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凝視死亡 :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今年看了很多中老年的書,特別上週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人生跑馬燈走一波之後,就更覺得今年生日應該來想想遺書,雖然好像離生日還有很久,但有時就是這種很久的感覺中,一晃眼就到年底。
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邏輯是這樣學的,通常其實也不太有人否認這件事:人都會死。即使是耶穌,那也是死過了又復活的。書中談到的那些面對衰老和疾病的死亡進程,不知為何即使在大家都知道人都會死的狀況下,依舊是個禁忌。
然而,面對死亡,所有的抉擇都是困難的。我們似乎不都知道死是怎麼回事,以及所有關於死後的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的五階段,看理論是一回事,到最後能夠保持理性似乎是另外一回事。身為醫護人員,可能看盡生命末期的醫療如何延長壽命也延長痛苦,但自己面對這樣的生死交關的抉擇,依舊可能選擇拖一天是一天。
衰老以至於死亡逐漸逼近,恐怖的有些時候並不是死亡,而是失能。多數自主習慣的人在衰老至死前,可能都在安養院經歷一段以安全及延長性命為主要目標的生活。但這些因為衰老而逐漸生理功能不佳而漸失自主性,經常帶來比生理功能欠缺更大的痛苦。生活不能自理的痛苦經常伴隨著巨大的心理衝擊,並且這個漣漪也會累積成大浪,席捲身邊所有的照顧者。為了不滅頂,最有效率的維生也經常帶來漫長且難以逃脫的痛苦。
書中諸多關於養老機構的演進,展演了對於衰老這件事,整個社會有多沒準備。不管是在資源分配上、管制上甚至是整體醫療人員上,好似這並不是個問題一般,持續的投入大量的資源在預後不佳的醫療上,卻無視與死亡逼近共存的選項。管制所有可能的變動,把人塞進規定的生活經常成了假借照護之名,卻使得人彷彿只剩維持呼吸,讓失能的痛苦來得比死亡還快、還久。
緊接而來的各樣為了衰老需求而進行的改善,都指出了自主的重要,而這個自主延伸之後,就成了為自己生命最後階段做決定。在此時,生命脆弱且危險,但緩和醫療甚至讓家人珍惜最後這些藥石罔效卻仍有意識的時間,更能讓面臨死亡的個案及其親友把握最後相處的時間,讓整體生命的品質提升。持續的積極治療,有時帶來的副作用大過預後的好處,但醫師有時和病患一樣,不擅長面對這樣的死亡進逼,以至於只要有一點效果就不敢不試也不能不試。
後悔嗎?書中提到這樣的無效醫療最後依舊不幸親友往生所帶來的痛苦,經常使得生者更容易落入憂鬱的困境。如果怎樣怎樣就好了,可能會困擾好一陣子,甚無從擺脫。做決定是困難的,為自己做決定都困難了,更何況是身邊的親友。那些無效的醫療經常是有不足1/4的較佳預後但很可能也伴隨著更令人難以忍受的併發症狀。所謂的無效是知道延長的生命品質可能不佳,並且可能會有強烈的負面副作用。但即使如此,現代醫學的進步,也讓人不禁像個賭徒,希望獲得幸運女神的眷顧,成為少數較佳預後的幸運兒,甚至是奇蹟的載體。
可惜的是,多數人都是凡人。不僅會死,在統計上,也不得好死。有時候無法決定怎麼死,但至少可以想想要怎麼活。漸進式的決定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以便和醫事人員討論確認接下來的治療方案,可能才有機會維持比較好的臨終前生活。痛苦是比較來的,每個人想要的不同,趁還能想的時候,也許也該好好想想,並且陪著摯愛的親友,好好想想。
推薦給身邊的每一個朋友。人都會死。逃避不能解決問題,也只有面對,才能降低不安,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有機會善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