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民族誌】:《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教授變成學生》這本書的作者是個文化人類學者,在美國一所州立大學教書,她發現自己對於學生越來越不了解:為何學生無法達成她所期待的要求?甚至在課堂上出現不合宜的行為舉止。她從旁聽課程發現若自己作為一位學生,可以從其他學生那裡聽到更多真實的想法,於是在2002年以實際當大一新生的方式進行研究。她的研究主題為「美國大學校園裡的美國文化演變」,研究對象為她大學裡的大學生。
  作者進行此研究的發想和採取的方式,深受人類學的影響。人類學者所具有的駐異國鄉村經驗,讓他們明瞭這些經驗是如何促使人回顧自己的文化,作者在教學生涯中遇到許多疑惑後,也依循這樣的進路,透過參與學生的經驗,來反省過往身為教授時的處境,就如作者所描述:「在這兩個世界(教授和學生的世界)遊走,就像是漫長的跨越文化旅行,在另一個世界找到「家」後,很容易看到這個世界不完整的圖像」她覺察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和高低關係,以及對彼此的工作狀況是如何的不理解,這使她意識到了雙方的偏見:「老師太容易視學生為無責任感、欺騙作弊、放縱自己,恰如學生太容易是老師過分刁難,心腸太硬,自我膨脹」。若用本課程的角度來分析,作者對於學生文化的研究,可以扣緊老師所說的人類學是作為「研究他者」的學問,相較於普通民族誌是研究「異地的」他者,作者是基於「年齡」、「時代」、「權力角色」的差異來研究他者,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視野。因為更近一步地去理解他者,使得研究者有材料去反省、質疑本身所帶有的文化濾鏡,作者在了解同學的排課技巧、生活重心、生涯規劃等情況後,就明白了過去自己視同學某些脫序行為的偏見是如何錯誤,並基於這些理解應用到往後的教學改善上。
  「為什麼大學生除了有必要解決的課業問題外,不再到教授的辦公室聊聊?為什麼對於教授邀請指導的課外研究會沒有反應?為什麼學生不做筆記?會在課堂吃起午餐起來?」作者帶著上述最初的疑問著手此研究,然而她並非直接去詢問學生這些問題,或是只針對這些疑問觀察,而是全盤了去了解「學生整體的文化」,包含了宿舍生活、張貼的海報、社團活動、交友圈、對待課程態度、生活管理……等等面向去了解,就如他在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的一部分是不能脫離其他部分單獨了解的,必須從整個文化全貌來加以觀察。我們堅持,文化是既整體又全面。」這樣的研究方式,深受人類學「全貌觀」的影響。
  作者從住宿、課堂、社團參與、外籍學生訪問等面向來一窺學生文化,大體上學生文化以追求自由、個人自主、歡樂、現實主義等,體現在重在社交、歡樂、幽默的寢室房門的個性裝飾,以及個別選擇參與不同的團體(成員流動快速,大學裡的生活選項過多所致)並擁有多樣差異的生活型態,視團體為共用的混合體而不需負擔義務,不願被團體限制住自由,朋友網個人化而不重疊,國籍學生的眼光中更是獨立、不做作業,有著自由選項的學習制度,課堂上老師的規定問答同學興趣缺缺,偶爾溜課的驕傲感,對成績、實用沒幫助的作業不做,來大學的目的非知識而是工作或大學經驗(如友誼、聚會等)……。於是會出現那些原先令作者不解的行為:他們因的生活重心並非學問本身,故不會特別去和教授會面、從事課外研究;不讀預習功課、在課堂吃午餐,因為參加的活動多及打工而時間少需做策略性挑選和利用時間,甚至因考試準備不完而作弊……。
  本書除了對於學生文化的觀察之外,還結合了作者本身在教育制度上熟悉的優勢,讓她清楚的了解到:大學行政運作的途徑和學生文化運行的軌跡,兩者親密地纏繞難分,當前塑造大學的力量是學生文化的形成動力。爬梳大學的政策法案,經費來源使得學校需要尋找捐助者而和企業合作,整體的運作越趨商業化,而學費的提高使得學生必須花更多時間打工,就讀的科系也和找工作有關,並形成了部分的學生文化(如必須策略性應付學業、選課技巧、作弊程度、現實主義)。作者不只是提出了她所觀察到的美國大學生文化,更提出了這些文化背後是由什麼力量去形塑
  對於大學生文化的研究不僅讓作者看見教學端和學生端之間的落差,透過實際了解雙方的思考方式及行為動機,此外作者還正面的肯定大學作為一個對人生階段十分重要的「界域」(liminality),人在「蒙昧欲發」的中界狀態,具有創造性、改造性的可能,可以獲得機會瀏覽自身,開懷迎向神奇的世界,大學作為學生離開父母並接軌社會的橋樑扮演了類似的角色,是對世界的肯定和預習並作出創造性的反應和改革的挑戰,學生文化幫助形成了社會。然而,作者明白當前公立大學學生文化受到商業導向的影響日深,故提出了如此的反思和提醒:「我們不要大學像現在這樣浸淫於世界潮流,既不批評世界、提出建言,也不提公世界該有的理想世界。我們任何人都不該放棄這些大學目標。」提醒人們大學不能仰賴政府的政策和公司企業的利益來指導教育目標,並引導我們去思考到底求學是為了什麼?商業導向的自我行銷?或是人文和自我反省?了解高等教育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是影響現代大學表露的現象之唯一機會。

  我認爲這本書的特別之處之一,是該書常以一個人類學者的角度去和非人類學專業的讀者介紹相關概念,並套用到她目前所想要解釋的現象當中,或是基於人類學常有的倫理論辯來反省該採取什麼角度去看待事情。一方面可以讓讀者明白作者解釋現象的思路,也可以讓讀者體驗到何謂人類學,是一本對於初學人類學或是非此專業領域的人十分友善的入門書籍。
  特別之處之二,在於這是一本作者「匿名」的書籍,因為作者並未表明自己的研究身份,得來的資訊有許多是從身邊的人不經意聽到、觀察到的,基於學術倫理,還有保護其中學生的隱私,這些研究只能以匿名發表,書中所引用的資料大部分都是統計、公開性的資訊,還有經過作者憑著具體事例消化過後過後的洞察,這樣的作法局限性就在於因為並非具名、附上資料,這些論點就失去了可驗證性,甚至連作者是否真是一位教授可能都無法證明。但若不是作者透過「偽裝」成學生身份去進行參與觀察,就難以獲得這樣豐富的洞見,這是一個兩難的情況。可能有人會認為作者的行為是一種「欺騙」,然而我認為作者已盡力的控制做出最小的傷害,她實際上也並未「說謊」,並且帶給大家這些豐富的資訊,或許這本書不能直接作為學術用途,然而卻可以給一般人或者其他學者一些啟發。
