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書評(四)|逃避者:沒有期待不會沒有受傷害,你只是讓自己忽略傷害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首篇
第二篇
第三篇

受難者分為兩種常見的類型:
(1) 逃避親密者
(2) 性成癮症者
逃避者愛的表現方式,是最不像愛的,他們利用忙碌或是跟愛很像的性來躲避伴侶愛的需求,他們渴望愛,但他們更害怕受傷。
從外人看來他們是一群很正常的人,正常與人社交、正常地工作,但他們卻在每個時刻都很難體會到與這世界的連結,淡淡的寂寞感在每個時刻都讓他們無法樂在其中。
看似最正常,卻也最讓人心疼。

一、逃避親密者性成癮者的特徵

(1)逃避親密者

他們進入關係後,很害怕給予承諾,對於伴侶的要求親密,總是推託工作太忙,他們嘴上說著愛,卻總是難以跨出那一步。
「我們都喊著不要愛,但只要遇到對眼的那個人,又會不顧一切的再次沉淪。」
他們是群習慣孤獨的人,但從來沒有準備好學會孤獨。
疏離的態度,迎來伴侶的責難,他們嘴上說著愛情使人成為廢物,他們更注重自我成長,把生活塞滿學習、工作和兼職。
但面對自己的情感,他們用超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笑笑地說:「沒事啦,我男子漢欸」,他們面對工作的表情,總是看不出很大的情緒起伏,但心頭的寂寞和憂鬱卻不斷塞滿,讓他們越來越感受不到自己。
好像什麼事情都很好,但我知道我很不好,但我說不出來怎麼了。

(2)性成癮者

因為感受不到愛,性成癮者面對「愛無能」的方式就是用性來取代,性是一種強烈的刺激,水乳交融的感覺,讓人有種愛情的錯覺。
書中故事的志傑說:「我只有做愛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別人愛我」,他為了找人被愛,所以做愛,向朋友炫耀著戰績,但他沒說的是他內心的空虛以及無止盡的煩躁。
他曾向前女友訴說他的敏感,但被嘲笑之後,他就決定在交友軟體約炮來尋愛。
性成癮的逃避者常常被掛上「渣男」的稱號,他們或許也以自己的經歷為傲,但這樣的鬼打牆的狀態,卻也讓他們離自己真正想要的關係逐漸越遠。

二、心理分析:情緒窒息的童年

逃避親密者從小可能處於高情緒的狀態,無論是家庭父母高能量的爭吵或是自己的高敏感情緒,他們恐懼別人的情緒,深怕扛下過多的情緒在他們身上,害怕自己變成別人的一部份,有些孩子會像拯救者扛起父母的情緒,一同受苦,但過多的情緒承擔,他們必須抽離出自己的情緒,才能繼續生活。
另外,逃避親密者也可能是因為關係創傷而造成的,那是反覆被拋棄所形成的關係創傷,因為每一次揭露自己,卻不被好好對待,反覆如此後,創傷在心底逐漸加深,看似超理性,甚至是憤怒的情緒,其實都是掩蓋著恐懼,恐懼真正的自己不值的被愛。
尤其深切地愛過一個人,相處過長久的時間,又或者換了好幾個對象都是類似的災難性的結局,那肯定會開始自我懷疑,逐漸變的自卑;也開始對愛情失去信任感,變得小心翼翼。對自己責難、也對這人性的不信任。
這種應對創傷的模式,可能歸咎於原生家庭、伴侶關係、霸凌或是性侵等等。
你是真的太挑,還是不敢進入一段感情?
逃避者很難向外承認,自己其實對人際關係有很大的障礙,他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所以,他們就會努力「自我成長」,但遇到人際關係就會被打回原狀。
他們的焦慮深入潛意識層,理性掌管的意識層是很難觸及到的,也讓他們無法真正的「完整」,他們與自己的關係也很遠,有時候像和內在隔著一道玻璃牆,能看到悲傷或憤怒,但就是無法真正的感受到。
很多人常常感到生氣、煩躁、悶悶的,這些感受從小就有,當時不曉得如何處理,只能轉移注意力,讓自己開心好像就沒事了。但長大過程中需要表達這些負面情緒時,卻沒有人能夠接受自己,也就逐漸閉嘴了。
這個煩躁可能會轉移到工作上用成就感來掩蓋、影集的娛樂或是用性發洩在性對象身上。
逃避者缺乏的是愛、是接納、是理解,不論用其他的正面感受,他們都無法真正的享受。
書中提到我很有感的一段話:「在傳統社會上,男性通常不被允許表達情緒需求,因為會被認為是脆弱的、陰柔、沒擔當的,可能會遭來責備,或曾經嚴重挨打。所以當他有心理需求,也許是沒有被重視、受傷了不敢說、承擔高壓又沒有宣洩的管道,這份心理需求就容易轉移到強烈的外在行為來處理,最極端就是性與暴力」
在父母過度保護及過度索求的家庭,孩子為了抗拒自己被情感淹沒,他們就會把理性與感性分開,不想再被痛苦活活拖下去。

