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語:征服者篇第三十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贏政問:慧心!你傳的又是什麼道?慧心說:我傳的是儒家思想。贏政說:就是當年舜帶走的第一把金鑰匙嗎?我們這裡已沒有人記得它了。慧心說:儒家思想提倡者愛人?就是仁愛之心,人不仁和禽獸有什麼分別?贏政笑說:慧心啊!我們不是禽獸。慧心說:人沒有仁愛之心,就是禽獸。贏政又笑說:我贏政算不算是一個禽獸呢?慧心說:你是一個聖君。贏政說:謝謝了,慧心。我對你們治珍珠連有興趣了,你能對我說說你們珍珠連嗎?
  慧心說:堯舜禹是中國古代的君主,他們再次在模子國出現了,我們第一代君主叫堯,第二代君主叫舜,第三代君主叫禹,我們手中有一部大書<中國歷史演義>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我們都知道。贏政你認為以這種方式來開國妙不妙,我們開國已有兩百年了。你們開始走現代化了,而我們沒有和你們一樣走現代化,我是來和你們交流?贏政說:那麼慧心,你的角色又是什麼?慧心也笑了,慧心說:我們這次奉命而來,就是為你們傳道,你們接受挑戰嗎?
  贏政笑了,他道:我對你慧心和孔志,有興趣了。贏政說:但是,我和你們珍珠連失去聯絡二十多年了,發生了什麼事,你們在哪裡?慧心說:我們一直存在,我不明白你為什麼找不到我們。他兩又被安排去了黨的中心幹部了,一共有三人要聽他們論道,這四人就是贏政、呂不良、胡亥。呂不良問:慧心!你要對我們說什麼道?是儒家思想嗎?什麼是儒家思想?慧心說:儒家相信人性本善,善心人創造了儒學,這就是儒家思想。
  胡亥說:好!你們儒家可以完全杜絕惡人的存在嗎?恐怕不能是嗎?我黨也不能,但是我黨有足夠的能力征服惡人,你們儒家能嗎?慧心說:我們儒家不能。贏政說: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儒家思想?慧心說:你們的對手是惡人,那麼你們是肯定是好人了?我們儒家特出好人於壞人的區別,你們的科學與藝術已征服各方了,征服不代表誠服。呂不良問:什麼是誠服?慧心說:誠服就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壞人。
  所以儒家他特出好人與壞人的區別,好人與壞人的存在是自古不變的法則,警戒世間人,只有好人才可以感動天下人,才可以治國平天下,讓壞人誠服,不需要征服他們,贏政笑了。贏政問:你們儒家誠服了多少壞人?慧心說:我不知道,儒家給天下人看,治國平天下,愛它著成好人,不愛他者成壞人?我們這一局走對了?贏政又笑了,贏政說:儒家的確走對了。我黨讓壞人知道,你們永遠不是我們的對手,除非你們學我,向我學好。
  你怎樣看?慧心說:你們這一方面也是對得,我們儒家講中庸之道,就是要讓大家互相尊重,這是軟實力,讓人心詳和,為何一定要征服他人。贏政說:我黨征服壞人是硬實力,讓壞人喪志,更明白自己的無能,我黨根本不會欺負任何人,絕對強勢是我們治國之本。慧心說:為何你黨還不能變成善男子、善女子?贏政笑說:這裡不是珍珠連,這裡是模子國,我知道儒家思想就是治人之心向善,也就是你們說的善男子、善女子,我們黨治惡的手段比起你們儒家來的強,你相信嗎?慧心說:我相信了。
  第二天,孔志見到贏政了,贏政問他:你想對我說什麼?孔志回答:我想讓你了解論語,論語說,巧遇孔子,高興。學習與研究他,快樂。沒有知心友也不氣餒,不失為一良人。贏政問:巧遇孔子為什麼會高興?為什麼會快樂?我想知道了。孔志說:學人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和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也不是君子的風度嗎?
