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設計】選擇錯誤,才是一種常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根據yes123求職網於2020年的「科系志願抉擇與學非所用調查」,約有68%的上班族認為自己學非所用,甚至有54%的人認為後悔自己當年選擇的科系,但我們都明白,人生不是遊戲,失去了並不能重來。況且,若認真來看,當年那個沒選擇到的科系,事實上你也不曾得到過,既然未曾擁有,何來失去呢?
@amyhirschi
.
有趣的是,高中的我們擔心選錯科系,結果我們擁有屢創新高的重考人數休學率
大學畢業的季節,我們擔心選錯工作,結果工作價值感低落的問題依舊存在;
交往結婚的時候,我們擔心選錯伴侶,結果台灣離婚率穩坐亞洲第一
圖片取自:自由時報

.
選擇之前,我們往往期待選擇過後,迎接我們的會是光彩亮麗的未來,殊不知資訊取得便利+社群盛行的時代下,讓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變得容易也更加快速,於是我們看著一個又一個的「人生勝利組」,心裡不由得唸著:「好好啊!真是羨慕~」但卻可能不小心步入了倖存者偏誤的陷阱,因為那些真正過的悲慘的人,哪裡有心情到社群上訴苦呢!
選擇過後,我們又總是膽戰心驚的思索,這真的是最好的嗎?會不會當初選另一個會更好呢?這正是因為互聯網的世代下,助長了可得性捷思的發生,由於我們的大腦傾向簡化資訊、節省能量,因此在判斷事情時,容易簡單地根據「經驗」、「容易取得的資訊」和「容易想起的回憶」去決定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們特別容易受「朋友受挫的經驗」、「內容農場文章」、「自己失敗的過往」等資訊影響,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每個決定。
@priscilladupreez

.
我們總擔心沒辦法做出最好的選擇,
但卻忘了,或許選擇錯誤,本來就是一種常態。
既然我們知道,選錯是個大概率的事件,那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又能夠怎麼樣重新看待「選擇」這件事呢?
這邊,特別創造了一個3F法則,讓大家可以更快速的理解。

Friend

@miinyuii

做自己的朋友,我們在與朋友聊天甚至安慰朋友時,總是能滿腹經綸的說出一嘴道理,告訴他們:「不要急、或許還會有更好的呀⋯⋯」但若要這麼自我對話,似乎就很少能做到了。下次,在我們面臨選擇時的不愉快,嘗試把自己當作朋友,想想你會怎麼跟他說話吧?怎麼樣照顧他的心情呢?

Flexibility

@davidhofmann
保有彈性,既然我們能做出第一次選擇,就代表一定還有第二次、第三次⋯⋯重點在於,我們能不能接受快速的修正,如果真的不喜歡,就再換就好了呀!資訊取得便利的情況下,我們都能透過社群接觸到特定領域的專家,經典案例:矽谷阿雅。因此,我們該如何成為快速搜索資料的專家,才是真正要緊的。

Focus

@pawelskor
拘泥於選擇結果的我們,經常會不小心將所有生活中的問題給牽扯在一起。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恰好遇到跟伴侶吵架,就認為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我們該如何將兩件事情還原為單一事件,讓自己能夠專注的「一次處理好一件事情」,正是我們需要好好練習的。
.
最後,與你分享最近很喜歡的一句話,讓你能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選擇
「喜歡就爭取,得到就珍惜,失去了就當作學習」

試著與你最近所做過的重大選擇連結看看吧,或許你有些新的想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 過往,我們總羨慕身旁優秀的夥伴,可以工作、家庭、個人生活全得宜,別人總是高績效,自己都做到快「起肖」!於是,我們問:「這麼少時間,到底怎麼做得到? 理論上,每個人一天可支配的時間應該是相近的才對呀?
生涯探索就像是無邊際的大海,而我們是一個個的漂流者,雖然不見得能看清要往哪座島嶼航行,但我們依舊順應著洋流載浮載沉。過程中會看見一個一個的木板,而你總是看見一個就抓緊一個,雖不能確定以後用不用得上,但總之還是得把它抓得牢牢的...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 過往,我們總羨慕身旁優秀的夥伴,可以工作、家庭、個人生活全得宜,別人總是高績效,自己都做到快「起肖」!於是,我們問:「這麼少時間,到底怎麼做得到? 理論上,每個人一天可支配的時間應該是相近的才對呀?
生涯探索就像是無邊際的大海,而我們是一個個的漂流者,雖然不見得能看清要往哪座島嶼航行,但我們依舊順應著洋流載浮載沉。過程中會看見一個一個的木板,而你總是看見一個就抓緊一個,雖不能確定以後用不用得上,但總之還是得把它抓得牢牢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該怎麼決定最不會浪費時間?先找到自己卡在哪開始 幾乎所有來找我談生職涯困擾的社區案主,開口第一句話都是:「心理師,怎麼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萬一選錯浪費人生,整個完蛋了,你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學生則最常問:「我要不要換科系,要不要出國,要不要轉學,要不要直接去工作?」  不
Thumbnail
這是一個看似沒什麼但卻可以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問題,生活處處都是到選擇題,今天晚上要吃麵還是飯還是?出門要穿牛仔褲還是裙子還式套裝?鞋子要穿布鞋靴子還是高跟鞋,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會碰到的也是最基本的選擇,但除了這些以外真正讓人煩惱的是有些時候你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他說
在《大人學選擇》這本書的前導第三章開頭就提到,「選擇」是很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就是在未知的狀況下「賭一把」。 大部分的人生悲劇,往往來自於當事人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做了可能影響後半輩子、數十年的選擇。這讓我想到曾經學長說的「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只是一句屁話。」
Thumbnail
人生中充滿了各種選擇,我們常常在選擇時感到猶豫。但其實並沒有對與錯,只有後不後悔。每個選擇都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比如現在有 2 個選擇,因為好像都不錯,於是就陷入猶豫不決,這時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對選擇作出假設「如果選擇 A 選項的話,可能會有 X 問題,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事情。」 「與此同時, B 選項則沒有這個問題,雖然可能賺的少一點,但我們只適合這個選擇。」消去 A 所以選擇 B 。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該怎麼決定最不會浪費時間?先找到自己卡在哪開始 幾乎所有來找我談生職涯困擾的社區案主,開口第一句話都是:「心理師,怎麼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萬一選錯浪費人生,整個完蛋了,你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學生則最常問:「我要不要換科系,要不要出國,要不要轉學,要不要直接去工作?」  不
Thumbnail
這是一個看似沒什麼但卻可以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問題,生活處處都是到選擇題,今天晚上要吃麵還是飯還是?出門要穿牛仔褲還是裙子還式套裝?鞋子要穿布鞋靴子還是高跟鞋,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會碰到的也是最基本的選擇,但除了這些以外真正讓人煩惱的是有些時候你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他說
在《大人學選擇》這本書的前導第三章開頭就提到,「選擇」是很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就是在未知的狀況下「賭一把」。 大部分的人生悲劇,往往來自於當事人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做了可能影響後半輩子、數十年的選擇。這讓我想到曾經學長說的「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只是一句屁話。」
Thumbnail
人生中充滿了各種選擇,我們常常在選擇時感到猶豫。但其實並沒有對與錯,只有後不後悔。每個選擇都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比如現在有 2 個選擇,因為好像都不錯,於是就陷入猶豫不決,這時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對選擇作出假設「如果選擇 A 選項的話,可能會有 X 問題,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事情。」 「與此同時, B 選項則沒有這個問題,雖然可能賺的少一點,但我們只適合這個選擇。」消去 A 所以選擇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