  這本書雖為2002年的研究,然而以我的經驗而言,臺灣2019年的大學文化有很多地方都和書中描寫的很相似,比如學生以個人為中心的交友網絡、有多樣社團活動、團體可以選擇,在課業上也會策略性的去選課、安排作息,只不過臺灣文化或許沒有美國要狂歡,並且受到家庭的束縛不小,需要給父母許多成績上、安全上的交代。還有不同之處在於書中對於族群議題的描寫,白人和其他族裔有在互動上會不知不覺有所區隔,這點在臺灣可能沒有那麼明顯,但或許不是血統上的分化,而是其他類型上的分隔,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在時代的演進上,「社群網路」在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舉凡人際互動、社團活動邀約、小組討論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文化的改變,可能使相同興趣類型的人越有聚集的可能性,校園的「靠北版」甚至透過網路凝聚出了校園的「共同性」,這些都是我認為網路社群媒體出現後的變化。
  我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獲是-更加認可田野的力量,書中談到很多失敗的政策都源自於對於學生文化的不了解,這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必須對一件事情有夠清楚的了解,才能對症下藥。此外,對於事情的了解夠深夠全面,才能夠洞悉事物之間的微妙連結,比如學多寡如何影響學生的作弊程度等等。這本書向我展現了如何以參與觀察式的經驗洞察,來深刻的捕捉他者的文化,並瞭解制度和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內容上,更讓我不斷反省自己在大學的生活態度,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大學對於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之影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29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星空,收藏在生活、生命、世界中閃亮照耀著我前進的光芒。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差不多的人生當中,時而也會有閃閃發光的事情,所以你要留意去抓住它,好好裝在自己的星星兜裡。這樣等你以後累了煩了,可以拿出來看看你的那些星星,就能度過艱難的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星空 的其他內容
    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一篇精心整理的書摘,以及我認為這本書的貢獻及限制  
    《深夜食堂:東京故事》以食物和食堂為主軸,描寫每一位小人物的故事,他們白日於繁華的東京奔走,晚間聚集到「深夜食堂」作客。這個時代的我們,難以去確定「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甚至因此感到徬徨不安,同時也寂寞難耐。故事中的角色們,分別以他們自己的途徑,找尋到和他人建立連結的方式,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表達愛
    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一篇精心整理的書摘,以及我認為這本書的貢獻及限制  
    《深夜食堂:東京故事》以食物和食堂為主軸,描寫每一位小人物的故事,他們白日於繁華的東京奔走,晚間聚集到「深夜食堂」作客。這個時代的我們,難以去確定「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甚至因此感到徬徨不安,同時也寂寞難耐。故事中的角色們,分別以他們自己的途徑,找尋到和他人建立連結的方式,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表達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話說回來,學術界不就是這樣嗎?賣著啟蒙的夢想,同時默默地掙扎著讓學校運作下去。我琢磨著我的回答,忍不住想,全國有多少其他教授也在做著類似的心理體操,試圖將他們的理想與現代大學制度的殘酷現實調和起來。
    Thumbnail
    在大學是自由聽課的,進入異派的世界。 學習是因為對知識的好奇心還是對知識的虛榮心? 引不起自己的一丁點興趣或「感動」便是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 該如何陶冶自己的人格,比學生該學些什麼還重要。 在本書中我看見作者心目中身為學生的熱血,而這些熱血來自於「犯錯」,不是違反倫理道德或法律,而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跟在廣告代理商工作的學生聊天,她說客戶都覺得自己是唯一的客戶,忘了自己其實只是眾多客戶中的一個。​ 她的話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當教授變成學生”。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話說回來,學術界不就是這樣嗎?賣著啟蒙的夢想,同時默默地掙扎著讓學校運作下去。我琢磨著我的回答,忍不住想,全國有多少其他教授也在做著類似的心理體操,試圖將他們的理想與現代大學制度的殘酷現實調和起來。
    Thumbnail
    在大學是自由聽課的,進入異派的世界。 學習是因為對知識的好奇心還是對知識的虛榮心? 引不起自己的一丁點興趣或「感動」便是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 該如何陶冶自己的人格,比學生該學些什麼還重要。 在本書中我看見作者心目中身為學生的熱血,而這些熱血來自於「犯錯」,不是違反倫理道德或法律,而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跟在廣告代理商工作的學生聊天,她說客戶都覺得自己是唯一的客戶,忘了自己其實只是眾多客戶中的一個。​ 她的話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當教授變成學生”。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