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舊文重寫】Ep.14 去哪?|自我懷疑的後遺症

話嘮不用錢
說真的,這可能是比性別議題還要難寫的一篇文了 ... 因為原文根本不超過 100 字啊!啊啊啊啊啊
完全沒有東西可以截取,然後我要從生活的經驗去挖說有什麼東西可以分享。其實是有,只是最後寫完會怎麼樣,至少現在還可以閒聊,希望等下還是活著的狀態 XD。
在上一集,我提到了少部分和自己有關,並不是那麼令人快樂的回憶,雖然我並沒有打從心裡覺得,生活中留下的痕跡是值得感念的過去,畢竟多數時候都是靠自己一個人碰撞過來的,我還是注重在得到了什麼,這樣子。
說實在,我覺得倚賴成績過人生很悲催。
今天的寫文內容差不多會寫明,為什麼我從一年級還會認真讀書,到現在大四想法上會有轉變的原因。

本週優質節選

價碼歸價碼呀,但你是你
價碼歸價碼呀,但你是你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大一專案?分享一個 6 學分課程我都做了些什麼
  • 學習?擺脫成績對自我價值的綁架
我也很想在乎成績,但一旦我總是碰到喜歡拿成績來定義別人的人,就覺得這個人一定很無趣,沒辦法和對方聊到框架以外的東西。我相信成績對有些人而言很重要,但那依然是對方自己的事。想說服我?那可不能只是講講理論而已。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追蹤當鬧鐘用就可以了 XD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大一專案?

這門課是在我一下那年修的,叫「跨領域問題導向專案」。
有些人會想說:什麼課 (系) 大一的時候就要做專案?
這門課開在成大的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我大一的時候已經就是大四的年紀了,當初考到成大的時候,雖然也不是第一次當新生,總還是會對活有新的期許跟想像,想做一點以前沒有嘗試過的東西。
當時成大一位侯智薰學長,現在在業界走跳還挺有名氣的,他大六的時候,先是聽了場他的講座,後來就投身到他的專案學分裡,所以一開學沒多久,就對成大專案學分有了初步的認知。
一上的時候做的是企業參訪,其中的主軸,是希望學生身分的大家,在面對外界的時候,不要抱持著「學生心態」在做事,比如說:凡事不要等著人交代,應該要由我們主動出發了解別人的需求,進而讓公司有意願讓我們進行參訪。
輪到我自己有想法想進行的時候,恰恰想到,一年級的微積分老師正好是這門課的指導老師,我就把自己對想幫助高中生的想法都整理出來,然後請老師幫這個忙 XD,言下之意就是接下來的 6 學分我是修定了。
我做了什麼主題呢?
其實就是考試經驗分享的大力延伸版。
在以前讀高中的時候,多半是分享說怎麼樣好好的讀書,可以考到自己想要的校系;到大學覺得可以講的、做的東西一定很多,就把範圍擴成:單元式分享、答題活動、教授訪談,以及拜託朋友給自己上的一門簡報培訓課。

1
簡報培訓課的發想,基本上是因為整份專案的內容會大量使用到簡報,延伸出兩個問題需要解決:(還特地拗朋友拿鐘點來上課 XD)
一是拒絕條列式簡報,就是雖然高中生閱讀文字能力不會太差,但不能一直這麼沒有質感的進行分享;二是了解什麼是一個可以分享的「課程」,這樣才不會總是都以個人的角度出發來設計內容,重點在於高中生會需要什麼樣的工具來幫助他們這樣子。

2
在規劃「單元式分享」的時候,是因為我覺得,可以講的東西一定非常非常多,但每個班級就是只有這麼一節課的時間,不太可能所有要點都講到,所以就設計成一個連環式的東西:
  1. 講成績:先知道路有多長,要著手規劃就容易的多
  2. 講課表:我們還是有情緒,就是讀書很重要,但可以把個性跟作息考量進去
  3. 講考科:每科的考試重點、可以怎樣分配輕重,以及如何快速把東西記起來
  4. 講面試:會先帶過考場狀況,再來一一解析每個問題背後的要點是什麼
這四樣東西其實它們有時間先後順序,是一連串的東西,但看完這個條目你會發現細想一遍東西是真的有多,一節課就是側重「只能講一件事」,所以就是東西列出來,留給高中生選擇他們想聽的主題。
答題活動則是附贈給數理班的,因為我是數理班畢業,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就額外 bonus 一節課的時間,仿照了以前的綜藝節目《百萬小學堂》做了一份全班性的考題活動。

3
最辛苦的是教授訪談,整個環節是先擬問題卷、寄信約時間、錄音檔製成訪談稿,以及徵求教授意願,能不能剪接成音檔分享給高中生聽。
整學期下來只有兩個月可以做這件事,三月中決定好內容,五月中就要出發,所以短短八週要把上面的事情全部做完一次,時間壓力下真的很累人,最後總共完成 10 多位老師的訪談。
想做教授訪談是因為:有太多的資訊很需要老師解答。
比如說:面試的時候到底老師們都在乎什麼?還有太多科系一上來讀,整個環境跟學習方式會怎麼樣和想像的不一樣?以及為什麼不要把學校當成職業訓練所 ... 等等的內容,希望給同學們一些平常不容易收穫到的認知和參考。
雖然最後期末評鑑出了點意外,讓這份其實構思還挺完整的專案,被評審老師團評了一個低到炸裂的分數。
為什麼現在的我不想多在乎成績的原因?就是從這門課開始的。

學習?

