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當下,台灣漢人到底是原漢混血兒居多,還是由多數閩粵移民後代、少數漢化原住民後裔,以及為數成謎的原漢混血兒構成?其實真相仍在五里迷霧之中,因為過往教科書與眾多台灣歷史相關書籍,在論及明清時代古中國人移民台灣的時候,作者只有陳述,沒有告訴讀者「唐山過台灣」的種種說法是根據誰的史學研究,也沒有展現自己的推論。
雖然陸續出現埔農、沈建德、湯錦台……在自己書裡,說出與主流不同認知的言論,不過除了湯顯台,多數論者的政治意圖太過明顯,不加遮掩,而且把族群認同問題泛道德化──「─個人要不要認同自己是平埔族」成為是非對錯的問題──讓我想敬而遠之。
可嘆的是,就算我想敬而遠之,仍有一個疑問纏著我不放,而且對於這個疑問,力主「台灣漢人是由大多數閩粵移民後代構成」的論者,也沒有提出令我信服的說法,那就是:明清時期,大批閩粵人移民來台,不論合法移居還是非法偷渡,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的州府縣,為什麼沒有出現長年且大規模的經濟蕭條?
雍正、乾隆在位期間,朝廷不止一次開放民眾申請來台,而申請來台的人大多老死台灣或黑水溝,很少返回故鄉;他們其實不像明代萬曆、天啟年間多數前往南洋各地及台灣島的閩粵人,後者會將打工、經商掙來的錢拿回故鄉,能回去就回去,即使像李旦、顏思齊、鄭芝龍那樣在海外置產、娶妻生子,如果現實條件容許,他們仍會帶著外國妻、混血兒女回鄉探親,至少冒著被官員逮捕的風險,隻身回鄉。
既然有那麼多青壯年偷渡、合法移居台灣,又有一些人溜去南洋各地,一去不回,那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州府縣境內,必然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除了招募其他地區的無業遊民,來解決當地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根本不可能仰賴本地人在短時間內生出大量嬰兒去填補人口流失所造成的空缺,古時嬰幼兒夭折率高,而且生育的主力不巧正是那些想偷渡、合法移居台灣的青壯年族群。期望40歲以上的中年人生兒育女,達到人口增長的效果極為有限,快要拋荒的田園、乏人問津的其他工作,官府、地主、店家若要招募其他地區的無業遊民來做,錢從哪裡來?而外地人與當地人的相處問題,是古今中外的燙手山芋!
走筆至此,我想說的是:眾多青壯年人前去台灣、南洋各地,而且多半一去不回,由此衍生的問題,對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州府縣官民而言,不但難以解決,有些甚至近乎無解,照理來說,當地官民對「唐山過台灣」這個現象是不會坐視不理!除非是那些靠走私活動或收受走私集團賄款賺錢的人,他們當然樂的眉開眼笑。當地官民也不會樂見本該由自家青壯年人做的農務與其他工作,由婦女、兒童、中老年人、外地人來做。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州府縣官員更不會想見到上司或是皇帝黑著一張臉,質問他們說:當地的稅收、民風、產業……怎麼出了一堆問題?為什麼會有一堆你們管的老百姓跑到台灣島鬧事,而且還三不五時地鬧?為什麼當地經濟蕭條,百業待興?──當然,如果「唐山過台灣」的現象被誇大,移民來台的人數被高估,實際人數不多,甚至很少,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州府縣確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官民也不會那麼在意。
目前為止,我還沒見過一本中國史、台灣史的論者,在談台灣移民時,稍微觸及上述的現象。從他們書裡,我得到的知識是這樣的:滿清政權還沒穩固統治過往明帝國領土的時候,竟然有能力對江、浙、福、廣沿海民眾下達遷界令;成功遣回大批明鄭時期移居台灣的古中國人;滿清透過古來的保甲制度、文字獄,以及沿襲前代的嚴刑峻法成功統治眾多臣民,上百年……,但閩粵移民前去台灣、南洋各地,對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的州府縣造成的影響,沒什麼人在談,連沈建德、埔農……也沒拿這點來証明「唐山過台灣」的眾多說法言過其實、誇大虛妄。
當時那些地方的青壯年人口流失程度,必定與來台人數呈現正相關,想要精確了解當時閩粵移民來台的人口實況,檢視眾多當地人編著的族譜,以及當時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州府縣的相關檔案,還有個別官員回報給朝廷的相關文書,是不可省略的步驟。遺憾的是,我見到的課本、台灣史,目前還沒有一本告訴讀者,我們主流的「唐山過台灣」說法之所以成立,是出於哪一位學者或哪一學派的觀點,或是根據中、台兩地的相關檔案交叉對照、檢驗得來的結論。沒有,一切不証自明似的!
能夠成功強制眾多沿海居民內遷30里,又能順利遣返成千上萬明鄭官兵及其家眷,不但讓他們從台灣島回到內地,而且成功安頓不出亂子;沿用古來的保甲連坐制度,施展高明的統治技術,而且還出了至少三位以精明能幹著稱的皇帝……我真難想像這樣的滿清政權,竟然能讓有幾十萬甚至近百萬人在不到二、三百年的時間來台,而且大多是以「偷渡」的方式來台!人數竟比滿清朝廷開放移民合法接眷、廢止渡台禁令這兩個時期還多!讀者,您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