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書評(四)|逃避者:沒有期待不會沒有受傷害,你只是讓自己忽略傷害

首篇
第二篇
第三篇

受難者分為兩種常見的類型:
(1) 逃避親密者
(2) 性成癮症者
逃避者愛的表現方式,是最不像愛的,他們利用忙碌或是跟愛很像的性來躲避伴侶愛的需求,他們渴望愛,但他們更害怕受傷。
從外人看來他們是一群很正常的人,正常與人社交、正常地工作,但他們卻在每個時刻都很難體會到與這世界的連結,淡淡的寂寞感在每個時刻都讓他們無法樂在其中。
看似最正常,卻也最讓人心疼。

一、逃避親密者性成癮者的特徵

(1)逃避親密者
他們進入關係後,很害怕給予承諾,對於伴侶的要求親密,總是推託工作太忙,他們嘴上說著愛,卻總是難以跨出那一步。
「我們都喊著不要愛,但只要遇到對眼的那個人,又會不顧一切的再次沉淪。」
他們是群習慣孤獨的人,但從來沒有準備好學會孤獨。
疏離的態度,迎來伴侶的責難,他們嘴上說著愛情使人成為廢物,他們更注重自我成長,把生活塞滿學習、工作和兼職。
但面對自己的情感,他們用超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笑笑地說:「沒事啦,我男子漢欸」,他們面對工作的表情,總是看不出很大的情緒起伏,但心頭的寂寞和憂鬱卻不斷塞滿,讓他們越來越感受不到自己。
好像什麼事情都很好,但我知道我很不好,但我說不出來怎麼了。

(2)性成癮者
因為感受不到愛,性成癮者面對「愛無能」的方式就是用性來取代,性是一種強烈的刺激,水乳交融的感覺,讓人有種愛情的錯覺。
書中故事的志傑說:「我只有做愛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別人愛我」,他為了找人被愛,所以做愛,向朋友炫耀著戰績,但他沒說的是他內心的空虛以及無止盡的煩躁。
他曾向前女友訴說他的敏感,但被嘲笑之後,他就決定在交友軟體約炮來尋愛。
性成癮的逃避者常常被掛上「渣男」的稱號,他們或許也以自己的經歷為傲,但這樣的鬼打牆的狀態,卻也讓他們離自己真正想要的關係逐漸越遠。

二、心理分析:情緒窒息的童年

逃避親密者從小可能處於高情緒的狀態,無論是家庭父母高能量的爭吵或是自己的高敏感情緒,他們恐懼別人的情緒,深怕扛下過多的情緒在他們身上,害怕自己變成別人的一部份,有些孩子會像拯救者扛起父母的情緒,一同受苦,但過多的情緒承擔,他們必須抽離出自己的情緒,才能繼續生活。
另外,逃避親密者也可能是因為關係創傷而造成的,那是反覆被拋棄所形成的關係創傷,因為每一次揭露自己,卻不被好好對待,反覆如此後,創傷在心底逐漸加深,看似超理性,甚至是憤怒的情緒,其實都是掩蓋著恐懼,恐懼真正的自己不值的被愛。
尤其深切地愛過一個人,相處過長久的時間,又或者換了好幾個對象都是類似的災難性的結局,那肯定會開始自我懷疑,逐漸變的自卑;也開始對愛情失去信任感,變得小心翼翼。對自己責難、也對這人性的不信任。
這種應對創傷的模式,可能歸咎於原生家庭、伴侶關係、霸凌或是性侵等等。
你是真的太挑,還是不敢進入一段感情?
逃避者很難向外承認,自己其實對人際關係有很大的障礙,他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所以,他們就會努力「自我成長」,但遇到人際關係就會被打回原狀。
他們的焦慮深入潛意識層,理性掌管的意識層是很難觸及到的,也讓他們無法真正的「完整」,他們與自己的關係也很遠,有時候像和內在隔著一道玻璃牆,能看到悲傷或憤怒,但就是無法真正的感受到。
很多人常常感到生氣、煩躁、悶悶的,這些感受從小就有,當時不曉得如何處理,只能轉移注意力,讓自己開心好像就沒事了。但長大過程中需要表達這些負面情緒時,卻沒有人能夠接受自己,也就逐漸閉嘴了。
這個煩躁可能會轉移到工作上用成就感來掩蓋、影集的娛樂或是用性發洩在性對象身上。
逃避者缺乏的是愛、是接納、是理解,不論用其他的正面感受,他們都無法真正的享受。
書中提到我很有感的一段話:「在傳統社會上,男性通常不被允許表達情緒需求,因為會被認為是脆弱的、陰柔、沒擔當的,可能會遭來責備,或曾經嚴重挨打。所以當他有心理需求,也許是沒有被重視、受傷了不敢說、承擔高壓又沒有宣洩的管道,這份心理需求就容易轉移到強烈的外在行為來處理,最極端就是性與暴力」
在父母過度保護及過度索求的家庭,孩子為了抗拒自己被情感淹沒,他們就會把理性與感性分開,不想再被痛苦活活拖下去。

三、高敏感者的逃避者

回顧自己的狀況,介於拯救者與逃避者的我,看著書本的敘述,我也一點一滴回探到自己過去的傷口,每一個被忽略都是傷口,都值得我們好好地為自己療傷。
高敏感者的孩子在威權的教育體制成長的過程,我們的情感十分豐富,但同時也很容易被扼殺。
逃避者看似很理性,但其實是這三種類型中,創傷最不易被看見,不論快樂和悲傷,他們都逐漸無法感受到自己。
我自己深有體悟,在關係創傷後,我還會苦笑還懂得自嘲,但我早已什麼都感覺不到了,天空一片灰暗,我的求生意志也是。
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去熱愛了,我連哭都哭不出來,其實我是非常絕望的,想找人求救,但我心中卻沒有一個我覺得可以幫我的朋友。
「沒有期待,沒有受傷害」,但就如書中所說:「你只是在忽略傷口」,我們必須明白自己在躲什麼。
我們需要的是溫柔地走入我們的潛意識層,找到那個受傷的孩子,好好地擁抱他。
在社會中,大眾在關係中太缺乏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分析關係,太多的道理和道德,我們應該如何如何,我們都是盲目地,我們都看不到人心中的傷口,也包含自己的。
想要得到幸福的我們,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絕對值的。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專欄【愛情療聊】,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若有情感諮詢需求,請填表單【情感諮詢】。感謝你的支持,願你在關係裡更愛自己。昆陽
昆陽 Peace 2021.5.1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