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就看完了《正常人》的影集,但直到最近才終於把原著讀完,雖說影集透過畫面和配樂完美地將書中的內容和調性展現出來,但我還是更喜歡書本中那些對細節和心理描寫的敘述,以及透過對話所書寫下的相互救贖與辯證。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千禧世代的愛情故事,但是它並不是只屬於某個世代的寫照,我們也很難只將它看作是一本愛情小說,因為它寫到許多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難解的習題與無可避免的鈍痛,作者Sally Rooney不僅讓我們得以看到對愛、孤獨、靈魂伴侶等詞彙的解析,更是讓我們能夠在讀完整本書之後,替曾經晦澀難懂的心事、曾經困於其中的深淵找到出口。
何謂正常人?
我不知道我是有什麼毛病...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
近來他老是覺得自己身上其實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而且再過不久,他就必須做出選擇,決定要用哪一個身分全天候出現在世人面前,把另一個人格拋諸腦後。
「什麼樣的人算是正常?」這是《正常人》向我們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從故事一開始我們便可以發現,主角康諾和梅黎安都不是普遍定義上的平凡學生,高中時期的康諾與人為善,有陽光的外表和出色的成績,是校園裡的風雲人物,梅黎安出自富裕的家庭,聰明卻自負,孤僻的性格讓她在同學間顯得格格不入。進入大學後康諾似乎對人際關係的經營不再游刃有餘,試圖融入群體的他看上去是那樣壓抑、侷促,而梅黎安則是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並活躍於其中。然而不論是哪一個階段的他們,都有各自的敏感、脆弱以及隱性的自卑和孤獨做為共同的底色,我們看見了他們渴望被填滿的缺口,也看見他們是如何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正常人。
然後我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被填上的缺口;想到自己也偶爾會對於扮演一個合群、享受喧鬧的人感到疲憊。所以這其實就是每個人生活的樣貌,擁有著一塊需要被添補的空隙,經受著一片需要被灌注的乾涸,然而看完這本書,我們會明白這些缺口都不是缺陷,都是人存在的某種狀態,自然也沒有所謂正常與否、優劣之分,我們更不必藉由他人的認同或普世的價值來體現自己的完整。同時我們也能發覺,之所以覺得一個人不同尋常,經常是當你將鏡頭不斷拉近他的時候,然而當我們將眼光放遠到所有人群,會發現所有的正常只是不正常的共性,而散落的離群值還是可能交匯成子集,所以其實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normal people。
最珍貴的是理解
她非常聰明,比我聰明得多,但我們一向都有相同的世界觀,也一直都生活在相同的地方。
我始終覺得最動人的理解不僅是對他人處境和心境的共情能力,更包含願意走進一個人的世界去發現他到底發生過什麼,以及願意去接納他生命中的每一個暗角。我想書中有兩個段落,讓我感受到了這樣的理解,其一是康諾在某個低潮來襲的夜晚與梅黎安視訊,他們沒有太多言語,只開著鏡頭做各自的事情、感受對方的陪伴,直至清晨梅黎安從書本上抬頭靜靜地看著康諾在鏡頭前睡著的樣子。此時形單影隻的兩人看似是落寞的,但在精神上他們卻是自由的,因為他們終於能夠不用再隱藏自己的真實與心理活動,而可以坦然地在彼此面前攤開自己、剖析自己,並且都從對方身上找到了一種安全感和自如。
另一個段落是梅黎安向康諾袒露遭受家庭暴力的那一晚,康諾在車子裡對她說:「一切都會好的」,平常不過的一句寬慰,在這一刻我們知道它於梅黎安而言不是安撫也不是期待的言詞,而是一個走過低谷後必然會抵達的地方,也是一個在偏離軌道後必然會找到的去向。所以雖然常說人的悲歡並不相通,但從康諾和梅黎安身上我們卻看到了一種情感的充分共振,他們真的理解對方的痛苦、掙扎、矛盾、索求。在敏感和孤獨莫名被歸類為貶義詞的時刻,他們依然認為彼此的這項特質難能可貴,而對於存在於兩人之間的那些階級、社交、家庭差距,既沒有誰比較優越,也沒有誰需要妥協,他們的相互影響、補全讓我們意識到理解對一個人所起到的至關作用,也確實加深了這一份愛情的厚度。
透過對方的世界找到自己
梅黎安覺得自己真實的人生彷彿在很遙遠的地方,在沒有她參與的情況下開展,她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那個地方,也不知道能不能成為那個人生的一部分。
