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65有言無行如膏油自賊

時間:民國八十九年六月一日(農曆四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
今天來研究所謂「有言無行」,即是「只會說而做不到。」所以,有言無行,就好像膏油,以明自賊,這不過是小人的聰明智慧。假若言行一致,就是光明。《六度集經》云:「言行相扶,明猶日月,含懷眾生,成濟萬物」。言說,猶如日明,可以含懷眾生、成濟萬物,這就成為大人的明智。實行就好像大地,可以出生萬物。所以,言說與行動的相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容稍有假藉。
《大智度論》中有一個偈頌: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言行無欺為智者,成佛及解脫,以此「如說修行」為基本條件。誰可以講講看?你們了解多少講多少。
學員答:
所謂「有言無行」,即是:說的到,做不到的意思,這不過是影射小人的世智辯聰。如果我們所說的話和行為一致,那就是光明,猶如日明,可以含懷眾生、成濟萬物,這就成為大人的明智。如說修行的人,好像大地可以出生萬物。所以,我們說話與行為若能一致,是最為重要,不可以稍有假藉。
在《大智度論》有一偈頌:「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如果能說而做不到,那又何必說呢?如果能說,卻不能好好修行,不名為智者,要能言行一致,才能稱為智者。
經典之中我們常見到:「受持佛語作禮而去。」修行若要得到解脫,就要老實地:依佛所教導的而行,以此做為根本。倘若光說不練那是沒辦法得到,佛法真實的義諦,那只不過是作世間學問而已,所以不明為智者。
院長開示:
所謂「有言無行」是說,我們身為一個出家人,最重要的是實際行持,若沒有實際去行,只會講,不但耽誤時間,還產生習氣,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曾國藩有一副對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我們修行,為什麼要從口業下功夫?
譬如多講話自己容易動念、起分別心,就好像膏油,以明自賊(台語)。膏油很黏稠,會阻礙運轉,就如同我們修行,若不善護口業,就會像膏油一樣,自己綑綁住自己,越染越多是不是?
戒經云:「於戒有虧損,猶如心中賊」,而心不清淨,就容易起心動念,不能安住,就是賊害了自己。這對修行是最大的阻礙,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這只不過是小人的聰明智慧。小人,就是思想不正確、不實際,這是在阻礙自己。世間人說:「聰明反被聰明誤」,這種世智辯聰的人,你看他的眼神都是飄來飄去的,行為是鬼鬼祟祟的,沒有一點光明相。猶如目擊道存:假若言行一致的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到他,便能感受到他的磁場。所以說老實修行,能利益自己,又能不起分別心。
內心清淨、平等,就是光明,好像太陽的光明普照大地般,能生長萬物。我們修行就是要像太陽的光明一樣,沒有哪一個地方不利益眾生,都能普濟一切萬物。威儀好的人,修德就好,眾生看到自然能生起恭敬心,相信佛法。所以佛教說「威儀」很重要,這就是大人的明智,能夠言行一致。
就像倓虛老和尚舉辦三壇大戒時,有一位行腳僧來護持戒場,護持了十天的戒場工作,就說要走了。本來他是負責照顧病人,現在卻說要走了,問他:「要去哪裡?」他説:「要去西方極樂世界。」老和尚就請當家師父派幾位外寮的法師幫他助念,外寮的法師問說:「修無法師!你的功夫修得那麼好,請留一首偈或詩給我們吧!」他說:「我不會說偈,也不會作詩,只會講一句話。」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意思是說:「會講做不到,不是真正有智慧。」他請大家幫他念佛,大家念佛不到一刻鐘,他就往生了,這在《道海律師影塵回憶錄》裡有記載,所以,言說與行動要能相應,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先不要談持戒,光是講出家或是世俗人做生意時,與人交往都要守信用,就是說話算話、說到做到,不打妄語。
《大智度論》有一首偈頌:「能行說為正」,會說就要能行得到,會說而做不到,這實在是誤自己也誤他人。「不行何所說?」若做不到又何必說?能說做不到,這叫妄語。若能說而自己做不到,這不名為有智慧的人。唯有說話實在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說話不實在,就是沒有智慧。
我們出家修行,最重要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不論做任何一件事,或說任何一句話,都要老老實實、坦坦白白,身體力行。不能像世間人那樣,處處執著面子。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云:「故語曰禮與其奢也寧儉。故知禮與其敬寧重。重則隨心顯晦萬途。其致一矣。故孔門贊素王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也。」 修行是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表面功夫與自性清淨,是相乖違的,因此「如說修行,受持佛語,作禮而去」,是一個修學佛道人的基本條件。
佛教中有兩句話: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佛門的龍、象,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要做大菩薩,就要先做眾生的馬牛;要做眾生的馬牛,就要處處奉侍眾生,不是眾生要來奉侍我們。我們要有大菩薩的悲願去恆順眾生,但現在普遍看來,是大眾要來遷就你!不是你去恆順眾生。
欲為佛門龍象,就是做大菩薩,以期將來能成佛。可是若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先做眾生的馬牛 ,為眾生服務。眾生在煩惱、痛苦的時候,你要怎樣去度化他們?應該要分批出去服務眾生、度化眾生,出去托缽讓眾生種福田,自利利他。
台灣光復後,出家人都要出去化緣,尤其在夏天稻子收割的季節,農家曬稻穀的時候,他們就背著米袋,全程都用走的,走過一個鄉村又一個鄉村,去向人家化緣。如果在六月天,遇到西北雨,你想想看,情形會是怎麼樣?(全身都淋濕了)不像現在的出家人,福報那麼具足,米都是直接宅配到寺院的!