或許很多地方會需要成績來斷言我們的自身能力,卻未必要透過學分達成。
在第一次專案期間,指導老師問過我一個問題說:你有興趣做接下來的專題嗎?
舊制的不分系專案有三次,共 18 個學分,在我當時修第一次課,整個課程內容大多都是由我的想法跟行動構築起來的時候,雖然很累但感受度真的很好,所以確實有興起修第二次專題的念頭。
當時我就跟老師說:應該會,畢竟外系的課如果都是這個學分數在修,對我而言比起上上普通的課,都只是坐在那邊要舒服、有效率的多。
最後不去上的原因有兩個。
一開始影響我的是成績問題,只得到 68 分,就算我是不太在乎分數的人,努力了整個學期「只有這樣」,還不是指導老師評出來的分數,真的挺難看,我的底線一般是 70 分,68 真的無疑是被羞辱。
其中的迂迴曲折不多贅述,回饋心得滿分 120,400 位高中生給的平均分突破 90 的情況下,我只能說這分數真的太不客觀。
第二個問題更直接,但是是由很多狀況拼湊起來的:發現我搞不清楚,做了這麼多,我要的是什麼
我之所以分享這個課,是因為上完,其實根本也不是上課,就都是由經驗構成的,做了會得到什麼、收穫什麼,全憑計畫過的東西,還有別人的反饋而定。
在和指導老師以外的老師接觸的時候,我被問過最多的一次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做這個?
全部聽口氣下來,並不是在問「做這個有什麼用」,就是好奇我怎麼會做這些事。說實在,忙到後來我自己也糊塗了。
分明是想讓跟我一樣曾經迷惘過的同學們,可以藉由完整的計畫和分享,得到他們想要的資訊,並延伸出他們有將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權利,這種感覺。
結果我最後卻有點「茫了」。
我沒有點透的是,當時的我,正在透過專案來證明自己,可是好像某部分失敗了
失敗的並不是說做這件事糟透了,不然也不會得到超過八成同學給予好的回饋;而是我居然把我這個人能做什麼、有什麼價值,就這樣大意的交到了評審老師們的手裡,讓他們在最後隨意的了結這門課。
即便後來明白,這大多是課程規定不清、體制紊亂的調適期,還是讓我受了不小的挫折,因為「成績不理想」卻上升到像是「人格被否定」,所引起的自我懷疑才是真的吃大虧。
後來我才漸漸想通指導老師課後問過我的一個問題:
你要怎麼樣在不是學分推動的情況下,找到自己做想做的事?
這倒是。讀書是為了要賺錢、搶學分是因為要畢業、要分數是因為有付出、生小孩是因為要成家。
但好像卻沒有人願意說:學東西可以不用靠學分、讀大學不是為了考研究所、拿學歷不是為了以後找工作方便。
這種一次又一次的借由外力,來推動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前進的做法,我想當有一天所謂的「課題」發酵,享受的並不是成績、學業帶來的特權,而是承受每當轉機來臨,卻隨意的把自己交由體制決定自己價值的苦果。
幾經掙扎,二上一開學我就傳訊息給老師說:休息吧,不做 (專題) 了。
我需要點時間明白,當今天我可以不再被成績定義,我還可以為自己做哪些事。

各取所需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我相信有的人直到現在看到我這種不重視成績的想法很蠢,我只能說就是各人過各人的,各取所需。
就是說,做你的事呀,今天你為自己的生活已經想好的路,自己走著喜歡就好,不用特地想說服我:這樣的想法有沒有意義?
三個月以來,我已經陸續揭示我心中看到的很多雙重標準,以今天的內容來說:大學是大學、工作是工作,工作如果要求多益 800 很合理呀,大學要求畢業門檻 800 那就奇怪了,因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啊。
又或者,我很努力上課,為的是一句:出社會之後的老闆會看成績單。
這件事弔詭在於:你不是已經有學歷了嗎?如果要看成績單的話,為什麼我不去看本科系有考證照的那些人就好?或者我將來想做的工作,有沒有這樣的老闆?還是這樣的老闆是誰,我們認識嗎?
是,未雨綢繆很重要,但真的要等到出社會,才用大家各自的人生來驗證許多話語的真偽,
我們以為自己在讀書,其實是在賭博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