三、高敏感者的逃避者

回顧自己的狀況,介於拯救者與逃避者的我,看著書本的敘述,我也一點一滴回探到自己過去的傷口,每一個被忽略都是傷口,都值得我們好好地為自己療傷。
高敏感者的孩子在威權的教育體制成長的過程,我們的情感十分豐富,但同時也很容易被扼殺。
逃避者看似很理性,但其實是這三種類型中,創傷最不易被看見,不論快樂和悲傷,他們都逐漸無法感受到自己。
我自己深有體悟,在關係創傷後,我還會苦笑還懂得自嘲,但我早已什麼都感覺不到了,天空一片灰暗,我的求生意志也是。
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去熱愛了,我連哭都哭不出來,其實我是非常絕望的,想找人求救,但我心中卻沒有一個我覺得可以幫我的朋友。
「沒有期待,沒有受傷害」,但就如書中所說:「你只是在忽略傷口」,我們必須明白自己在躲什麼。
我們需要的是溫柔地走入我們的潛意識層,找到那個受傷的孩子,好好地擁抱他。
在社會中,大眾在關係中太缺乏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分析關係,太多的道理和道德,我們應該如何如何,我們都是盲目地,我們都看不到人心中的傷口,也包含自己的。
想要得到幸福的我們,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絕對值的。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專欄【愛情療聊】,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若有情感諮詢需求,請填表單【情感諮詢】。感謝你的支持,願你在關係裡更愛自己。昆陽
昆陽 Peace 2021.5.1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熱戀期一切都很美好,但受難者的需求是個無底洞就算是過度努力的拯救者也會被榨乾,一旦受難者的安全感需求沒有被接住,受難者就會黑化,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情緒化的他們,其實是很難理性思考事情的真相如何,腦中只添滿了他們自己對事情的負面解讀,並且深深地相信:「都是因為我不夠好」
他們對愛情的信念,就是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用自以為是的付出,以量化的付出來換取回饋,這樣的愛情價值觀常常出許多影視作品或愛情小說裡頭,所謂的「追求」套路也製造了許多拯救者。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的自己才有價值」
你是否常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無法確定這樣的關係是不是自己要的,但又無法下定決心離開。 這不是本讚頌愛情美好的書,相反的,他帶領我們,打破幻想。不論你的愛情經驗如何,愛情沒有對錯的,但我們也常常因為不了解自己、誤解他人,而造成彼此的傷害,也真實的造成許多悲劇,這些傷害都是真實的。
嬰幼兒童年最大的需求就是歸屬感及安全感,照顧者能否好好的給予關注及生理需求解決是很重要的。 「想撒嬌時就可以放心撒嬌,能讓幼兒建立歸屬感、獲得心理上的安定。」 撒嬌欲沒有被滿足,仍舊會存在於你的潛意識裡頭,影響著你的行為,這樣亟欲被看到、被認同的欲求會不斷的變形成不同的樣貌,變成你人生不同的課題。
熱戀期一切都很美好,但受難者的需求是個無底洞就算是過度努力的拯救者也會被榨乾,一旦受難者的安全感需求沒有被接住,受難者就會黑化,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情緒化的他們,其實是很難理性思考事情的真相如何,腦中只添滿了他們自己對事情的負面解讀,並且深深地相信:「都是因為我不夠好」
他們對愛情的信念,就是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用自以為是的付出,以量化的付出來換取回饋,這樣的愛情價值觀常常出許多影視作品或愛情小說裡頭,所謂的「追求」套路也製造了許多拯救者。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的自己才有價值」
你是否常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無法確定這樣的關係是不是自己要的,但又無法下定決心離開。 這不是本讚頌愛情美好的書,相反的,他帶領我們,打破幻想。不論你的愛情經驗如何,愛情沒有對錯的,但我們也常常因為不了解自己、誤解他人,而造成彼此的傷害,也真實的造成許多悲劇,這些傷害都是真實的。
