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樂理遊戲化} 感官知覺在注意力四種功能的角色是 ~ 從音符特徵開始

認知心理學提到注意力有四種功能,分別是信號偵測與警戒、搜尋、選擇性注意力與分配性注意力。
信號偵測與警戒: 信號偵測就像偵察機,可以找到特定物體。個體能在環境中找到要找的人事物,例如:能在人群中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警察能在人群中認出要抓得通緝犯,作業員能在組裝過程發現瑕疵品。個體在偵測得同時,也必須要提高警戒,偵查與警戒是並存的。就如同我們與家人朋友約在大賣場正門口前會合,警察接到檢舉電話知道要抓的通緝犯正在某個餐廳吃飯中。因此,大家會在這過程維持警戒心與偵測周圍人事物,會隨著越接近目的地,越升高偵測與警戒。
搜尋: 一種主動尋找的能力,個體主動找出要找的人事物。小學生尋找國語老師指定的語詞,媽媽在蔬菜區尋找想買的高麗菜,小朋友尋找隱藏在炒飯中的胡蘿蔔等等。
選擇注意力: 一種選取的能力,個體要在多種項目中做出選擇,但是這選擇可能是不符合個體內在的想要。例如: 個體要選擇繼續寫回家功課,忽略電視聲音;個體選擇繼續練習樂器,忽略外面家人的聊天說話聲。
分配注意力: 一種分派、分出去的能力。當個體需要同時執行多種任務的時候,他她會把注意力分出去給不同的任務,例如個體打電腦的時候,同時聽與回答同事的問題;媽媽在廚房忙碌,還必須要兼顧在客廳的小孩子;學生聽老師講課的同時,要邊寫筆記;開車的你必須同時注意前方交通號誌與路上車況。
由上述可以瞭解,若是個體要把注意力功能發揮到最大值,很重要的即是個體的感官知覺能力。個體要仰賴感官知覺偵測需要偵測的訊號,例如: 小雯一邊在遊戲區玩耍,一邊等著家人來接她回家。因此,小雯把注意力分給跟同學玩與聊天,也同時提高警戒,以便能聽到老師的廣播聲。當老師說『小雯,爸爸來接妳了!!』小雯聽到(偵測到)老師提到自己的名字,而小雯在過程中選擇忽略遊戲區吵雜聲,聽著老師的廣播聲,瞭解今天是爸爸來接她下課。
個體展現偵測能力需要對要偵測的訊號有所認識,才能及時找到目標物,也就是個體需要的不只是注意到,也要能區分,才能搜尋,進而找到目標物。舉例來說,小朋友走到眾多玩具的架子前,伸手拿了一台小車子,而不是玩具飛機。因為小朋友可以區分車子與飛機的不同,所以他選擇自己想要的目標物。如果小朋友特別偏好藍色,他需要能分辨顏色下,才能在眾多玩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顏色車子。因此,注意力不只是注意力,它還與感官知覺有關。
以音樂中的音符為例,個體要能區辨與比較不同音符特徵,記住箇中差異性,個體才能會瞭解每種音符所代表的意義,及做出適當的判斷。當所有的音符出現在眼前,個體腦中可以在聽到老師說{找出八分音符}時 , 把眼前圖卡與腦海儲存的圖形相互比較 。讓個體能從眾多符號中偵測到指定的八分音符) , 接著從中拿起八分音符圖卡給老師 。
表一      每種音符有屬於自己的特徵
表一 每種音符有屬於自己的特徵
如果個體對任何符號特徵沒有足夠記憶 ,無法區辨各種符號的形體特徵,或因眼前物體或符號很相似,無法分辨下而干擾個體的選擇。即使,個體注意到眼前有眾多物品或文字,也聽到要找出八分音符/蘋果/正方形/ㄅ等等,但無法做出選擇。而這是注意力問題,抑或是有其他困難需要被釐清呢?
除此之外,音符有固定的畫法,個體要能從記憶中提取,對照眼前的音符,比較差異,再做出選擇。因此,當個體看到下表不同畫法的附點四分音符時,能不能發現它們不同呢?
表二 正確與錯誤畫法的附點四分音符
為什麼要使用音樂元素練習注意力與感官知覺能力呢? 為什麼不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呢?
一來生活物品應該是大家常會用來設計的媒材,二來我是音樂治療師,我覺得我應該儘量運用與音樂有關的媒材設計活動才是。音樂不僅是聽覺,它本身有許多的視覺符號可使用,而每種符號也都有專屬的意義。對於喜歡不同符號的個體而言,音樂符號有它的吸引力在,而具體的音樂視覺號能協助個體對聲音抽象形容詞有所連結。對我而言,音樂應該是聲音與視覺符號一起並存,一樣重要才是。
再則,過去運用在實務上有機會觀察個體的學習問題,個體長期無法順利分辨表二中的音符差異時,有沒有可能是個體學習上有需要被關注的問題,讓我有機會提醒家長多觀察個體的狀況。
如果是分辨不出來,而無法做出適當的選擇,是注意力的問題,還是其他呢? 我是不是要徵詢或轉介其他專業人員,又或是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到醫院評估檢測呢? 如果幼兒時期提早注意到,是否就能提早介入呢?
除此之外,這些練習都可以建立音樂樂理知識概念,當小朋友準備好學習樂器時,他們已經有樂理概念。即使未來沒有學樂器的想法,至少還能面對學校的課程學習。簡言之 , 利用樂理知識遊戲化建構個體注意力與持續專注行為,也能經由活動設計練習個體推理、邏輯、思考與創造力等等,同時也學習音樂相關知識,而這些樂理知識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常識。
最後 ~ 來試試看,您能找出正確畫法的附點四分音符嗎?
參考文獻: 李宏鎰譯(2017)。認知心理學(原著:Sternberg)(7/E)。臺北市:雙葉書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