  贏政深思,不久他說:他還說了什麼?孔志又說:理所當然的,不知愛者,好作亂。良人致力根本,根本就是不違法,不違法自然生道,道生就安生。贏政說:哪來的良人?哪來的根本?孔志回答:一個人能做到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確喜歡冒犯上司,那是很少有的:不歡冒犯上司,確歡造反作亂的,那是不曾有過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穩固了,人生正途就會隨之展現開來。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就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啊!君子即是良人,根本即是根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1.9K內容數
果瓜成佛記是說果瓜(人名),十歲絕命模子國。模子國是阿彌陀佛攝化的國土,果瓜命終十念阿彌陀佛,第十念之後動了一個念頭,就是要挑戰阿彌陀佛。心生嗔恚而到了極樂世界,果瓜對彌陀說:為何只讓我活到十歲年華?彌陀說:就是要讓你來挑戰我。果瓜開始挑戰阿彌陀佛和成就佛道之路,果瓜最後成了阿彌陀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翠麗有很多話想說,確不能說出來,無根還沒入道。贏政一定會安排女人和他睡,自己要比這些女子快一步,這是阿彌陀佛佈的局。翠麗心一狠,把衣服脫了,他對無根說:無根,我愛你。把無根抱著了,他們擁抱了。他們擁抱之後,翠麗說:你根本逃不過贏政的手心,要改變他你就要有必死的決心,你有嗎?無根問:怎樣改變他?翠
  無根和翠麗很早就知道,模子國和珍珠連是兩種不同的科學模式,他們看到了新世界、汽車、高樓、很多路人。無根天一亮就起來了,翠麗跟著他去到一間茶樓。翠麗喝道:拿幾個包子來,沖一壺好茶來。有一客官問:兩位來自哪裡?無根說:我來自珍珠連。這客官說:聽說今天珍珠連大道理連篇,小哥有什麼法說。無根說:不談利益
  孔志對他姐姐心語說:我都聽說了,你發願要救翠麗,我想天聽最後一定會選你,你是真命天女。心語說:我是真心盼他們修成正果,不是為了自己。天聽的母親對他說:兒!我不左右你了,你想和誰在一起就在一起。天聽對母親說:母親,我不知應該和誰在一起。天聽的母親對他說:兒!他們兩個人,你希望誰見佛?你是不是不希望
  小沙彌說:你們為什麽想見佛?你不想活了嗎?翠麗說:活得太苦了,活得太累了,我想逃出自己,我心已無主了。小沙彌說:佛不見你了。佛說;翠麗,請正面一點,不要逃避,真我做主。小沙彌在床上暗想:這些情情愛愛的三角戀關係,終讓人活不自如,誰能忍心做絕斷?幸好當年我做人時,自己移動星曜,把空亡之神移動到我夫
  翠麗大聲說:我不答應,我為什麽要嫁給你。你連公主也不要,要我這個妓女,你是不是有問題?翠麗一怒之下,離家了。翠麗跑到湖邊,他看見了心語,心語對他說:翠麗?我是心語公主。我找你有事?天聽從菩薩那邊得知你剩下半年的壽命,所以想娶你為妻,能讓你得到幸福,他是愛你的。翠麗從天聽那邊得之自己只有半年壽命,
  愚智法師說:天聽!時代不一樣了,但是我還是勸你,觀世音成就了如此功德,能夠以各種身形遊歷各個國土,救渡那些眾生,所以,你應當一心一意地相信他的存在。觀世音菩薩能在眾生遇到恐怖與危急、災難之時,把無畏佈施給眾生,所以,這個娑婆世界都稱觀世音菩薩為無畏佈施者。愚智法師對天聽說:世尊當年說,假如有人,
  翠麗有很多話想說,確不能說出來,無根還沒入道。贏政一定會安排女人和他睡,自己要比這些女子快一步,這是阿彌陀佛佈的局。翠麗心一狠,把衣服脫了,他對無根說:無根,我愛你。把無根抱著了,他們擁抱了。他們擁抱之後,翠麗說:你根本逃不過贏政的手心,要改變他你就要有必死的決心,你有嗎?無根問:怎樣改變他?翠
  無根和翠麗很早就知道,模子國和珍珠連是兩種不同的科學模式,他們看到了新世界、汽車、高樓、很多路人。無根天一亮就起來了,翠麗跟著他去到一間茶樓。翠麗喝道:拿幾個包子來,沖一壺好茶來。有一客官問:兩位來自哪裡?無根說:我來自珍珠連。這客官說:聽說今天珍珠連大道理連篇,小哥有什麼法說。無根說:不談利益
  孔志對他姐姐心語說:我都聽說了,你發願要救翠麗,我想天聽最後一定會選你,你是真命天女。心語說:我是真心盼他們修成正果,不是為了自己。天聽的母親對他說:兒!我不左右你了,你想和誰在一起就在一起。天聽對母親說:母親,我不知應該和誰在一起。天聽的母親對他說:兒!他們兩個人,你希望誰見佛?你是不是不希望
  小沙彌說:你們為什麽想見佛?你不想活了嗎?翠麗說:活得太苦了,活得太累了,我想逃出自己,我心已無主了。小沙彌說:佛不見你了。佛說;翠麗,請正面一點,不要逃避,真我做主。小沙彌在床上暗想:這些情情愛愛的三角戀關係,終讓人活不自如,誰能忍心做絕斷?幸好當年我做人時,自己移動星曜,把空亡之神移動到我夫
  翠麗大聲說:我不答應,我為什麽要嫁給你。你連公主也不要,要我這個妓女,你是不是有問題?翠麗一怒之下,離家了。翠麗跑到湖邊,他看見了心語,心語對他說:翠麗?我是心語公主。我找你有事?天聽從菩薩那邊得知你剩下半年的壽命,所以想娶你為妻,能讓你得到幸福,他是愛你的。翠麗從天聽那邊得之自己只有半年壽命,
  愚智法師說:天聽!時代不一樣了,但是我還是勸你,觀世音成就了如此功德,能夠以各種身形遊歷各個國土,救渡那些眾生,所以,你應當一心一意地相信他的存在。觀世音菩薩能在眾生遇到恐怖與危急、災難之時,把無畏佈施給眾生,所以,這個娑婆世界都稱觀世音菩薩為無畏佈施者。愚智法師對天聽說:世尊當年說,假如有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諸子百家的儒家,一直是中國人的思想主流,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字,《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進一步解釋:「仁者愛人。」易言之,儒家講仁愛,且「仁」字由人、二合體而成,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調所謂的生活倫理。 仁字何其重要,偏偏道家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諸子百家的儒家,一直是中國人的思想主流,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字,《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進一步解釋:「仁者愛人。」易言之,儒家講仁愛,且「仁」字由人、二合體而成,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調所謂的生活倫理。 仁字何其重要,偏偏道家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