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

主計總處發布最新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5.46%,較今年2月預測值上修0.82個百分點,創10年最高;但也坦言,這是假設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在第3季可有效控制,且不影響製造業及出口所做之預測。
坦白說這句「假設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在第3季可有效控制,且不影響製造業及出口所做之預測」是一種後見之明,為什麼我這麼說呢?一份全年經濟預測報告可不是三兩天就寫得出來,可見這份報告是在五月之前做成,但卻因為疫情擴散之後,這份預測結果變得不三不四,卻又不能重寫,於是乎只好在事後端出「假設疫情可以在第三季前有效控制」的說法。這樣一來交了卷,且「萬一」疫情無法控制時,還可以自圓其說!
內需經濟會好嗎?服務業百業蕭條應該是可以被預期的,服務業是靠人潮消費,營運準備金都不會太高,只要流動性的收入銳減,服務業的營運必定難以為繼。

2020年零售業營業額同比成長1.5%
我們看看下面這張表的零售業營業額統計,新冠肺炎疫情在去年初擴散,對百貨公司營業額而言只衰退了0.3%,算是持平。雖然影響美食街的營業額,但美食街的營業額佔百貨公司的營業額不高。所以去年後期來說,算是有點「補償性消費」挹注,讓百貨公司的營業額為支持平。
零售業營業額
超級市場業的營業額去年成長10.7%,算是零售業裡面正成長最多的。
回憶一下去年初的貨架,是不是搶購泡麵、衛生紙,為之一空呢?想必是因為疫情影響,民生必需品出現「超前」與「超額」消費,但卻發現,實際上疫情並沒有想像中嚴重,但這一下子卻貢獻了超級市場業的營業額。
便利商店與零售式量販業均成長8.9%,成長的理由和超級市場業一樣。唯一負成長的是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受創29.5%。什麼是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根據定義,指的是從事飲料以外綜合商品零售店均屬之。本類所 銷售之商品多為一般性商品,包括服裝、家具、電器、 五金、化粧品、珠寶、玩具、運動用品等,如百貨公 司、零售式量販店等。 消費少了,也不是民生必須消費商品,營業額受疫情影響銳減,損失最大。

超級市場業因2020年消費囤積尚未消化,出現跨期的逆影響
今年的狀況呢?第3級警戒是5/15才發佈,經濟部的統計資料目前只發佈到4月,百貨公司業營業額同比大幅成長27.9%,看來「補償性消費」的效果有持續。倒是超級市場業衰退了6.8%,令人有點意外,有可能是去年「超前」與「超額」的消費囤積尚未完全消化,出現跨期的影響。便利商店業成長7.3%,會不會是今年天氣特別炎熱,冷飲的銷售特別好?零售式量販業成長1.3%,算是持平,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3.7%,有改善很多。
下半年零售業怎麼看?樂觀來說,如果疫情真如主計總處估計的在第3季前有效控制的話,我認為零售業營業額大概與去年持平,或者小幅衰退。要是疫情擴散?大家要知道零售業中百貨公司的單月最高營業額一般是在10月(週年慶),量販式零售業、便利商店業與超級市場業的週年慶是農曆7月(一般落在西曆8月),也就是說疫情無法在第二季落幕的話,除了百貨公司以外的零售業營業額,恐怕是岌岌可危了!

受疫情影響,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第三級警戒至今絕對影響零售業,離八月的零售業年中慶只剩下兩個月時間,而一般宮廟普度的採購多半會提早進行,以目前的疫情,普度供桌數恐怕會銳減很多,甚至連中元普度都無法進行。如果8月影響30%的營業額,全年來說約影響4%左右的營業額。
假定這個影響存在,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以上的假設只是單一事件影響單月的營業額,考慮疫情的連帶因素,影響的幅度可能還會比上述更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