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愛照顧人嗎?讓我來和大家談談親職化這件事:被逼迫長大的小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許久沒到圖書館看書的我,今天到圖書館借了書,發現多了好多關於童年創傷、內在小孩的書籍,而看到這些關鍵字,我的大腦不禁也湧進了之前病患問我「每個人都會有個內在小孩嗎?」內在小孩曾經是紅極一時的說詞,幾乎許多專業與非專業都在談及內在小孩這件事,但談及內在小孩,我更關心的事是在我剛踏進心理領域初期就非常感興趣的一個現象:親職化。

親職化我常常會用一個現象來比喻,而病患們便會秒懂這是怎樣的一個現象。就是一個小孩在做一個大人會做的事情,而這件事本由該大人做,卻變成一個孩子做的事情。

這是一個親職任務反轉的情形,應該照顧人的大人變成了一個失職、失功能的父母,而孩子卻成為了父母的角色,擔起了父母的親職任務,就像做家事、煮飯菜、照顧弟妹,甚至在小小年紀就可能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這在我看來都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而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還會有個非常顯著的特質,叫做「照顧者特質」。親職化的小孩在長大後,小時候可以常常擔任老師的小老師、小幫手,大家的便利貼,而在長大後也會習慣於熱心助人,但這是個不由自主的特質。但是,奇怪的是熱於助人的他們,卻都不會接受別人的幫忙,而當自己有難時,也會期望自己可以解決而不請人幫忙。

讀到這,你是不是開始覺得自己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你或許會開始想為何喜愛幫助別人的我,卻總不愛麻煩別人、請別人幫忙我這件事。我深刻體會這種感覺,因為我也是一位親職化的孩子成長的大人,而在自身感受以及學術文獻整理後,我整理出了一個結論,因著小時候的這些經驗,我們無法去相信我們的父母「有辦法幫我」這件事,進而從父母發展到身邊的所有人,所以發展出了「我只能靠我自己」的超人信念。

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一次次地失望而形成的「不信任」,讓我們不會想去找人幫忙我們,因為我們不相信別人幫的了我們,同樣地,會幫助別人也存在著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知道找不到幫助的困難,我們同理了,而想要幫忙;另一方面,我們也覺得對方做不到,需要我們去完成這件事才行。

許多研究學者都提出了親職化孩子有非常強烈的「不公平感」,在國外對於不同種族如黑人與白人的研究,各個年齡族群的研究;國內的研究也皆顯示了這些情形,另外很特別且一致的研究結果是通常也和出生序、性別有很大的相關。

每次當我揭露了這個研究結果後,病患總會給我一個「啊哈」的反應。親職化通常發生在出生序較前面,如老大、老二,而性別為女性的人身上。這當然也和社會、文化有所關聯,出生序本來就會影響我們的個人特質,更不用說以關係取向為人際關係的女性,所以這一切事實上都是有跡可循的。

「親職化的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現象,而非一個問題。」這常常是我的回答,親職化不好也不壞,更沒有對錯。學者發現美國在工業時期發達時出現了一堆這樣的孩子,而在台灣開始蓬勃發展時更是如此,當今社會雙薪家庭,若是需要工作辛苦才能維持家計的家庭更是如此。

不需要怪罪你的父母剝奪了你的童年,逼迫你成長成現在的樣子。其實看看現在的你,不也挺好的嗎?而當我們知道問題的本身時,我們就會知道該怎麼做。這是我常常告訴病患的「有覺察就會有改變」,真的不用迫切渴望得到一個SOP的解答。

我會想建議你可以做的事有以下:

偶爾試著讓別人幫你一次呢?可以不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是一件很容易完成的事,例如順手的請同事幫你印一份文件,帶杯咖啡;詢問父母能否幫你帶一下孩子;請伴侶能否幫忙自己載個東西?

