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座,有人如此問。先說結論:我認為,沒有學界敵視哲普這回事,但的確有某些學術人,會主動批評某些哲普人。
搞學術的和搞普及的相輔相成,這道理應該並不難懂,畢竟對哲學普及有好感的人,對哲學學界的印象應該也不會太差。尤其是,哲普是在培養更多受眾,而學界也會因此得到更多關注,這長期來看應該是好事。
前提是,雙方在哲學理論和概念的理解上趨於一致。但有時很難,因為學界內部會有爭論,並花很多時間心力去深入分析,但哲普往往不會對論證細節下太多工夫。也就是說,學術、普及兩種取向,也會有詮釋或立場上的針鋒相對,但哲普所談的通常是簡單版本。
這就導致一個有趣現象:柿子挑軟的吃。譬如學界在某議題上有A、B兩種主流且對立的觀點,哲普人講了B的簡單版本,然後被A派學者(包括教授或研究生)猛烈批評。這該叫學界敵視哲普,還是有人刻意挑了好打的對象?
所以我認為,這類現象的癥結,與學術、普及兩種取向的差別,可能沒有太大關係,它就是哲學界論戰性質極高的一種反映。至於你要站哪邊、挑誰戰,就更是取決於個人功力與興趣了。
當然,由於哲普提供的說法比較容易影響大眾,或說網路上比較流行,使得它更容易被人議論、糾正與放大檢視。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好事,至少可讓哲學得到更多關注,或讓大家瞭解更多觀點。
在這個意義上,我會說哲普提供了論戰擂台,但有時自己得先當沙袋,尤其「簡明易懂」與「理由堅強」之間的平衡不是很好拿捏。
相較之下,「因為論文寫得難懂而避免了批評與反駁」,早已是哲學學界注意到的現象。有人曾經暗示,為了加速累積論文數量、達到學校或升等要求,這種「難懂利於刊登」的狀況似乎開始流行。我不清楚這是個案還是陋習,但哲普工作顯然不可能玩這種把戲。
最後就是,我個人從事哲普的期間,得到了許多學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我相信大部分哲學教授都願意支持普及工作,儘管在立場與做法上,可能會有一些認知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