員林石頭公和社頭鄉交界處,有一所道場,裡面住眾只有四個人,叫了一台混凝水泥車,常住自己灌水泥,常常工作到晚上十二點。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若請一位水泥師傅,又請一位工人,加上水泥、砂石…等等的支出,這樣經費不夠。所以四個人就自己施工,將所有的心力、體力用在每一寸土地上,住眾們邊做邊念佛,把道場整理得又清淨又莊嚴,所以說修行要有智慧。
我們能出家修行,共住在一個清淨的道場,實在是很難能可貴。所以要感念佛菩薩的恩德、感念施主的護持;若不會感恩的人,煩惱就重,就是障礙自己,沒有覺嘛!所以感恩心發不出來,因此才說「平常無事時,多教人憶佛念佛。」我們若能心懷感恩,才會老實念佛、憶佛、求生淨土,不然所念的佛號是很難有力量的。阿彌陀佛!
過去淨律寺在開山的時候,中午大家在休息,我就利用時間去整理大寮庫房,一邊整理一邊念佛,既沒有分別心,頭腦又能清楚的知道,庫房裡存放哪些東西。如果臨時來了一輛遊覽車,信徒有四、五十人,二十分鐘後就要給他們用午齋。因為我很清楚大寮庫房有什麼食材,在往大寮走的路上,我就已經想好要怎麼煮了,快走到大寮時就大聲講,聲音傳入大寮:「鍋爐趕快打開,先裝一鍋的熱水。」當我走到大寮時,鍋中的熱水已經裝滿,大火一開,馬上就煮好了。
當你動這一念,就智慧具足,你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大嗎?不過自己雖然有這種智慧,也要能臨機應變。所以一定要有「定」跟「慧」,如果智慧在理智上有所偏差,就是障礙,就變成我慢。
譬如你和別人相處,看到他事情做不來,就瞧不起他,其實,對方也很認真,只是做不來而已,那是他的障礙,是他過去生的業重,所以障礙住了。那要怎樣破除障礙呢?就是要自己時常的觀照、反省、生慚愧心,不過現在的人不知慚愧,因為沒有禮義廉恥,不知羞恥,就不會謙虛,所以無慚無愧,這都是有連帶關係的。
現在的社會,大家都注重教育,教育程度一直提高,讀到大學、研究所的人很多。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著重文字,文字都看得懂,但他不知道緣起法,不明瞭事情的因果都是有關聯性的,所以受益有限。
譬如,一位父親或母親對兒子講話,兒子回應的話,都要符合輩分,這一定要分清楚!也就是說,我們跟長輩應答,不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一定要經過思考,要有長幼尊卑的區分,才能明瞭恭敬、孝順的涵義。
不過現在的年輕人,這些禮儀都沒有了!如果父親問他,你剛才回答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他答:「沒有啊!沒什麼啊!」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的回答有什麼過失!所以說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恭敬心、孝順心、以及待人處事的次第…都沒有了,真是末法魔考啊!
例如你們平時若不注重戒臘的高低,戒臘高的人還沒坐下來,你就先坐下,又戒臘高的人走在妳後面,你會停下來請他先走嗎?你說:「我在趕時間,要趕著去做我的工作!」像這樣就是不覺、不智。這就是所知障,自己障礙自己。
以前的人,同坐一桌,他們知道哪個位置是主位,哪個是第二、三、四、五、六、七等次第位置,端茶時一定先端到第一位,才繞到第二位、第三位那裡。但現在的人,把茶端出來後,就直接放在第一個位置,茶杯也沒有用禮盤盛著,這都是不合乎禮節的。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坐沙發,孩子放學回來,書包一丟,坐下來就全身靠在沙發背上,或彎腰駝背或翹腳看電視、吃東西,已不同於以前的人,都坐木製的圓型椅凳,他們的脊椎都是挺直的。
所以現在去國術館都是年輕人居多,年紀輕輕就腰酸背痛,而且現在的國術館,已經沒有鬆調韌帶及矯正骨骼的功夫,完全都只靠按摩推拿的方式而已。
還有待人接物方面,現在的教育雖然完整,但只是教識字而已,在品格教育、倫理道德上都沒有落實。依佛法的因果觀念來說,例如接聽電話,接電話的人要怎樣應答?對方才能比較清楚明白?現在的人應對能力都很差,有很多人連自己本身都不清楚,對於事情也不夠敏銳,如此的不自覺,自然也無法覺他,就變成不知不覺了。像這樣要從哪兒學起呢?
