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出版社:行路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在
不劇透的前提下,本文摘出4個亮點,導讀《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1. 就像怪奇物語
會把這本書與 Netflix 上的《
怪奇物語》聯想在一起的,大概是頭一遭吧!太跳 Tone 啦!
《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故事線有 5 條,採用「
多線敘事」的手法——就像《怪奇物語》一樣——巧妙的今昔穿插,層層堆疊的劇情,卻絲毫不會感到紊亂,我想可能是因為作者先前擔任過
好萊塢編劇的關係,愛聽故事,也愛說故事。
我一直很愛聽故事,而且我感興趣的不只是故事的內容,還有說故事的方式。
大抵交代一下這 5 條故事線(5 位個案),分別是:
- 自戀的好萊塢製片約翰,40 歲,與妻子相處不睦,覺得身邊充滿一群「白痴」。
- 大學教授茉莉,33 歲,因蜜月後確診癌症求助。
- 離婚老婦麗塔,69 歲,宣稱一年後生日要自我了結。
- 年輕女性夏綠蒂,25 歲,有酗酒問題,總是勾搭上錯誤的對象。
- 諮商心理師蘿蕊——也是本書作者——40 多歲,因意外分手而情緒潰堤,朋友建議她「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故尋求另一名心理師溫德爾的協助。
故事均環繞在作者「第一人稱視角」下展開,分鏡與敘事手法,強烈帶給我「觀看影集」的感受,從目錄的編排,「每一集」都置入充滿張力的標題,已見端倪。
2. 戲劇性職業生涯
關於作者的職涯發展,是如何從娛樂產業「半路出家」轉到醫療產業去的?書中鉅細彌遺地交代。
雖然我才是該牽起她的手的人,雖然她才是截肢又大範圍感染的人,可是是她在安撫我。雖然這能為《急診室的春天》帶出一條很棒的故事線,但一剎那間,我知道我不會做這份工作多久了。
在台灣,這種「轉職」真是難以想像。
美國是「後醫制」,讀完大學以後,才能考醫學系。
3. 譯者是鄉民吧
除了作者本身文筆幽默——時而「神來一筆」蹦出驚喜——這個因素,本書的翻譯無疑是大加分,讀起來相當「滑順」,完全不會有「澀澀的」阻礙感。
不禁令人懷疑,譯者是不是常駐於
批踢踢 的「
鄉民」?各種網路流行語連發,我有印象的有:
鍵盤柯南、科科、阿雜、爆雷、登愣、潮、啊不就好棒棒⋯⋯。
這些用語用在自嘲或內心獨白居多,和作者第一人稱視角、生動活潑的筆觸,融合地恰到好處,相得益彰。
4. 自然流瀉的沙金
對於喜歡追求知識點的讀者(包括我)而言,這本書的「含金量」仍足以讓我這個「淘金客」滿載而歸。
光看作者的身份切換就十分有趣,以她既是「心理師」又是「病人」的雙重視角,去看待一段諮商歷程是怎麼發展的;以及在「分飾兩角」下,反思諮商過程中,所悟出的不同心聲。
書中適時穿插的心理學知識,或是這一行特有的職人經驗,該在什麼時機帶到,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不刻意造作,也沒有「被灌輸」的感覺,儘管不是這麼「系統性」。
像是在河邊拿篩子舀起,順水流瀉出的沙金,自然寫意。
⋯
例如作者與溫德爾的第一次面晤,對那「不按牌理出牌」的諮商室佈置滿腹狐疑。這裡順勢帶到「正常情況下」諮商室的佈置原則,很有趣。
可是⋯⋯心理師椅不是該在諮商室中間,病人座位不是該靠牆嗎?(我們實習時學到要坐得離門近一點,以便「事態嚴重」時逃生。)
後記:真的要拍影集
不知道透過攝影機——第三人稱視角呈現,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甚是期待。
真的好棒棒!科科!www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坐坐、拍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