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實驗教育的實驗日誌|4 邁向獨立與自主

從開學至今,已經二週。
二週?!等於半個月吶!這麼一想,突然發覺日子過得飛快,時間竟然就這樣溜走了啊。回顧這週,相較於第一週的緊張、不安、新鮮感⋯⋯等,一切似乎都慢慢上軌道中,心情上也安定不少。至於,第二週有哪些新的看見呢?

之一:我已經長大!

因為預見十月中旬後,會有幾天的時間沒有辦法帶孩子交通,所以開學前就已先預告兒子得學會自己搭車,對於一個從來不需要搭大眾運輸的孩子來說,這件事讓他挺緊張的,但是,為了想要去共學團,我能感受到他在努力地準備,不只是學搭車,還包含自我的心理建設。
猶記得頭一週,我走到哪就會說明要搭什麼車、哪一站下車,如果在手機上,則要怎麼查詢等等⋯⋯,為了方便連絡,還辦了預付卡。後來覺得一次教太多,孩子可能記不住,就先把手機如何查詢交通這件事放下,眼前的學會做為首要。
這一週出門時,我邀請孩子告訴我從家中到學校二邊的交通路線要如何搭乘,並且請他帶我走,或許因為路線也不複雜,從孩子的行為中,我隱約感覺其實他已經會了,只是心理上仍需要多點信心,畢竟還沒真的一個人試過。
我們到學校的交通分二段:第一段要先從家裡搭車到捷運站,第二段則是由捷運站再轉車到校。第一段的路線雖長,但相對單純,不過,孩子心理上還沒準備好自己一個人嚐試。至於第二段路線,在前一週的洗禮後,孩子竟然主動跟我說可以自己試試,明明還是會緊張,但是他似乎準備好了,所以想嚐試了,雖然後來遇上共學團的孩子而一起走,但是,看見兒子從上週的害羞,變成主動跑過去跟同學打招呼,當下,我心中有一種安慰與放鬆,同時覺得,真好,這群孩子會互相照應呢!看起來已經交到朋友了。
轉身離開公車站時,我感覺,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學會的、成長的,已經比我所想的還要多、還要快了啊!那個不想長大的孩子,也還是長大了。

之二:女生也不討厭哦!

孩子在之前的學校時,常跟我說女生最討厭了!都會打人或者罵人,我搜尋了一下自己在學校進班做生命教育的經驗,這個階段裡,同齡孩子的女生確實比男生成熟些,也可能難免覺得男生幼稚?因此在互動方面,女生普遍且相對來說是兇了一點。
想起共學團裡,孩子所屬學群也是女多於男,於是好奇地問了他這個問題。
孩子說,這裡(共學團)的同學都很好,女生也不討厭。他舉了第一天上學時自我介紹的例子,他說:「如果有人自我介紹說不出話來,也沒有人會取笑,如果是在以前的學校,就會有人在台下講一些話或者做一些表情。」,「所以,因為這裡的女生不會兇,也不會像以前學校的女生那樣,因此,你不覺得討厭,對嗎?」,想當然,我得到肯定的答案。
不知怎地,我忽然好奇關於霸凌的問題。到底我們教給(交給)孩子什麼?以致於他們習得了用言語的嘲笑或肢體的侵犯等方式,去對待那些可能說真的自己其實並不討厭的人,只因為其他同學這樣做,所以跟著一起做?這個疑問,我暫時沒有答案,或者,更精確的說,猜想了可能家庭功能失調的問題,可能學校體系的龐雜而難以觸及,但目前也只有暫時想到這裡。
反觀在共學團的孩子,因為整體環境及空間的關係嗎?孩子說,上課時,老師不會打人,不會罵人,所以聽不懂的,他比較敢問問題,當然,我猜想,問的問題也不會被同學取笑,所以能更開放與自由的提問吧。

之三:給出空間,給出自由與責任

空間,似乎是我一直在共學團裡體驗到的東西,不僅只是外在的學習空間,還包含內在的空間。而且,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挺在意空間這件事,實驗日誌寫到第四篇,就有三篇都提到空間。
我越來越覺得,「環境」會塑造一個人、也影響其中的每一個人。
之所以深刻的認定這件事,其中有一個脈絡是關於養魚的經驗。好幾年前,因為朋友送了海水魚,因此開啟了另一半研究海水魚的行為,從買缸、買試紙檢測水的狀態、買各種藥劑穩定水質⋯⋯,一連串的行為都是為了打造適合海水魚生長的環境。雖然後來沒有再養魚了,但是,對於「環境會塑造一個人」的這個念頭,卻因此寫入心底。
物理的空間,人比較看得到,也容易理解,因為只要一到環境之中,那個空間會帶給你什麼感受,是立即能體驗到的,所以像IKEA都會打造各種家的空間設計,讓人去感覺。至於我們工作或生活的場所,其實也都間接帶給人的內在一些影響,例如:不同的咖啡廳會帶給人或懷舊、或甜美、或放鬆等感覺,端看咖啡廳想要呈現的樣子,而工作場所中,若是繁雜擁擠,就會讓人感到煩躁,若是想要營造出開放、能創意發想的空間,裡面的內容物和陳設方式就會跟著不同。
心理的空間,就不同了,它比較像是一個文化的塑造。
像共學團裡,不只是在桌椅空間上設計過,老師引導孩子方式的不同,也為孩子心中營造不同的感受,所以孩子會有一種「這裡可以想問問題就問,不怕被人笑」的感覺。而共學日和自學日的搭配,我覺得是另一種空間的給予:不把你的生活填滿,所以,人會有空間去探索、去實驗、去沈澱。
關於心理的空間,我覺得還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做分享。
過去,我一直都是全職工作者,是最近二、三年才有機會可以轉換兼職身份。我依然記得,第一年從非常忙碌的全職轉為相對空閒的兼職時,心中仍不免慌亂,而且挺在意別人會怎麼看我,「一個成年人白天沒工作嗎?怎麼都窩在家裡?⋯⋯」,所以,一開始時,跟別人一樣上班的時間出門,我感覺比較安心。
兼職的第二年,我開始用多出來的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想實驗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有小小小小的成果時,還挺自得其樂的。我可以尊重自己的能量來運作,在狀態好的時候,產出多一些,狀態差的時候,休息多一點。我有空間可以沈澱,可以思考,也因此覺得比較像完整的人,而不是機器人。當然,這也跟自己的天生氣質有關,明明是社交就容易耗能的體質,若是一直勉強要用高能量的方式運作,本來就不夠善待自己。不過,不論是什麼樣特質的人,我覺得,「內在空間」這件事還是需要的。
因為有這樣轉換的經驗,體驗到「內在空間」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因此,對於孩子目前的自學日,他還沒有想要主動學習"大人認為的""那些知識"時,我似乎比較能沈住氣,覺得是時候未到而已。我依然會邀請,會詢問,會討論,看看他自學日的時候想做什麼,但最終仍把決定權交給他,因為,那是他的人生。
而且,我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對於自主學習這件事,會有不同的、良性的發展的。

如果你(妳)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送愛心、贊助或是在讚賞公民上幫忙拍拍手!更歡迎訂閱我的專欄(專欄訂閱請點我)或追蹤我,有任何想要交流的意見與想法也都歡迎哦!謝謝你(妳)❤️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ookiebrother.scholastica/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