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0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進入國中前的心理建設(3)

為何受相同的教育,不同出身的家庭看法會不同,連帶讓能力幾乎相同的孩子,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基本上,這受限於經驗,好聽的叫做眼界,全部都是累積來的,看書跟實際認識該行業的人,狀況會不一樣。

3、人際關係網絡

筆者個人經驗,加上諸位教育界的學長姐不吝傳授,其實要整理出「台灣」的教育,到底怎麼回事,並不困難。
  1. 決定小孩成績表現的最大關鍵因素,是父母親的學歷。
  2. 錢很重要,但沒想像的那麼重要。
  3. 父母花時間陪伴比送名校名師更好,前提是要符合1。
  4. 小孩的未來發展,跟學歷沒有太大的關係,跟階級複製比較有關。
說白了,聯考協助階級翻身,根本沒這回事。那是我們用最簡單的三等階級分類法,才會感覺「中產階級 – 工人階級」流動很大,之所以有「上層階級」很容易進去的錯覺,來自兩個狀況。

聯考協助階級翻身為何是錯覺?
第一個狀況,是台灣沒有累積足夠資本的上層,如果日治時代開始累積的富商、仕紳沒有在國民黨來台後清理掉,那倒還有可能。從中國來台的國民黨軍隊以及逃難者,絕大多數人都是丟棄財物逃難,只剩下少數知識分子。但是,隨軍來台的知識分子,又大多數不是技術專家,所以根本沒有辦法在戰後,迅速累積出強大的資本。
說穿了就是,除了蔣家人可以算名副其實的上層,其他上層的資本都累積的不夠豐厚。幾個大資本家看似有錢,但第二代的知識累積不夠,文化資本欠缺,第三代才開始具備這些能力。正所謂「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台灣的上層階級要到差不多西元2000年後,政治力正好又開始無法光明正大介入產業,這些第三第四代人才能勉強符合傳統的上層定義。
第二個狀況,是經歷國共內戰的逃難,以及二戰後台灣228到白色恐怖的清算,考試任官制度一直都沒有很公平,特考到了90年代才廢除,民主社會中意義上的上層,是要透過厚實的基層實力去培養。白話點的說法是,整個家族在經濟上要有產業,成員又有人進入官僚與學術體系,同時資產、價值體系,養得起夠多的基層支持者。這也差不多是要到西元2000年後才夠格說,台灣的上層階級有建立起來。
在此之前,上層階級的對象,都是你說了算,你討厭誰就說他是上層。但真正的上層階級,會因為一次選舉失敗就沒落,一次生意虧本就破產?我們大部分說的上層,其實都只算是中產階級。進入工業時代,跨入資訊社會,今天用傳統的分類法很不適合,但在教育界太過習慣過去的說法,導致家長也以為「上層階級」就是有錢人,這嚴重錯誤。
筆者想告訴各位的是,階級翻身在過去之所以容易,最大的重點在兩個。第一個就是房地產的取得,台灣經濟起飛時,藍領階級光靠正常收入,要累積自己的恆產,並不少見,有些傳統定義上的藍領階級,靠自己開家小店,數十年後擁有數棟房產的人不少。但我們依然不會認為他們算是中產上層階級,也不會認為是中產下層,主要原因在於其社會跟文化資本的累積不夠多。
第二個,就是國民黨來台後除了清理掉上層,也把既有中產階級幾乎打掉,簡稱大家都很窮,不要比爛。一個社會尚未出現明顯的金字塔結構下,想要往上爬的機會跟誘因都很大,今天台灣已經進入富裕國家,相對來說就是機會變少,所以感覺好像翻身困難。但你真的說生活困苦,有哪個在電腦前打字的人,生活會比五十年前的人苦?

階級與教育的關係
為何這邊要提到階級?因為教育目的雖非促進階級流動,但良好的教育制度,其產物就是正面的階級流動。正面的流動,指的是憑藉自己努力,獲取應有的財富地位,負面指的是打砸搶騙來獲取財物、名聲。
那為何說「上層階級」不等於有錢人?你覺得筆者的講法很怪?請問讀者,最原始的三層階級,是貴族時代留下的,有產、中產、勞工,掌握生產工具的地主、工廠主是有產,有專業技能被雇傭、領薪水的稱中產,沒有固定資產只能透過勞動賺錢的是勞工,你真的覺得這分類可以套用?專業領域早就分類不知道到哪去了,台灣要分要有自己的分類法,不能恣意而為。
扯遠了。
用三層絕對不正確,資訊社會至少要分五層,七層或許也還可以。為了方便讀者理解筆者這篇想要表達的,就只分為五層,分別是上、中上、中下、下、下下。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