的,我知道,至少可以問人或去查,去確認,而不只是自己的舊經驗和「聽XX說」而已。
2.不管地區或年代的差異:不同的地區做法不同,生活圈不一樣也不同,他們不會想到這個因素。像我媽媽到了美國,還是用台灣經驗來做事,來指導哥嫂,我看了都說不出話來,讓哥嫂他們自己去應付。
3.我是女生,如果年紀或輩份又比較小(加上年資,結婚和有孩子的年資,哈!)的話,就理所當然成為被教導、被指導的對象—這是一般人的習慣和成見啊!還有很愛教人家。我有不被重視的感覺。
註:這些話,不一定都對我說,我聽到人家對別人說時,我也會不爽,真奇怪!
這類的話,我聽了就不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