然而不是要你很憤世的開始什麼事都要別人幫你,這會變成別人口中的「巨嬰」。

我期望你做的都是希望你能開始學習「信任」這件事,有沒有想過當身邊的人幫忙你後,你們之間的關係變化,「請人幫忙」是一種正向關係的體現,因為你們一定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才會有辦法進行「幫忙」這件事。

而在逐漸逐漸的「互惠」過程中,你也能開始慢慢建立對人的信任。對人保持高度質疑、警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若是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豈不是太辛苦、太累又太孤單了呢?

就好像「過敏」這個生理反應一樣,這是「過度反應」的體現,而你的親職化也是需要慢慢適應的,就在一步一步的開始適應後,你不會在難過許多重擔都由你承擔,不會在沈浸在不公平感的裡面。

你已不再是那個需要承擔大人責任的孩子了,你是個有能力給自己快樂的大人了。

這裡是裕禾診療室,歡迎與我討論你的心裡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2會員
32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與你分享生命中點點的心理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裕禾診療室 的其他內容
這是真的,感情談著談著,你突破了愛情幻想的泡沫,清楚自己沒有完美這件事,完美好累,完美甚至是讓你被拋棄的原因。於是你開始越來越認識自己,對自己越來越誠實,不在騙自己和騙別人了,而最終,你就可以認識到真正的自己,談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了。
「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
這是真的,感情談著談著,你突破了愛情幻想的泡沫,清楚自己沒有完美這件事,完美好累,完美甚至是讓你被拋棄的原因。於是你開始越來越認識自己,對自己越來越誠實,不在騙自己和騙別人了,而最終,你就可以認識到真正的自己,談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了。
「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妳/你喜歡被保護的感覺嗎? 稚嫩的孩子們,通常被大人們保護著;孩子們或許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不喜歡,但他們自然而然成為大眾認定「需要」被保護的群體。 當然,沒有被保護妥善的孩子們也是有,這或許也塑造了他們長大後不同的性格;但這牽涉到更專業的心理學,我就不多作探討。 長大後呢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從小到大,我遇到許多想要幫助我、指導我、教育我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家人、朋友,所有的人都對我很好,告訴我應該要怎麼做、甚至於服務周到的幫我完成我所遇到困難的每一件事,導致我的潛意識中,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無用的人。 長大了,我也萌生了強烈想幫助他人的渴望,而在予以協助之後,內心會有股莫名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在家庭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不被家庭成員尊重,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而長期高壓的照顧下,無法獲得釋放,可能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和長照犯罪的隱藏因素。文章中描述了兒少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並希望長照早日結束,讓自己有機會規劃未來。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通常承受巨大的心理與生活壓力。本文講述了一位兒少照顧者的真實生活故事,以及他們內心所承受的心酸與矛盾。文章呼籲重視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並提醒人們預防失能、失智等問題。這篇文章深刻描繪了照顧者的內心世界,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照顧這一群體的辛酸與無奈。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妳/你喜歡被保護的感覺嗎? 稚嫩的孩子們,通常被大人們保護著;孩子們或許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不喜歡,但他們自然而然成為大眾認定「需要」被保護的群體。 當然,沒有被保護妥善的孩子們也是有,這或許也塑造了他們長大後不同的性格;但這牽涉到更專業的心理學,我就不多作探討。 長大後呢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從小到大,我遇到許多想要幫助我、指導我、教育我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家人、朋友,所有的人都對我很好,告訴我應該要怎麼做、甚至於服務周到的幫我完成我所遇到困難的每一件事,導致我的潛意識中,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無用的人。 長大了,我也萌生了強烈想幫助他人的渴望,而在予以協助之後,內心會有股莫名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在家庭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不被家庭成員尊重,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而長期高壓的照顧下,無法獲得釋放,可能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和長照犯罪的隱藏因素。文章中描述了兒少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並希望長照早日結束,讓自己有機會規劃未來。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通常承受巨大的心理與生活壓力。本文講述了一位兒少照顧者的真實生活故事,以及他們內心所承受的心酸與矛盾。文章呼籲重視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並提醒人們預防失能、失智等問題。這篇文章深刻描繪了照顧者的內心世界,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照顧這一群體的辛酸與無奈。