除了兩人的關係及情感,這本書也涉及一個人建立自我的過程,當康諾終於明白只有傾聽自己的內心、堅持自己的主見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他開始尋找真實的自己,並更有自信的展現自己的真面目,而當梅黎安終於直面自己被觸及的底線、懂得自己值得被愛,她開始將自己從家庭和愛情的圍籬中放逐,並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紐約時報對《正常人》的一篇評論中這樣寫道:「兩個主角充滿了個人魅力:她是一盞明燈,他是一盞微光;但他們也共同創造了一些東西。這段關係是一種性格的建立,是康諾和梅黎安必須經歷的東西,他們必須摧毀一些自我,以實現他們到底是誰。」
所以說雖然康諾和梅黎安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互補和相融,但這樣的互補和相融並非只能寄予於彼此身上,他們擁抱對方的靈魂、相互分享靈魂的養分,然而自我建立的這個過程是他們在經歷對自我的認識及推翻之後各自完成的,我們看到是一種向內的成長和發展,而非一種向外尋找補償所形成的圓滿。於是會在看完整個故事之後為他們感到心疼,因為深知他們彼此救贖卻又無法完全的相互倚賴,但同時也為他們感到慶幸,好在他們最後都在「如何成為正常人」的命題中找到了答案、找到了自我。我想起讀過的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需要撞上什麼東西,然後反彈回來,你才能看見自己、認識自己。」或許康諾和梅黎安的相互碰撞,便是印證了這句話的成立吧。
時間一直流逝,人也繼續成長和改變
這些年來,他們宛如兩顆小星球,共享一片土壤,攀附彼此而生長,為適應空間而扭曲自己,做出某些看似不可能的姿勢。但最後,還是為他做了一些事,讓新生活成為可能,為此,她可以永遠覺得心安。
她閉上眼睛,他很可能不會再回來,她想。也或許相反的,他會回來。他們擁有的當下,永不復返。但是對她來說,孤獨所產生的痛楚,比起她過去所感受到的痛苦,一點都不算什麼,也不值得一提。他帶給她美好的一切,就像送來禮物一般,讓她擁有這些美好。他的人生無限寬廣,在他面前朝向四面八方開展。他們已經為彼此做了許多美好的事。真的,她想,是真的。人真的可以改變彼此。
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用場景當下的年份與月份做為標題,所以我們能夠感受到時間的行進,以及兩人在流動的時間中是如何互動、改變、成長。我們看著他們在這幾年間時而同步,時而相悖;時而平行,時而交會,而到了故事的結尾,康諾決定到紐約學習寫作,梅黎安則是選擇留在家鄉,在這裡我們能發覺兩人的心境和目標真的不同了,對康諾而言,他似乎渴望更大的宇宙、渴望能實現寫作上的理想,然而梅黎安似乎無意於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只想保留這一刻內心的平靜。
於是我們知道他們都要奔赴各自的人生了,即便他們是那樣的相知相惜、那樣深刻地參與了彼此的青春,他們始終是兩個獨立、孤獨的個體。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成長就像一條線,隨著時間流逝牽引著他們的蛻變,也將他們牽往新的世界。而當他們為此相視流淚的時候,以及當梅黎安說出那句:「你應該去的,我永遠都在這裡,你知道的。」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已經分別找到了安居於孤獨的方式,也已經完成了彼此的成長,所以即便終究要分離,也不會再糾結於過去的掙扎,而是可以直面真實的自己,擁抱生命中嶄新的、未知的一切。此外,我們也會明白,有的片刻能成為永恆,當有一個人與你一起經歷過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那便是已經刻在你的生命軌跡中了,那麼,也不必為無法延續的同行而感到遺憾了。對於這樣的結局,我想我會理解為康諾和梅黎安終於達成了對內心的和解與對愛的和解,然後,是這樣的和解讓他們終於長成了完整、成熟、溫柔的本質。
總結
青春裡免不了那些難以言說的心事、小心翼翼的行事、令人介懷的瑣事,因此也總有如康諾和梅黎安那般反覆的矛盾和拉扯,但我相信這些都不是青春期的無病呻吟,而是每個人生階段都有那個階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感知與能力,年少的我們並不是喜歡造作,只是有些情緒與疑難暫時化解不了,於是隨之而來的迷惘無措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那些因為掙扎而對自己產生的懷疑、因為在乎而對彼此造成的傷害,都是在成熟前必然經歷的試錯,是青春期特有卻也平常不過的過程。至於到底什麼是正常人?康諾和梅黎安最終變得正常了嗎?成為正常人就是終點嗎?這些問題作者實際上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解答,顯然,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用漫漫的人生不斷探索、驗證的事情,就像是我們持續在追趕人生進程時伴隨的那點孤獨感,是一生中長久的陪伴和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