首先要破障,要破除對自己的障礙,要從多發心、多做事來磨練。但做事並不是傻傻的做,要經過如理思惟才行動。我們現在做事,要做得如法、要做得圓滿、還要爭取時間,要能符合這三個條件才行。
自從光量寺地震以後,大家天天都很忙,你們修山門口的那條道路時,忙了半天,為什麼我到光量寺之後,叫你們全部打掉重做?你們有從這件事情上,體會出什麼嗎?
四天王殿外面的牆壁,水泥師傅用二、三塊磚頭疊起來,這樣外面的地面比裡面高,下雨天,雨水就從磚頭下面噴濺進來,再從烤漆板流下去,裡面剛好漏水,即使裡面不漏水,烤漆板經常含水也容易腐爛。水泥師傅那麼資深,他們會連這個道理也不知道嗎?
這就是剛才說的「膏油以明自賊」,自己障礙自己都不知道。
以因果來說,這不但浪費人家的金錢,還給人家帶來障礙,這個果報以後要怎麼還?領人家的工資,又拿人家的材料費,工作完成後又增加人家的障礙。本來工人幫人家工作,是要維護人家的環境,但不明白道理的人,他們怎會知道這個因果呢?說不定你跟他講了,他還會生氣呢!像這樣不明就裡,不知道要受多少層的果報?
所以說:工作不是只要有做就好,是要認真做到好!
像某師,他很認真刷地板,那枝刷子噴了油,地上的磁磚都很滑,他都沒發現。當我走過去時,就連續摔倒兩次,如果業障比較重的人,滑倒剛好頭部撞到牆壁的角,很可能會造成腦震盪。我因為遇過很多事情,經驗比較多,所以知道這個缺點。我們從這一點去思惟,凡事不要嫌麻煩,要多多去注意,才可以事先防範、妥善處理。
所以當一個領導人,必須要細心觀察,而且分配工作時要有智慧,這樣彼此才能受益。因此才說佛是「應機說法」,對吧!這樣教者自在,我們也不會起煩惱。如果說一個領導者,沒有細心觀照,不明白這個道理,凡事隨隨便便,糊裡糊塗的指導別人工作,等事情完成後,發現做錯了,再來責備他人,對方怎麼會高興呢?
學員問:
院長!工作若是用輪的,讓大家都有機會的學習,如果大家都學會了,這樣不是比較好嗎?
院長開示:
大家都學會是很好,但也要看他有沒有那個根機。歡喜的事,大家都很喜歡啊!但是他若想要生氣呢?簡單說,我現在叫你們都要歡喜,不要煩惱、不要起瞋恚心,你們做得到嗎?
現在只要記住這兩項就好,期許自己從現在起,決定不要生氣,要歡歡喜喜的。若這樣子能把握得住,才可以說「我」;如果把握不住,就不要說「我」。但是現在大家都妄認五蘊色身為「我」,被這個「我執」的法,拖去輪轉了還不知道,所以平時就要訓練自己,要有「無我」觀。「迷」的時候,從意識心、分別心那裡轉來轉去也不知道,轉到起瞋恚心,就不吃飯了,這樣真是愚癡的行為。
在賢劫第一尊佛的時候,有位工人在建塔,他脫口說了一句:「這座塔這麼高要建到什麼時候?」等塔建好之後,才感覺當初講那句話不對,內心非常懺悔,就將他建塔的工資,全部拿去打造成一個純金的風鈴,掛在那座塔的屋角。
他往生後又投生成人時,身形長得又矮又醜,但是他講話的聲音,非常柔和悅耳,大家聽了都很歡喜,所以人人叫他善和。由此可見,有因就有果,我們出家人要了知,人間業果的關係,平素不可隨意起心動念,不可隨意講話,更不可以隨意造作惡業,否則將來都要承受惡報。
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五願「隨喜功德」,演培法師在他的《普賢行願品講義》,引述釋迦佛與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都是講經說法的法師,釋迦佛比較年長,阿彌陀佛比較年輕,年長的釋迦佛只說了一句:「年輕人能講什麼經?」就說這麼一句話,死後墮入地獄六十劫,在地獄果報受盡,轉生為人時,是個有嘴無舌的人。
你看!這種毀謗三寶的果報非常可怕、非常嚴重!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尤其意業的起心動念,豈能不謹慎?佛陀在戒經處處都舉喻,說人間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天的五十年,是地獄的一日一夜,大家對這麼長的時間有感覺嗎?這要怎樣感覺?
慧某師!
你有什麼感覺?
慧某師答
弟子體會到因果的可怕,所以我們在言行上要小心,才不會墮入三惡道。
院長開示
對啊!那你們在這個地方喊苦!還想要貪嗎?還不趕快精進修行!還有時間叫苦嗎?還有時間起貪念嗎?就是給你人壽一百歲,四天王天也只有兩天兩夜。這就是要我們不要起心動念,不要隨便起貪、瞋、痴三毒。你用空間、時間來換算,這是確實的,大家一定要好好的探討,可惜大家不好好的探討,不去精進,還有時間在此喊苦?
你們光量寺,現在要多做一些善事。例如隨時印經、放生,出家人要隨緣隨份去做,有因緣要多做明白嗎?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