嬰幼兒童年最大的需求就是歸屬感及安全感,照顧者能否好好的給予關注及生理需求解決是很重要的。 「想撒嬌時就可以放心撒嬌,能讓幼兒建立歸屬感、獲得心理上的安定。」 撒嬌欲沒有被滿足,仍舊會存在於你的潛意識裡頭,影響著你的行為,這樣亟欲被看到、被認同的欲求會不斷的變形成不同的樣貌,變成你人生不同的課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愛人或被愛,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在心靈上來說,只有本質,沒有方向。   我舉一個例子,可能跟本篇原文所說的不是很相似,也跟我上一段寫的意思不一樣。我看到有的女人,自己很辛苦,很累,經濟也不寬裕,卻不斷去「做好事」,當好人,幫助別人,照顧別人,我看到的是:她沒有「被愛」,既然要不到愛,就拚命去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廢墟自我」   「我們可以說,走進愛情,也是作為逃離自己的方式之一。人們從廢墟自我的荒土,逃向完善自我的樂土("Wreckego"→"Completego")。」   這系列中提到的「廢墟自我」真有意思,我要來好好想想。   ▓突然不愛了   「了解到愛與恨總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中交
Thumbnail
這篇散文講述了在經歷了一段痛苦的失戀後,如何通過自我療癒和成長,最終走出陰霾的故事。描述了失戀的痛苦和煎熬,以及在療癒過程中逐漸找回自我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觀察到不少單身男女,他們身上總有著固執與難以溝通的倔強... 也有很重的自我保護與怕吃虧的反擊性格,而且如此執著性格,沒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對這類型的人來說,好好的廣結善緣更是不太容易... 也許這種不服輸的個性,在職場上順風順水,但在情感上卻是極度匱乏... 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要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首先謝謝大家關心我的情事。 雙偏同、近無性戀、迴避性依戀人格、付出型人格以上四點,我覺得剛好集結了對自己甚至對他人最不適合的戀愛條件,先前也提到自己沒有想要和需要婚生,總之戀愛這方面我是直接斷開放棄了。 我很容易對人產生好感,僅止於好感,很怕對方因此喜歡我,尤其是男性朋友,我也為了跟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愛人或被愛,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在心靈上來說,只有本質,沒有方向。   我舉一個例子,可能跟本篇原文所說的不是很相似,也跟我上一段寫的意思不一樣。我看到有的女人,自己很辛苦,很累,經濟也不寬裕,卻不斷去「做好事」,當好人,幫助別人,照顧別人,我看到的是:她沒有「被愛」,既然要不到愛,就拚命去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廢墟自我」   「我們可以說,走進愛情,也是作為逃離自己的方式之一。人們從廢墟自我的荒土,逃向完善自我的樂土("Wreckego"→"Completego")。」   這系列中提到的「廢墟自我」真有意思,我要來好好想想。   ▓突然不愛了   「了解到愛與恨總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中交
Thumbnail
這篇散文講述了在經歷了一段痛苦的失戀後,如何通過自我療癒和成長,最終走出陰霾的故事。描述了失戀的痛苦和煎熬,以及在療癒過程中逐漸找回自我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觀察到不少單身男女,他們身上總有著固執與難以溝通的倔強... 也有很重的自我保護與怕吃虧的反擊性格,而且如此執著性格,沒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對這類型的人來說,好好的廣結善緣更是不太容易... 也許這種不服輸的個性,在職場上順風順水,但在情感上卻是極度匱乏... 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要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首先謝謝大家關心我的情事。 雙偏同、近無性戀、迴避性依戀人格、付出型人格以上四點,我覺得剛好集結了對自己甚至對他人最不適合的戀愛條件,先前也提到自己沒有想要和需要婚生,總之戀愛這方面我是直接斷開放棄了。 我很容易對人產生好感,僅止於好感,很怕對方因此喜歡我,尤其是男性朋友,我也為了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